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闲
众所周知,作文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然而在现在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习作东拉西扯,生搬硬套,内容贫乏,语言可憎。而学生则不喜欢作文,不愿意写作文,谈到写作就头痛。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生活经历,也不注意观察生活,不去思考生活和时代,写作材料少,深入思考少,真情实感少,没有写作动力。因而作文水平长期低水平徘徊。
如何破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它是一种不斷创新、与时俱进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时时变化,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与生活同步。作文教学则更不能离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素材丰富,写作自有源头活水,生活素材贫乏,写作自然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我们应当指导学生认真参与生活、丰富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进而热爱生活,在多彩多姿的生活中摄取素材、培养激情、磨炼技法,提高写作水平。
新课改要求我们注意真实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所谓真实情境,对中学生来说,就是他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或者是他们将来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的情境,而这些实际生活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只说要观察生活,但没有强调观察不仅仅是旁观,而是要让自己融入观察对象中,满怀情感地去看、去听、去尝、去嗅、去摸,把自己代入进去,获得直观的感受和印象,去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如写一个人的时候,就要仔细观察,找出他的特点来,然后再动笔。而这些特点,往往都和这个人的性格相关,这都是靠观察发现的。但是你如果不爱生活,这些可能你就视而不见,或者看到了也不能引起你的情感波动,进而化为你写作的源泉。日常平凡的生活似乎千篇一律,日复一日,重复单调,但只要细细品味,慢慢琢磨,便会发现生活是多么广阔,孩子牙牙学语,少年意气飞扬,运动场上的汗水,清晨教室琅琅的读书声,等等,无不闪耀着动人的光辉,无不能成为创作的源泉。比如我在《十八岁和其他》一文教学时就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然后让父母写一份回信。在读评时我发现很多同学的信写得十分动人,充满深情,有一位同学在读信时甚至泪流满面,哽咽不能出声,这样写出的文章一定不会差。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陶行知认为 “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把整个社会包括大自然作为教育的场所。他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关注社会,敏感地发现社会中的教育素材,引导带领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社会、思考社会,最终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定深有感触,化而为文,自然内容充实,观点扎实。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重要方面。他认为,在生活里,勇于做事,勤于为学,方能善于任教。首先教学是一体的,而做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三者归于统一,不可分割。陶行知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所以写作素材的取得不仅要观察生活,还要到生活中去做,在做中学,在教中学。我们的学生生活面相对比较狭窄,为此我们要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如组织学生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搞一些社会调查,去做志愿者,等等,积累生活的感受和作文的素材。我校在寒假期间组织了“感恩父母,回馈社会,向祖国母亲大拜年”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做一回志愿者,做一次社区服务活动,如实记录活动内容,形成文章,并参与“情深似海,真爱无声”主题征文大赛,学生参与积极,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习作。
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地前进的,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 习作也是如此,要让学生的习作与时俱进,不人云亦云,就要用新的现代的教育理念,要让学生自由写作、自主写作,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捕捉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造意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要让学生思考些“大”问题,有些学生的作文总是写些琐碎的小事,就是因为兴趣狭窄,平时不关心生活,与社会疏离。所以我们要让社会丰富他的生活、拨动他的情感、提升他的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