王尔灿
摘要:信息载体是在信息传播中携带信息的媒介,是信息赖以附载的物质基础,即用于记录、传输、积累和保存信息的实体。信息载体的演变,推动着人类信息活动的发展。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特殊方式,审美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息活动的影响并会随之而改变。本文从人文和信息的角度,对社会主流信息载体变革时期的审美改变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目的是探讨在审美改变的过程中,作为因素之一的信息载体变革的影响力大小,并讨论出适用于当代的有关于信息载体和审美的启示。通过比较分析发现,除却其它因素影响,社会主流信息载体的变革对审美的改变影响巨大,并且审美的改变方向与信息载体的变革方向一致,信息载体属性和特性与审美趋向有因果关系。
关键词:信息载体;审美;比较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5-0125-05
被称为 “美学之父” 的Immanuel,K.提出 “审美判断是一种情感判断,不同于逻辑判断”。然而情感判断本身 “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个体性、主观性,又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体能动性、创造性”。故情感判断必将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样,审美意识也会由于种种原因而随之改变。
信息载体作为信息传播中承载信息的媒介,自然而然也承担了传递美学信息的任务。可是信息载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断地有学者提出:“替代与兼容是信息载体发展演进的一个基本规律”这样的观念,并认为主流载体的替换不仅会使信息交流革新,更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其中就包含着情感判断和审美意识。
一、蔡侯纸之前的信息载体与审美
(一)“骨金时代”与甲骨文
从原始时代到商朝,中国社会盛行的信息载体主要是龟甲、兽骨、兽皮以及青铜器,这是一个时代,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骨金时代”,其中“金”指的是青铜器。龟甲、兽骨、兽皮以及青铜器作为信息载体,由于材料稀缺,并不能进行广泛传播,故主要用途较少,往往是供占卜与史官记录历史所用,这也间接导致了文字的稀少,据盛军所言:“迄今所能见的甲骨文单字共有 4 500 多个,经过许多专家学者考释已经能认识的有1 000 多个”。由于其无法在社会上得到普遍使用,导致商朝时人们的平均文化水平并不高。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从商朝青铜器与甲骨文中窥视到商朝的审美趋向。
由于冶炼技术的不发达,青铜器皿在商朝人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在于平日的生活使用,更充当了一国之礼器的作用,它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宗教、文化、审美等文明因素的整体情况。李泽厚先生在其著作中指出,商朝青铜器不同于原始时代陶器上生动、活泼、愉快、写实的形象,也不同于抽象的几何纹样,而是一种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通过观赏商朝青铜器,我们自己也可以感觉到蕴含在其中的朴素的、单纯的压迫感。事实上,这种“压迫感”正是由于其多是直线勾勒,缺少曲线描绘的直观体验。例如,商人面纹铜钺以及商人面纹方鼎,它们的的确确是在描绘人面,但是我们知道人的面部大多数都是由曲线构成,然而由于青铜器上的人面直线多于曲线,使人面看上去不真实,便产生了类似于“恐怖谷效应”的效果,也许正是这种效果,使我们感到了恐怖。
另一方面,据盛军所言,甲骨文的美具有两个独特之处,一是其形体的象形性,二是其结构与章法的灵活性。从笔者的角度来看,甲骨文的运笔比较平滑,没有类似于楷书的顿笔,从整体架构来看,甲骨文比较随意,给人一种简约的感觉。由于其中象形文字较多,全文更是显露着一种幼稚之感,虽然如此,但也不妨碍其古朴、严肃之感。然而这种感觉明显是由于甲骨文的直线多于曲线这一美术特征而带来的。从内容上来说,甲骨文也非常简单,只是简单在记叙事件或者是用于某些特殊用途(占卜)。
综合以上两种艺术形式来看,可以看到其共同点在于其严肃与压迫感,其中也许带有幼稚的成分,但这是由于艺术的发展阶段还未达到要求所致。从人的感觉上来说,直线给人以刚正、严肃、挺拔之感,然而曲线则给人以运动、变动之感。显然这种严肃与压迫感,正是由于直线多于曲线的美术特征而造成的。
