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文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为应对气候危机,全球共同行动已成主流。截至2021年3月10日,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共有128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在4 月举行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巴西也提出了到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的目标。会上,巴西总统博索纳罗还表示,巴西将于2030 年前杜绝非法砍伐森林的行为,提出替代性经济计划来替代对亚马孙雨林砍伐获得的经济发展。
毁林:千疮百孔的“地球之肺”
巴西总统的表态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巴西亚马孙雨林面临的严峻毁林问题——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2020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巴西境内的亚马孙热带雨林的毁林现象再次加剧,达12年以来最严重水平,共有11088平方公里的森林被毁,雨林面积比上一年减少了9.5%。
正如人们反复提到的,亚马孙热带雨林的60%位于巴西境内,这个地球上面积最大——占全球雨林面积50%、全球森林面积20%——的绿色天堂被称为“地球之肺”,蕴藏着世界上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同时也在调节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数据显示,已为人所知物种的10%生活在亚马孙雨林,其中包括许多此处所特有的和濒危的动植物;亚马孙的森林是巨大的储碳池,储存了900亿-1400亿吨碳。
然而这一大自然造福人类的生态服务,如今却在翻转并可能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推手。法国国家农学研究院科学家让-皮埃尔·维涅龙等研究人员最近在《自然·气候变化》月刊上发表报告指出:过去10年里,亚马孙热带雨林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比吸收的二氧化碳高出近20%。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也在一项研究报告中称,2021年或许是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临界点”,此后,雨林将逐渐退化为草原,并释放数十亿吨碳,从而加快全球变暖进程。
对此,WWF全球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Marco Lambertini)在WWF2021年发布的《全球森林生命力展望——保护现状与对策》的前言中说:“全球森林的管理不当正在导致碳排放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关键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当地乃至全球社区居民的生计与福祉,并且情况还在持续恶化。”这份主要聚焦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研究报告,首次对毁林问题的驱动因素和全球的应对措施作出了综合分析,并确定了亚马孙森林等区域所在的拉丁美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湄公河流域所在的东南亚和东部澳大利亚等地存在的24个“毁林热点”——全球大多数森林消失发生的地方。
报告显示,过去50年间,人类毁坏了亚马孙地区至少17%的热带雨林;从2004年至2017年,约有4300万公顷的森林在“毁林热点”地区消失。该报告还分析了不同热点地区的毁林驱动因素,包括放牧、大规模伐木、大规模农业、交通基建、采矿、火灾等。在亚马孙地区和赛拉多,畜牧业是导致毁林的显著因素。
拯救:来自供应链的逆向驱动
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诉求下,当地农牧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片茂密的热带雨林被砍伐、清理,为大规模种植大豆、棕榈以及饲养牛群等让路。以牛肉产量占巴西全国70%以上、大豆产量占巴西全国60%的赛拉多地区为例,按照巴西2012年通过的新《森林法》,当地农民可以合法清除天然植被从事农业开发的比例高达80%。为了给农业让路,赛拉多有一半的区域已遭大量砍伐。
歐盟委员会于2018年发布的《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加强欧盟行动》,强调了毁林与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大豆、棕榈油和牛肉等农产品。“欧盟在1990年至2008年期间进口了与毁林有关的所有农产品和畜产品的近36%”等研究数据让欧盟委员会认识到,欧盟作为农林业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既是问题的一部分,也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为此,欧盟承诺解决全球森林砍伐问题,减少欧盟在世界森林中的足迹。此后,欧盟对毁林问题的关注开始转化为更多具体措施,引导相关企业采取行动对毁林问题施加影响,比如要求企业对于供应链中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尽职调查。
一些对环境风险敏感的机构,已经开始用拒绝购买毁林地区农产品的方式来推动森林保护。去年7月,世界最大鲑鱼生产商之一的挪威克里格海鲜公司宣布暂停购买巴西嘉吉公司生产的饲料,原因是该公司饲料生产原料中有巴西森林砍伐地区生产的大豆;去年8月,全球粮食贸易领域的领军者中粮国际宣布,预计于2023年实现巴西直采大豆100%全面可追溯至产地,拒买伐林区域大豆,以保护森林,缓解巴西大豆供应链面临的环境和社会挑战。去年12月,巴西植物油行业协会(ABIOVE)的会员企业收到包括雀巢、达能、麦当劳、家乐福、联合利华等159家跨国公司组成的“SOS赛拉多”所写的联名信,这些企业在信中表示,从2020年12月起不再采购森林砍伐地区的大豆。对此,ABIOVE主席安德烈·纳萨尔表示,如果巴西种植户想要继续留住欧洲市场,将不得不想办法结束森林砍伐,哪怕是巴西法律允许的森林砍伐。
风险:难以逆转的需求
