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政治生态环境影响办学质量与学校发展,“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是优化高校生态环境的关键但不是全部,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意识提升是优质政治生态的保障。提炼并分析高校政治生态优化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优化方法、实施着力点与有效路径,可为高校深化政治生态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核心要素,高校政治生态,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411/j.cnki.sxsx.2021.02.023
A Core-elements Based Analysis of the Optimized Path of Political Ecology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Shu-we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Politi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n affect the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leading wild goose effect” of “the key minority” is crucial to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it is not the whole.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and raising awareness of teaching staff and students are the guarantee of premium political ecology. On the basis of extracting and analyzing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optimization of political ec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optimization methods, implementation focus and effective path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re elements; political ec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ptimized path
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在此后的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政治生态”,优化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阐释“政治生态”的内涵定义,综合学者分析,可将“政治生态”概括定义为: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生态联动。“政治生态”是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1],它是衡量是否养成良好政治习惯和思想价值观念的重要考量指标,政治生态建设是党内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活的目标指向,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有利于凈化党员干部培养环境、规范党员干部思想行为,引导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关于“高校政治生态”,通过梳理不同层面的座谈讲话与研究文献,发现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视角,认识理解不尽相同。有的将高校政治生态简单的归集为代表高校干部群体的从政环境,主要反映高校干部群体的工作作风;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政治生态不能单一归结为高校自身,应当涵盖外部环境,同时高校内部政治生态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综合各角度的研究结果来看,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兼具社会性的综合体,其政治生态应主要包括高校内部的干部群体从政环境、教师群体教学科研氛围,也应包括高校制度体系的合理性、规范性、发展性以及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等等,高校政治生态是一个复合词,涵盖并融入高校各项事务中,政治生态状况是高校内部各类政治行为、政治活动的综合性、整体性真实反映。
(二)重要意义
优化高校政治生态是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肩负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责任使命,为党育人、不断培养出能够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才是高校的首要职责,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营造有利于高校育人、发展、传承的政治生态,强化科学办学理念,用浓郁端正的政治发展环境巩固与发扬立德树人,坚持不懈地将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持续高质量地培养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有利于实现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优化政治生态是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优化政治生态与全面从严治党密不可分,优化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展现与主体目标,又是降低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压力的有效助手,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高校政治生态的进一步优化,高校作为一个职责功能体系全面的单位,也或多或少存在“象牙塔”外的政治生态问题,高校政治生态需要不断完善优化才能符合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高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职责使命也为高校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提出新要求、新挑战,必须通过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来提升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引导广大师生坚持党性原则、站稳政治立场。
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是现代政治发展走向深入的客观必然,政治生态是党的各项建设优良作风生成的土壤,能够提升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和干事劲头、影响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高等教育绝不容许犯政治错误,只有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环境优质,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性质的高校建设、才能顺利完成高校的责任使命,坚定不移地把高校建设成为党领导的、为国家繁荣发展做出服务的坚实阵地。梳理出优化高校政治生态的核心要素,探讨优化实施的理想信念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意识形态建设以及与其相配套的监督管理与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导向、严明纪律、规范行为、实事求是、联系师生,不断实现高校政治生态净化与升级,进而推进各项事业不断前进,是值得高校不断探寻的发展支撑,具有时代意义。
二、优化高校政治生态的核心要素
围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一根本,加强高校政治生态优化建设首先必须明确“关键少数”的核心引领作用,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委一把手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是这所学校的政治生态风向标,直接影响部门、学院日常工作态度与管理实施方式。除发挥“关键少数”的核心作用外,围绕高校政治生态优化的主体内容和主要目标,梳理并提炼高校政治生态优化的核心要素,概括来说有以下四点:
(一)主体组成要素
打造优质的高校政治生态,必须明确高校政治生态建设不仅仅与党政领导干部相关,不仅仅是从事党政管理人员的事情,优质政治生态的养成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行政管理人员作为高效政治生态影响主体因素之一,需要做到清正廉洁、正统规矩,严格按照全面从严治党和政治生态建设的相关要求做人做事;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责任,要做到严谨治学、潜心学术,做学生成长成才的表率与引路者;学生是一所学校存在的根本,学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高校未来发展,广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要做到思想端正、团结守纪。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构成了打造高校政治生态的主体,只有师生在各自的工作学习岗位上规矩行为习惯、执行规章制度,衷心于共同协作,才能构成整个高校风清气正、教学相长的优良政治生态。因此,广大师生是高校政治生态构建优化的主体组成,必须明确全员参与共建。
