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间里过期积灰的瓶瓶罐罐、厨房里积攒的各种塑料袋、冰箱里年份可疑的冷冻食品……如今,不少人一通畅快的“买买买”之后,家里物品杂乱无章地堆积。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什么有人不愿“断舍离”?这种“囤积欲”合理吗?
卫生间里过期积灰的瓶瓶罐罐、厨房里积攒的各种塑料袋、冰箱里年份可疑的冷冻食品……如今,不少人一通畅快的“买买买”之后,家里物品杂乱无章地堆积。这种“囤积欲”合理吗?
从物品囤积到数字囤积
胡晓的女友洋洋是一家商场的导购。因为工作的关系,洋洋经常“看上什么,不管有没有用,先买了再说。小到牙膏、牙刷、化妆品,大到手机、电脑”。有一次,超市洗衣液打折,洋洋一次性买了10桶,最后还是打车带回家,算下来费用也不低。还有一次,胡晓在家做大扫除时,发现鞋柜和衣柜里有很多洋洋四五年前的鞋子、衣物,有些一次都没穿过。
工作上,洋洋似乎也“染”上了囤积的毛病,只不过是“人脉囤积”。每次招来一个新客户,她第一时间加微信、留电话。在洋洋的微信和手机里,通讯好友上千个,绝大部分是客户的,但常联系的只有那十几个同事和闺蜜,其余的几乎不联系。有一次,胡晓看到洋洋还存有多个前同事的电话,提醒她删掉。洋洋说虽然没联系,但指不定哪天就需要了,删了怕找不到人。对此,胡晓无言以对。
在如今这个数字化信息时代,囤积行为可能变得更加隐蔽。
收藏许多文章或视频但从没点开过,或者电脑桌面上有各式各样的文件却从不整理。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常务副主任唐义诚指出,这些都是囤积,有一个专有名词——数字囤积症。相比于现实中的物品囤积者,数字囤积者较为隐性,通常不会显著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平。
但是,如果长期进行数字囤积也会带来一些整理压力。“囤积并不是说我们储存了多少信息,而是我们对于这些储存的数据有没有一种切实的掌控感。如果这些数据对于我们来说是真正有价值的,那就不叫囤积;如果这些数据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那么,这个就叫数字囤积症了。”唐义诚说。
人为何有囤积行为
有网友调侃,人类的本质可能是爱囤货的仓鼠。
几乎每个人都有囤积的倾向,其中涉及了很多心理因素。比如,一些心理学研究表明,创伤经历会导致囤积行为,有人会以囤积行为作为排解精神痛苦的一种方式;还有人会对杂物投注强烈的情感或情绪能量。此外,根深蒂固的完美主义倾向,高标准、优柔寡断、控制需求,对保留物品重要性的强大信念等也可能是致病因素。
对于经历过物质匮乏的人而言,囤积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补偿。比如,小时候生活贫困,长大后可能用囤积缓解内心的不安全感。除此之外,也有人是为了情感需求而舍不得扔东西。比如,人际关系的缺失也可能会导致人们用物品替代,作为一种精神寄托。
既然几乎每个人都有囤积倾向,那么,是不是就不用特别去关注人们的囤积行为了?
还真不行。
当囤积行为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了,它便成了过度囤积,可能导致囤积障碍。2013年,“囤积障碍”被纳入美国《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的“强迫障碍”中。
针对囤积癖的治疗,唐义诚介绍,早期大多是基于认知行为疗法,此疗法用来治疗强迫性神经症或者强迫性人格障碍十分有效。“事实上,大多数寻求帮助的囤积者也表现出了一些强迫症的关联症状。”
如何赶跑囤积症
如何赶跑囤积症呢?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有效利用碎片时间 囤积症患者往往伴有完美主义情结,他们总希望在一个恰当的时间,开始阅读某一本书或看某一部电影。然而,这个“恰当的时间”是不存在的。高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是解救信息時代囤积症的灵丹妙药。对资料的收集要分类,并进行定期整理。过了整理期限都没有看过一遍的资料,直接删除。
把囤积上升到收藏 爱囤货更多是出于一种心理需求。而收藏与囤货的主要区别在于,囤货比较没有目标性。所以,不妨试着将囤积货品的喜好上升为一种收藏爱好。当你把囤货变成了收藏,你就学会了扔掉那些无意义和低价值的“藏品”。
断舍离的清理原则 如何清理家里没有必要的囤货,可以牢记三个字:断舍离。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的空间。家庭或个人可以每月设立一个清理日,对日常物品进行清理。其实,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不需要的,就立即扔掉或送人。(央广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