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李敏纳,宋洁华
(1.海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2.海南省热带海岛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3.海南师范大学经 济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57115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GDP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但城乡二元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也日益突出。研究表明,适度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利于经济现代化的推进,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抑制经济现代化进程。由此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度量我国现行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哪些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影响,应采取哪些政策调节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考察这些问题即本文研究的动机。为此,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城乡经济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消费和城乡投资等方面对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进行现状演变的梳理,并结合我国31个省份2018年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数据,实证研究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关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刘易斯(Lewis)(1)Lewis 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Vol.22,No.2,1954,p.139-191.、乔根森(Jorgenson)(2)Jorgenson DW,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Economic Journal,Vol.71,No.282,1961,p.309-334.和托达罗(Todaro)(3)Todaro MP,A Model for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9,No.1,1969, p.138-148.等的城乡二元经济理论。总体上看,国外学者多开展城乡二元经济理论研究,或基于城乡二元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开展发展中经济体工业化、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刘易斯模型揭示了城乡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动趋势。(4)Lewis 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Vol.22,No.2,1954,p.139-191.库兹涅茨等运用两部门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即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初期,少数素质较高和资本较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部门,使得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随着更多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农业劳动力相对稀缺,农业劳动报酬开始增加,城乡收入差距转向缩小。这与刘易斯模型的结论相符。(5)Anand S,The Kuznets Process and the Inequality-Development Relationship,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40,No.1,1993,p.25-52.乔根森模型表明城乡收入差距不一定呈现“倒U型”变动趋势,而是取决于工业与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率与资本积累率的差异。(6)Jorgenson DW,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Economic Journal,Vol.71,No.282,1961,p.309-334.托达罗模型引入对城乡就业情况的考察后,得出的结论肯定了库兹涅茨的“倒U型”变动趋势。(7)Todaro MP,A Model for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9,No.1,1969, p.138-148.国内学者较为关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收入差距和增长不平衡的态势及其成因,相关成果颇丰,但研究结论不尽一致,甚至存在较大分歧。(8)莫亚琳、张志超:《城市化进程·公共财政支出与社会收入分配——基于城乡二元结构模型与面板数据计量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9)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10)陈义国、徐骏:《中国城市化对城乡平衡增长的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年第3期。有少量研究成果涉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应分析,主要是经济效应分析,且分析结论多样化。(11)王立勇、万东灿、杨雨婷、曹庆明:《我国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动态影响的经验研究—“U型”与“倒U型”特征的刻画》,《当代财经》2013年第3期。(12)魏君英、吴亚平、吴兆军:《基于库兹涅茨拐点的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年第6期。
总体上看,虽然较多研究文献涉及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但关于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城乡经济不平衡性及其效应,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相关研究因为研究对象、研究角度、研究时段和研究方法等的不同,未获得比较一致的研究结论。
在“重城轻乡”的城乡发展格局中,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为“城市偏向”的过程,但在“城乡困境”不断加剧的境况下也会出现有限而短暂的“农村偏向”,这就导致城乡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波动变化的特点,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经济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消费和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不平衡等四个方面。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观点,城乡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可以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来解释,而城乡二元生产率对比系数(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和城乡二元规模对比系数是衡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城乡二元对比系数是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其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其值越大,表明城乡经济结构二元性越小,其值接近于1,城乡经济结构二元性将消失。国际经验表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二元对比系数为0.31-0.45,发达国家为0.52-0.86。(13)陶群山:《基于二元经济结构视角下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城乡二元规模对比系数是农业产值比重同非农业产值比重的比率,它反映的是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相对规模的变动情况。通常,该值越大,表明城乡经济结构二元性在增强;反之,表示经济结构二元性在减弱,发达国家一元化结构水平的一般经验是农业产值份额均在3%-4%左右。计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和城乡二元规模对比系数的变动态势如图1和图2所示。由下图可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呈现波动性变化,总体上有所弱化。