这种美术特征的赋予者正是当时的信息载体。一方面,由于兽骨和青铜器材料本身的属性,书写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篇幅上更加受到限制,这也就是为何甲骨文的内容往往简单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其材质的颜色、坚硬程度与吸墨程度,人们大多只能使用刀来镌刻,而这直接导致了画直线比画曲线要更加简单。然而,不对称的曲线比不对称的直线给人带来的违和感更多,用刀镌刻很难刻画出对称的曲线,所以商朝的人们为了减少这种不必要的违和感,尽量避免使用曲线。正是这种直线比曲线多的情况,导致了一种严肃、压迫的审美趋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实在要用曲线来表示字和画,则会由于不对称产生随意和灵活之感。
(二)“简帛时代”与百家争鸣
在使用兽骨与青铜器作为信息载体的“骨金时代”之后,中国人开始使用削制成的狭长竹片和丝织品制成的“帛”作为主流信息载体,我们称这个时代为“简帛时代”。这是一个信息载体的巨大变革,人们开始制造信息载体,而不是通过加工原有物品来传递文字。这代表着人们具有随意改造信息载体的能力。另一方面,竹简和丝织品的材料远比兽骨和青铜器容易获得。然而,这两种信息载体也并不是完美的,竹简的便携性仍然有待提高,一卷竹简并不能记载太多文字;丝织品的制作过程太过复杂,也太过昂贵,并不能在社会中普遍使用。但是相对于“骨金时代”已经进步了许多,文字慢慢在社会中普及,人们的文化程度大大提高。这在当时标志着一个文学和哲学的盛世——百家争鸣的开始。
诸子百家的思想和哲学大多数都记载在竹简之上,不同于“骨金时代”的记叙性文字,“简帛时代”的文字更偏向于稍微复杂的议论和说理,这种说理风格在当时代表着整个时代的审美趋向。《论语》是一部儒家著作,全书共20篇,除去篇名大约有15 000多字。大學本科毕业论文的普遍字数要求是6 000字以上,8 000字以下,也就是说两篇论文便可以在字数上等同于《论语》。再比如《道德经》这部道家著作,通行本字数是5 162字,放在现在还满足不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时十分流行的作品的篇幅都非常小。这一点在语言特点上的反映便是具有明显的尚“简”特点,笔者认为,当时人们的审美趋向是一种“简约主义”。据张德惠所言,《论语》具有议论说理扼要、记“言”记“行”简略以及用词求精、造句尚短的特点。然而,人们对于这些简单的说理句还并不满意,进一步缩短变成了我们熟知的成语,正如《论语·子罕》中所言:“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由此句引申出了两个成语,其中一个是“欲罢不能”,另一个便是“循循善诱”。行文的扼要与成语的使用正是当时“简约主义”的体现。
信息载体的属性对于这种“简约主义”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竹简的原材料虽然较兽骨、青铜器更好获得,但是竹简本身的属性限制了信息的容量。竹简较厚,重量较大,且不易于携带。我們可以从晋朝荀勗所著的《<穆天子传>序》中推知一卷竹简的信息容量:“汲县民不准盗发古冢所得书也,皆竹简素丝编,以臣勗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 假设有一篇4 000字的文章,那便要100支竹简;据笔者观察,如今的印刷书,每一页纸可以容纳大约600个字,如果双面印刷,一张纸就可以容纳大约1 200个字,这意味着需要100支竹简的文章在如今只需要四张纸便足以。这些特性让人们不得不缩短自己文章的篇幅,采用简略的说法,从而间接形成了“简约主义”。
二、蔡侯纸之后的信息载体与审美
(一) “纸的时代”与汉赋
直到蔡伦纸发明和普及之前,“简帛时代”已经持续了500多年,产生的“简约主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蔡伦纸的发明不仅摧毁了“简帛时代”并建立起了“纸的时代”,而且也冲击了当时“简约主义”的审美趋向。
作为汉代艺术的瑰宝——赋,它的形式和作用在2 000多年里发生了多次改变。清人刘熙载认为:“古人赋诗与后世作赋,事异而事同。意之所取,大抵有二:一以讽谏,《周语》‘瞍赋矇诵是也;一以言志,《左传》赵孟曰‘请皆赋以卒君贶……是也。”(《艺概·赋概》),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赋一开始只是作为讽谏君主所用,然而之后在战国时代逐渐发展出了抒发自己情感与志向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感谢“简帛时代”,方便的信息载体被普及之后,社会普遍文化程度被大大提高,文字开始不仅为政治、宗教而服务,也被用于抒发人们的情感。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抒情状物方面,赋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所作的《登徒子好色赋》,其中隐含着对于楚襄王荒淫无度生活的劝谏,也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在这篇赋中,宋玉极尽其文学功底,对美人、丑女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尽管如此,全文还是以叙事为主,描述性的句子占比并不太多。经笔者粗略统计,全文共512字,而描述性的语句只包含约146个字。另外,本文篇幅也并不长,512字与下文中的汉大赋完全不可相比。