(二)环境影响要素
影响高校政治生态的环境要素有很多,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从政环境、校风环境和文化环境三个方面。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日常从政习惯形成的从政环境,直观反映高校政治生态,是高校政治惯性与工作风格的风向标,一个单位的政治生态好不好,可以在从政环境中直观反映出来;校风环境主要涵盖教师的教风、研究人员的研风、学生的考风和学风等,“要坚持教人先正己,加大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研、从严治考力度”[2],好的政治生态必须要有好的校風环境,多方面形成的校园风气是高校政治生态的主体反映,直接影响高校发展定位以及未来发展层次;校园主流文化影响校园向心力,校园风气好不好可以从校园文化环境中直接体现出来,文化影响着校园政治气息、影响着师生的精气神,高雅向上、廉明清朗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能够发挥育人功能更能净化校园风气。因此,高校政治生态营造需要多因素环境的共同协调完善来得以实现。
(三)组织保障要素
明确党组织作为战斗堡垒在学校政治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师生坚定不移地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依托基层党组织平台,归纳总结出全体师生认同的学校发展目标和价值体系,这样组成的整体才具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提升广大师生对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党组织是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实阵地,是先进思想文化传播、各类方针决策落实的重要载体和落脚点,基层党组织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发散、渗透、凝练党的思想引领,成为高校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推手,让广大师生有一个稳固的平台来认识、了解优化政治生态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并积极履行主人翁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以身作则、参与其中、不断提升。事实证明,依托组织的政治生态建设贯彻的越充分、越到位,政治生态就会优化的越好、越全面。
(四)制度规范要素
任何工作的规范化、系统性贯彻实施都要提到制度,制度是各项工作落实的依据与遵循。就政治生态建设与优化而言,科学完善的制度保障与约束机制是优质政治生态形成的坚实后盾。在高校,选人用人制度、职称评聘制度、评奖评优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助学金评定制度等与师生息息相关,加强各类业务规范化流程建设,用流程实现事务办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另外,各类规章制度是规矩纪律更是指引与监督,要求师生按照规定做事办事、工作学习,让各类规范标准由“纸”入心,什么时间要做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铭记于心,潜移默化间成为一种行为习惯,让制度从约束指引演变为保障辅助,这时的政治生态建设会将形式远远抛开,并真正实现建设目标,因为优秀习惯养成之时即反映着优质政治生态形成。
(五)培养目标要素
高校政治生态优化的根本目的还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培养素质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职责所在。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必须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优化高校政治生态就是要明确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中坚力量,在为党和国家发展培育人才。通过优化高校政治生态,在师生中养成端正的政治信念,学生在丰富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接受“德”的熏陶与洗礼,不断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在专业水准不断提升的同时,提高思想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从接受认同到主动认同,并将为党的事业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潜移默化至日常工作中,不仅提升个人思维视野,也在教学过程中正面影响学生。优化政治生态有利于提升师生素养同时,师生的全面发展也明确了高校培养目标、优化了高校政治生态环境。
三、优化高校政治生态的路径探索
高校在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发展为根本,严肃并规范化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并制度化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树立并常态化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并系统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确定为高校优化政治生态主要任务的同时,改进干部作风、严明工作纪律、深化反腐倡廉等组成了高校打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举措。[3]具体来说:一是细化管理,围绕政治生态建设目标,制定政治生态建设考核措施办法、细化指标体系,通过政治生态动态监测,实现问题及时预警;通过政治生态阶段评估,实现情况精准把握;通过政治生态考核评价,推动部门对标找差。二是强化落实,将督促考核检查条块化、制度化,实现日常监管督查常态化、规范化,确保政治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用人方面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完善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办法,制定用人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党员干部良性流通与动态管理,坚持用人底线,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确保党员干部坚定不移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明确重要建设举措基础上,着重加强以下几点建设以实现高校政治生态的深入优化与完善。
(一)理想信念教育
组织专业团队深入探讨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舞广大师生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补足精神上的“钙”。组织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责范畴、不同职务层级的党政领导干部探讨提升政治本领的有效途径,通过交流探讨与思想碰撞,引导党员干部从政治上研判发展形势、分析当前任务、直面现存问题,自觉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利用“三会一课”等各类集中学习座谈交流的机会以及新媒体、自媒体等媒介手段,加大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入宣传,把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党员师生的学习必修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助力学校事业发展。
探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生活化实践,从大学生自我发展需求与解决实际问题角度,用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大学生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正确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突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解决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问题难题,让大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理想信念教育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与个人息息相关、助力个人成长成才的巨大力量。针对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重点要搭建好马克思政治理论学习、基层党组织效能发挥两个主体平台,教师通过理论学习与各类具体实践活动不断充实端正理想信念,正确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巩固理想信念教育网络阵地,全方位将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教师教学、科研过程中。