图1 我国城乡二元对比系数的变动态势(14)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图2 我国城乡二元规模对比系数的变动态势(15)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呈现“减弱—增强—再减弱”的波动性变化
(1)1978-1984年城乡经济结构二元性有所弱化。1978-1984年,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由0.39上升到0.49,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经济结构的二元性。该阶段,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体中占的比重还是比较高,约占1/3左右,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然较为明显。
(2)1984-2004年城乡经济结构二元性在波动中明显强化。1984-1993年城乡二元对比系数由0.26下降为0.18,城乡经济结构二元性有所增强。1993-1996年城乡二元对比系数由0.18上升为0.23,城乡经济结构二元性有所缓解。1996-2004年,城乡二元对比系数由0.23下降到0.16,城乡经济结构二元性再次增强。总体上看,1984-2004年城乡二元对比系数由0.26下降到0.16,城乡经济结构二元性在波动中明显强化。该阶段,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非农业部门快速扩张,形成农业部门产值比重逐渐减小,从而造成城乡二元规模对比系数快速下降。按理说,随着农业部门比重下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应该有所缓解,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由于“重工轻农”政策的影响,非农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大,从而排挤了农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资本积累的二元性,间接形成了非农业部门迅速发展和农业部门发展缓慢的二元规模差距明显的局面。
(3)2004-2018年城乡经济结构二元性逐步弱化。2004年以来,在国家城乡统筹等战略的影响下,我国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及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改革,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同时,工业面临转型升级,工业劳动生产率有所下降,服务业虽然获得迅速发展,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往往比工业要低,所以,使得城乡二元对比系数逐步由0.16回升到0.21,这个时期城乡经济结构二元性虽然有所遏制,但是,该阶段农业产值比重仍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较为明显。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总体上有所削弱但目前仍十分明显
1978-2018年,我国城乡二元对比系数由0.16提高到0.21,城乡二元规模对比系数由0.38下降到0.07。这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产业生产效率的差距总体上有所缩小,城乡二元规模对比系数快速下降,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有所弱化。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在0.13-0.26之间波动(1958年是一个特殊的例外),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水平,农业产值比重(8%左右)仍然远高于发达国家一元化结构水平的农业产值份额(3%-4%),表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十分明显。
图3显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16)城乡居民收入比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由于缺少1978年以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官方数据,关于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性分析以1978年为起始年份。的变化态势。从这一变化态势不难看出,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也呈现波动性变化,呈现先削弱后波动性增强,再逐步削弱的变化过程。
图3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变动态势(17)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1.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呈现“减弱—增强—再减弱”的波动性变化
(1)1978-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有所减弱。该阶段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大,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下降到1984年的1.83,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趋于弱化。
(2)1984-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在波动中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比在1984-1994年快速上升,由1.83上升为2.86,上升了0.54倍,而后经历1994-1997年短暂的下降之后再次进入上升阶段,由1997年的2.46上升到2009年的3.33。从以上数据可看出,该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
(3)2009-201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在波动中又有所减弱。自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最高值后,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下降,至2018年下降到近十年的最低值2.68。
2.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总体上略有增强且已逾过“比较合理”的范围
1978-201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虽有波动,但总体上略有提升,由2.57提升到2.68(图3),表明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总体上略有增强。另外,从国际经验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已逾过“比较合理”的范围。一方面,多数发达国家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左右,日韩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甚至小于1,即使在一些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的发展中国家,城乡居民收入比也不像我国这样大。(18)曾国安、胡晶晶:《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及其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而从图4显示的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变动态势来看,1994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值突破0.4的国际警戒线标准,达到0.436,之后虽有波动,但基本保持在0.4以上,最高值接近0.5。
图4 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变动态势(19)1978、2003-2014年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1979-1981年、1992、1995、2001年为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其余数据转引自陈宗盛(2002)。