东汉辞赋家王延寿所作的《鲁灵光殿赋》是一部极其精彩的汉大赋,内容丰富,描写传神。我们在鉴赏这篇赋时可以发现,描述性的语句简直占了全文的80%!作者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把鲁灵光殿的整体结构和各处细节都描写了出来,这种细致的描写是在此前的年代完全无法想象的。从全文来看,这篇赋的篇幅很长,近乎有《登徒子好色赋》的4倍之多。
此外,李泽厚在其著作《美的历程》中提出,汉代艺术对现实生活如此大量地、严肃认真地塑造刻画,反射出一种积极的对世间生活的全面关注和肯定。这份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汉代艺术作品中近乎溢出的对于大自然、神的征服欲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文化和审美方面,楚汉不可分。汉文化可谓是继承了楚文化的大部分审美思想,的确,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深刻影响了汉文化。但笔者认为这其中还有其它原因。经过上文对于两个不同时代的赋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代审美趋向的形成也有信息载体的因素。正如方卿与钱建国所言:“无论是从单位载体的信息容量、存取速率来看,还是从便携性、成本等因素来看,纸型载体都明显优于泥板、甲骨、石头等传统的自然载体和竹简、帛、羊皮纸等人工载体。正是由于纸的这一综合性能优势才使得它最终完全取代了传统自然载体和人工载体的主流载体地位。”蔡伦纸发明之后,信息载体的信息容量大大增强,人们可以在纸上记录更多事情,也由于便携性和材料易获得的原因,社会普遍文化程度又一次被大大提高。人们第一次有能力、有机会去细致描述一件事物而不用担心是否过度,这样的巨变使人们的审美趋向也产生了改变,人们开始乐意去描绘这世上的所有事物,一个细节也不愿意放过。正是由于这种行为,更萌生了人们对于大自然和神明的征服欲。所以我们看到东汉时期的武氏祠画像石中的神仙灵异与历史故事,也看到了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人、兽、神和谐相处。
(二)“信息时代”与当代审美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二次技术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随之而来的20世纪,电话、电报、电视、电脑等全新的信息载体被发明出来,信息载体的便携性、信息容量再次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纸张特殊的信息载体特性以及“纸的时代”持续时间过长,如今纸张仍然作为主流信息载体之一活跃在社会的各个层次中。
笔者认为,纸张之所以还没有被立刻替代,正是由于其特殊的严肃性,在“纸的时代”持续了很长时间之后,由于各种信息活动,人们在纸张中加入了抽象的概念,那是一种正确的、客观的、形而下学的概念,然而现代信息载体多种感官混合的“具身性”认知效果冲击了这一点。滕锐以及李志宏在其论文中提出:“审美活动是具有抽象形式知觉能力的审美个体对事物所具有的外在形式信息加以知觉并产生愉悦感的认知体验过程”,并且审美结果应是产生非功利性的情感认知体验。然而除了审美性的情感体验以外,还存在非审美性的快感体验,这样的体验与人们的生理、本能、原始情感息息相关,是伴有功利性的内感觉体验。以前这两种美学概念被认为是针锋相对的,往往一件艺术作品的审美性越高,非审美性就越低,所以,由传统信息载体承载的艺术都竭力将自身的功利性因素剔除。然而,时至今日非审美性的快感体验却被现代信息载体的“具身性”认知效果放大了,虽然有一部分会成为“亚审美性”帮助审美性体验的建立,但是更多的却是降低了艺术作品的审美性特征。在当今艺术领域中经济的重要性提升的情况下,艺术作品的作者与审美体验感知者是有交互过程的,作者显然明白非审美性的快感体验较审美性的情感体验更容易获得,而且生理需求比审美需求更具有普遍性,故而在利益因素的推动下,更有可能在艺术作品中添加功利性以满足人们生理、本能、原始情感的因素。而这样的交互过程,恰恰会使人们的审美取向低级化、功利化。
碎片化的时间也加剧了这一现象,我们本身的感受告诉我们,专注是需要一定长度的时间的,然而,由繁杂的工作和交际分割出的时间,满足不了大多数人对于专注的要求。这时,现代信息载体以其信息摄取高效性俘获了我们,我们似乎是在碎片化的时间中通过现代信息载体获取了更多信息,但是只有加以思考的信息才能激发人们千百年来积累的审美,滞留于感官的信息只能满足原始的审美意识而已,碎片化的阅读提供不了人们思考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原始的审美意识占了上风。
(三)“自媒体时代”与大众审美