(二)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一个长实效、贯始终且不容忽视的话题,在政治生态优化中起到警醒、约束、指导作用,是保证高校正确发展方向的关键监督。自上而言,重点是约束“关键少数”,健全权力职责体系,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往下顺延,细化分解关键点、逐级落实主体责任,及时纠偏补差,建立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督促高校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凝神聚力共促学校发展。加大普通教师的廉洁教育力度,廉政不仅仅局限于行政管理人员层面,涵盖到广大老师层面,引导教师提高政治站位,加强个人修养提升、牢筑思想堤坝,充分认识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与个人发展、学校建设息息相关。
搭建结构更加科学、权责更加明确、运行更加有效的党风廉政建设监督体系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最为直接的办法,能够相对高效地实现党风廉政建设落实的更具计划性、系统性、清晰性,并能够避免建设盲区,着重探讨重点部门、关键岗位、关节环节的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落实方式方法,将党风廉政建设融入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实现党风廉政建设及其监督体系在日常的如影随形,让监督无处不在。另外,要充分考虑监督合力的构建,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儿,无论是建设还是监督都涉及到多部门、多组织间的密切配合,通过相互协调、沟通的网络体系实现监督的有效实施。
(三)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影响高校政治生态,必须明确师德师风直接影响高校发展层次这一认识,以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立德树人”融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学校长期发展规划各环节,通过制度约束与榜样引领,引导广大教师德才兼备、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通过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不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更好地胜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管理干部的师德师风建设应充分发挥“头雁效应”,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实干引领,用卓越的眼光、实干的作风带领广大党员在思想上、作风上更进一步,以上率下、层层带动,让良好的政治生态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助力。
制定并完善师德师风落实监督机制以及考核评价体系,通过监督的全程化、考核的系统化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的常态化、规范化。学校根据发展目标要求,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教学督查、政治巡查、纪律检查等多个执行小组落实具体工作,打造“网格化”监督模式,条块化管理的同时实现职责明晰、监督到位,有效提醒教師注意个人言行,提升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制定考核目标明确、考核指标具体、考核方法科学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明确考核实施时间,并与教师评奖评优、职称评聘、年终考核、绩效奖惩相对接,并作为教师进步的守门员,全面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四)意识形态建设
深刻认识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内涵,坚定不移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书育人中的全过程融入,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刻入广大师生头脑、进入学生课堂、透进教师学术当中。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着力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引领、统筹与落实力度,制定并贯彻具有网络现实特点的、可操作性强的意识形态建设具体落实举措,不断巩固壮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基的主流思想与舆论,加强师生网络法治意识培养、网络信息识别与舆论判断能力提升,养成端正的上网习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指导日常生活学习。
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来,不断创新先进理念、产出优秀成果、传播中国思想、广发中国声音;系统探讨大学生思政课程教学大纲设定与教材选择,加大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注重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死角全覆盖的常态化;重视网络舆情传播,实施新媒体平台监管,优化信息传播路径,加大信息治理力度;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思政工作能力,加强基层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坚定广大党员理想信念,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强化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领,助力党员同志实现自我净化和自我提升,不增强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
(五)落实监督巡察体系常态化
引入监督评价体系是优化高校政治生态不可或缺的第三方促进方式,通过监督评价实施,评判政治生态建设效能,为进一步选择优化路径提供借鉴。思考和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推进法纪贯通,探讨可融入、零距离的监督常态化实施思路,实现高质量推进校内政治巡察全覆盖与政治生态监测预警全过程相结合,监督主体与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相结合,监督方式与纪律监督、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派驻监督等相结合。推进监督评价机制规范化、常态化运作,对照遵循《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规定,确保监督评价的有效到位、巡察工作的精准发力;抓住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中的关键核心,有效避免监督落实中的焦点偏离,并重点监督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带头扛起使命责任的担当精神、方向引领、带头作用。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觉悟,通过巡察监督强化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与执行力,创新和完善政治巡察制度与实施细则,明确责任落实清单,巡察人员按照专兼职结合、以老带新、熟悉不同业务领域的方式组建,建立定期校内巡察与不定期校内督查机制,根据重点内容确定巡察时间周期,结合巡察目标,分批次、分类别地均衡选择巡察对象,针对不同巡察对象制定巡察计划与内容清单,并通过“回头看”逐项落实巡察中发现的问题整改情况,确保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形式主义,切实将政治规矩与政治纪律明确起来、严肃起来,全面增强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性、时代性与战斗性。以日常监督、定期巡察、不定期督查为促进方式的政治生态优化评价体系围绕建设目标展开,结合不同目标选择评价方法、确定指标范围、设立指标权重,评价的目的是全面量化优化实施情况,为下一步调整优化方案、明确优化重心提供客观依据。
四、结语
政治生态建设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关键点与基准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责任,让高校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国家建设培养有用的栋梁之才、贡献丰富的智慧力量,加强高校政治生态建设既是发展所需,又是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好的政治生态保障并促进高校各项职能发挥。高校政治生态优化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分析优化主体要素的基础上,探讨优化方法路径,为高校下一步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厘清了各政治行为主体的责任要务,为下一步不断发挥积极作用明确方向。高校政治生态建设涉及每一位师生员工,需要在党的政策思想指引下加深认识、践行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3.
[2]習近平在视察国防大学时强调:围绕实现强军目标推进军队院校改革创新 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N].人民日报,2016-03-24.
[3]徐华平.对政治生态评价体系的探究与思考[J].理论视野,2019,(7):81-86.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收稿日期:2021-03-18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党风廉政建设研究课题“高校政治生态优化建设研究”(2019YB005)
作者简介:王淑文(1981- ),女,江苏徐州人,教育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