采用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比和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异度两个指标来衡量城乡居民消费的不平衡。(20)城乡居民消费比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值,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异度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与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之差。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不平衡呈现“减弱—增强—再减弱”的波动性变化
(1)1978-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不平衡趋于减弱。1978年,城乡居民消费比为2.93,1984年下降到2.15,同期,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异度由10.2下降到1.2,说明该阶段城乡居民消费不平衡减弱。
(2)1984-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不平衡急剧增强。该阶段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迅速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比从1984年的2.15上升到2004年的3.84,提高了0.78倍。同期,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异度也由1.2上升到2004年的9.5,提高了6.91倍。
(3)2004-2018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不平衡又逐步减弱。该阶段城乡居民消费比已从2004年的3.84下降到2018年的2.15,同期,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异度也由9.5下降到2.34,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农村从2012年开始步入相对富裕水平,以上数据说明当前中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日益提升,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有所减缓。
2.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消费不平衡经过波动有所减弱但总体上处于偏高位
1978-2018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比与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均有明显波动,但总体上下降,城乡居民消费比由1978年的2.93下降到2018年的2.15,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异度由1978年的10.2下降到2.34(图5),表明城乡居民消费不平衡经过波动有所减弱。另外,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不平衡总体上处于偏高位。从城乡居民消费比来看,多数发达国家一般小于1.5的水平,(21)张文景:《中国城乡消费差距的演变机理与改逬思路分析》,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60-63页。而我国1978-2018年间保持在2.2以上,明显高于多数发达国家水平。从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异度来看,1978-2018年中多数年份大于5%,改革开放初期和20世纪末甚至高于10%,只有1980年代和2010年以来低于5%,(22)学界普遍认为,使用恩格尔系数分析时要看长期趋势,短期内恩格尔系数波动很正常。201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都下降到40%以下,应该属于短期内波动。表明多数年份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较大,城乡关系处在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的阶段。(23)曾国安、胡晶晶:《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及其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
图5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比和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变动图(24)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采用中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25)由于缺少1978年、1979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官方数据,关于城乡投资的不平衡性分析以1980年为起始年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之比)来衡量城乡投资的不平衡。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不平衡呈现“减弱—稳步增强—急剧扩大”的变化特点
(1)1980-1984年我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不平衡趋于减弱。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由1980年的5.84下降到1984年的2.30,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由85.39%下降到69.78%,下降了15.61个百分点,说明该阶段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不平衡趋于减弱。
(2)1984-2010年我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不平衡稳步增强。农村改革的成功,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1984年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由1984年的2.30上升到2010年的6.58,提升了1.86倍,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由69.78%上升到86.80%,提高了17.02个百分点,说明该阶段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不平衡稳步增强。
(3)2010-2018年我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不平衡急剧扩大。受房地产投资热潮的影响,我国自2010年开始,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不平衡急剧扩大,2010年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为6.58,2011年为33.27,一年时间提升了4.05倍,此后,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不平衡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
2.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投资不平衡不断增强且呈急剧扩大态势
图6显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在2010年以前呈现平稳增强的趋势,但自2010年之后,伴随着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我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不平衡急剧扩大,且不断增强。
图6 我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变动图(26)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数据计算。