自媒体作为现代信息载体高度普及后衍生出的一种新型媒介,自2002年浙江杭州的“中国博客网”诞生以来,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它通过其载体极高的传播效率、巨大的信息容量和相对容易的信息载入方式,允许人们从信息的接收者成为发送者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使信息广泛传播。Anderson, C.在他著名的《长尾理论》一书中提到了“丰饶经济学”的概念,对于自媒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但是,随着在线分销和零售模式的出现,我们正迈入一个资源极大丰富的世界。这两个世界之间有着天壤之别。”自媒体之前的传统媒体由于成本等问题,不得不选择性忽视社会中一些小众爱好的追随者;然而如今,高度发达的自媒体为小众爱好追随者提供了发展平台,甚至给予利润。在利益、自我实现等种种原因驱使之下,一些位于“长尾”的爱好和艺术作品逐渐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追随。的确,这样的现象有助于艺术的多样化,并且大大推动了社会尊重差异的思潮;但是部分基层民众受到的审美教育有限,高雅的艺术作品无法引起其审美性的情感体验,这导致了他们所创造的作品往往只能是趣味较低级的艺术作品,由于其作品本身非审美性的快感体验往往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自媒体时代”的审美趋向便呈现下滑的趋势。
由于现代信息载体的监管制度还不完善,包括实名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都尚未出台,大多数人不必为自己在自媒体中不当的言论负责;而这却导致了人们审美心理的改变,徐丹丹在其论文中提到,沉重的精神负担使人们在情感表达上不再含蓄内敛,人们迫切希望找到一个快速有效的渠道来抒发忧郁、释放情感,而恶搞、“无厘头”、轻松搞笑的方式及追求感官愉快的风格恰好提供了一种情感释放与心理宣泄的合理合法的渠道与方式。在这种社会情况下,便产生了种种诸如自我暴露心理、求异心理、从众心理等审美心理。这些心理在艺术创造层面上,由于利益等其它因素的参与,却使大众失去了审美理性,进而使无下限的审美文化泛滥。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载体通过两方面影响人们的审美趋向,分别是信息载体的属性和特性,其属性往往通过影响文化程度改变艺术创作的特点,再改变人们的审美趋向,但也不排除其属性有直接影响艺术创作的能力;然而其特性则直接通过艺术创作改变审美趋向。
在了解到这一点和现代信息载体与审美的关系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审视在当代社会非常重要,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学习批判性思维,加强对于信息的思考,只有建立起不会被轻易动摇的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从容面对其它文化的信息入侵,保证自己不被“娱乐”侵蚀。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安德森著.乔江涛译.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德)鲍姆嘉通著.王旭晓译.诗的哲学默想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德)伊曼努尔·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英)麦克格雷著.丰成君,邵元溥译.信息环境的演变[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6]方卿.论信息载体演进的基本规律[J].图书情报工作,2002(1):17-28.
[7]方卿,錢建国.论信息载体演进的替代与兼容[J].图书情报工作,2002(7):7-12.
[8]胡洁.汉代自然审美意识的主题及主要内容[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95-98.
[9]刘熙载.艺概[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10]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2]苗东升.论信息载体[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19(1):24-28.
[13]邱明正,朱立元.美学小辞典(增订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96-97.
[14]盛军.让甲骨文书法回到甲骨文[N].中国艺术报,2008-11-16(005).
[15]滕锐,李志宏.“亚审美性”——新媒体艺术审美认知特征研究[J].文艺争鸣,2015(10):157-161.
[16]王向峰,宋炜.艺术媒体:审美信息的物质载体[J].辽宁大学学报,1988(1):36-40.
[17]徐丹丹.“自媒体”时代审美心理探析[D].扬州大学,2013.
[18](西晋)荀勖.《穆天子传》序[A].宋志英,晁岳佩.穆天子传研究文献集刊[C].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19]袁静.网络阅读与传统图书阅读的区别[J].西昌学院学报,2007,21(2):153-156.
[20]张德惠.《论语》语言的特色词句的流传[J].济宁师专学报,1999,20(2):36-38.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