大豆、牛肉等大宗商品贸易与热带雨林毁林问题的关联,也在逐步引起中国肉类行业的关注。2020年中国全年的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豆粕消费量达7683万吨——饲养猪牛羊禽需要大量豆粕作为饲料原料。据统计,全球饲料大豆占大豆总产量的80%左右。我国产生豆粕的大豆主要来自进口。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12月,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10032.7万吨,同比增长13.3%。其中,自巴西进口的大豆6427.70万吨,占比约64%;自美国进口的大豆2588.85万吨,占比约25.8%。
除进口大豆作为养殖业饲料蛋白来源,进口牛肉也在为中国肉类供应链嵌入环境风险。2020年受新冠疫情、非洲猪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大幅增加了肉类进口,2020年1-12月总计进口肉类991万吨,同比增长60.4%,其中牛肉212万吨,比上年增加27.7%,创历史新高。巴西冷冻食品协会(Abrafrigo)发布的报告显示,巴西2020年牛肉出口创新高达201.6万吨,中国是巴西牛肉的最大买家,2020年输华(包括中国大陆和香港)牛肉达118.2万吨,占比58.6%。
世界经济论坛在2020年发布的《新自然经济报告Ⅱ:自然与商业之未来》报告中指出,主要的进口型新兴市场(中国和印度)和主要的生产/消费型新兴市场(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对与毁林相关的四类大宗商品(大豆、牛肉、棕榈油和林产品)的需求约占全球总需求的40%。到2025年,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当前,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仍在持续上升,尤其是脱贫攻坚胜利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城乡居民对猪牛羊禽等优质蛋白的需求还将持续增加,可以预见中国肉类消费量将持续上升。“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包括肉在内的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安全。为此,大豆、牛肉等大宗软性商品中潜藏的供应链环境风险已变得不容忽视。
破局:中国肉类行业的率先之举
令人欣喜的是,在可持续发展这一人类最大共识下,在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肉类协会对肉类产业贸易的绿色、可持续认知,正在从意识逐步转化为行动。
2016年,中国肉类协会与WWF开始接洽关于推动中国肉类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合作;2017年10月,双方联合64家中国肉类企业共同发布《中国肉类可持续发展宣言》,倡议并承诺在生产加工贸易范畴内提高供应链管理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逐步向绿色供应链转型,推动中国肉类行业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对此,世界经济论坛在前述报告中评价称,新兴市场的行业企业围绕可持续发展作出共同承诺,能够激励可持续的生产实践,正如《中国肉类可持续发展宣言》的发布,展现了良好发展前景。
此后,中国肉类协会在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迅猛步伐,从原计划的《肉类产业绿色采购指南》,直接进阶到发布协会团体标准——2021年5月12日,在由中国肉类协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联合举办的“中国肉类产业绿色贸易与全球可持续肉类供应链峰会”上,中国肉类行业首个有关绿色发展的团体标准《肉类产业绿色贸易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发布。
规范标示的适用范围包括肉类全产业链各类组织生产经营所需产品及相关原料的绿色贸易,包括但不限于饲料、畜禽养殖、肉及肉制品的生产加工及贸易。标准在“基本要求”部分,基于《中国肉类可持续发展宣言》核心内容,增加了“企业应避免供应/采购来自亚马孙热带雨林与赛拉多稀树草原、非洲刚果盆地、澳大利亚大堡礁等毁林高风险地区的产品”等内容。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资深运营总监刘冬昕表示,规范的发布为中国肉类行业的企业实现国际化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思路。中国肉类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肉类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刘蕾在发言中指出,规范对肉类行业来说是引领性的、倡导性的,在大家承诺遵守绿色贸易的前提下,这些条款是强制性的。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可持续食物消费与绿色供应链项目主任于鑫认为,规范的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有助于提升中国肉类产业供应链的韧性和自然向好的发展。
解药:用可持续发展推动共同发展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停止毁林、扭转森林退化是缓解气候变化最有效、最有力的措施之一。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企业通过避免采购来自“毁林热点”地区存在毁林问题的产品,是逆向推动原料端采取负责任、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开展农业活动的有效方法。中国肉类行业推动零毁林、零转化的行动路线图,可以看作大豆、棕榈油等大宗软性商品走向相同道路的一个范例,也可以视为中国行业企業探索推动全球供应链绿色化的缩影。
与此同时,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避免地球生态坠入万劫不复之地,各国政府有理由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巴西破解生存发展与毁林之间的矛盾,推动其发展非农产业,使得这个自然禀赋优渥的天选之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守护好这片“地球之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