本文主要基于上述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事实,收集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探讨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用经济增长水平作为因变量,用人均GDP表示经济增长水平。用反映我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城乡不平衡性的6个指标即城乡二元生产率对比系数(X1)、城乡二元规模对比系数(X2)、城乡居民收入比(X3)、城乡居民消费比(X4)、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X5)作为自变量。为了消除来自截面数据的异方差,所有变量的数据均取对数值。构建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lnRJGDPi=β0+β1lnX1i+β2lnX2i+β3lnX3i+β4lnX4i+β5lnX5i+ui
(1)
模型中各变量的原始数据均来自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利用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相关指标数据计算整理得到各变量的值。
模型中变量较多,先检验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表
由表1可知,被解释变量lnRJGDP与除lnX1外的所有解释变量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解释变量lnX2与lnX3、lnX5和lnX6,lnX3与lnX4和lnX5,lnX5与lnX6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特别是lnX2与lnX5和lnX6,lnX3与lnX4,lnX5与lnX6的相关性还较强。为防止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带来估计结果的严重偏误,采用初步回归法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2。
表2 模型的逐步回归估计结果
采用逐步回归方法估计模型得到的最终结果为方程Ⅶ,具体写成式(2)。
Inrjgdp=11.0042-0.2842InX2-0.9885 InX3
(2)
t=(33.44) (-6.34) (-3.46)
从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可看出,城乡二元规模系数(X2)和城乡居民收入比(X3)对经济增长影响较为明显,且都呈现负相关。城乡二元对比系数(X1)、城乡消费比(X4)、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X5)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明显。根据模型回归结果,可以得到以下两点认识。
1.城乡二元规模对比系数越大,说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在不断增强,越不利于人均GDP提高或经济增长。式(2)中,城乡二元规模系数每变动一个单位,人均GDP就会向相反方向变动0.2842个单位,说明城乡二元规模系数与人均GDP负相关。
2.城乡居民收入比越大,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越不利于人均GDP提高或经济增长。式(2)中,城乡居民收入比每变动一个单位,人均GDP就会向相反方向变动0.9885个单位,说明城乡居民收入比与人均GDP负相关。
以上分析可看出,在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部门在经济体中的比重越低, 或者非农业部门发展越快,表明城乡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在减弱,这将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扩大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城乡二元规模对比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与经济增长均呈明显负相关。从总体上看,我国当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逾越“比较合理”范围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 推动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的全面转换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伴随着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呈现波动性变化特点。城乡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和城乡居民消费不平衡自改革开放之后均表现出减弱—增强—再减弱等特点。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不平衡自1980年开始也表现出减弱—稳步增强—急剧扩大的发展态势。
2.伴随着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城乡经济结构、城乡收入和消费的不平衡总体上有所弱化,但目前仍逾过“比较合理”的范围,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不平衡不断增强且呈急剧扩大态势。在城乡经济结构方面,当前城乡差距总体上有所缩小,但城乡二元对比系数不止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出离了发展中国家二元对比系数值域;农业产值比重也远高于发达国家一元化结构所需水平,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仍十分明显。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虽然自2009年开始,城乡居民收入比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与改革开放之初对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略有增强,且已逾出“比较合理”的范围。在城乡居民消费方面,自2009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比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仍远高于多数发达国家的水平,总体上处于偏高位。在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自2010年以来,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急剧扩大。
3.城乡不平衡性经济效应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城乡二元规模对比系数(X2)和城乡居民收入比(X3)对经济增长影响较为明显,且均呈明显负相关,即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和城乡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扩大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因此,推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的全面转换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城乡不平衡性已逾出“比较合理”的范围,如任由这种不平衡继续扩大,势必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必要控制城乡发展不平衡。具体措施如下。
1.改革农村各项制度,扩大农民收入来源。一方面,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延长土地承包期,强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同时完善农村土地的法律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不被侵犯,并建立公平的土地交易平台和交易规则;另一方面,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解决农民筹资难的问题,从而扩大农民收入来源,提高农民潜在的消费能力,从而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
2.实施“以工补农” “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一方面,强调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补充的“以工补农”的长效机制,政府充分运用财政支持、政策性金融服务、税费减免、技术指导、政策优待等手段,激励企业市场主体采取有利于“三农”发展的行为,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和经营模式向农村输入,最终产生“补农”的效果;另一方面,加快城市产业“退二进三”,想方设法发展城市经济,特别是服务业经济,不断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吸引农民进城;同时,不断完善户籍改革制度和一系列有利于农民“洗脚进城”的社会保障制度,让更多的农民安心扎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