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协同护理干预应用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2021-06-22 09:00:26冯叶枚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8期
关键词:家属疗法协同

冯叶枚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 南阳473012)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为原发性心肌疾病,与感染、基因遗传、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相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当前,临床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原则,以维护患者心肌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延缓心室重构、降低远期病死率为目的,但DCM患者多存在焦虑等负性情绪,遵医行为较低,影响临床疗效[2~3]。故临床应在对症治疗基础上配合有效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遵医行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DCM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探究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协同护理干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2例,按建档时间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1例。研究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56.42±5.14)岁;体质量指数17~24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17±0.91)kg/m2;心功能分级:Ⅱ级7例,Ⅲ级16例,Ⅳ级8例;合并症:高血压病1例,糖尿病2例,高脂血症1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7例,初中5例,高中8例,大专6例,本科及以上5例。参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6.74±5.61)岁;体质量指数18~25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41±1.03)kg/m2;心功能分级:Ⅱ级6例,Ⅲ级17例,Ⅳ级8例;合并症:高血压病2例,糖尿病1例,高脂血症1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7例,高中5例,大专8例,本科及以上5例。两组基线资料(性别、体质量指数、心功能分级、年龄、合并症、受教育程度)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入组标准

1.2.1 纳入标准(1)符合《内科学》(第8版)[4]中DCM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完整;(3)患者及家属知情,签订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者;(2)严重遵医行为差者;(3)合并出血性疾病者;(4)合并脑卒中者;(5)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6)伴有言语、认知功能障碍者;(7)存在严重精神障碍者;(8)不配合本研究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参照组 在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对症治疗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干预。(1)用药指导,告知患者详细用药方法、不良反应。(2)饮食指导,引导患者重视饮食卫生,告知患者饮食应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类食物为主。

1.3.2 研究组 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协同护理干预。(1)认知能力评估:护理人员以目的性访谈结合患者受教育程度评估患者认知能力水平,依此制定护理计划。(2)认知干预: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沟通,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向患者详细讲解DCM发病机制,告知患者按时用药、科学饮食、适当运动、合理休息重要性,引导患者树立正确认知观念。(3)行为干预:指导患者家属协同参与护理过程,例如,监督患者定时进行打太极拳、散步等低负荷有氧运动,监督患者科学饮食;告知患者家属应多倾听患者倾诉,指导患者家属依照患者实际心理状态予以患者鼓励、开导、安慰,减轻患者负性情绪,引导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两组均于干预3个月后评估护理效果。

1.4 观察指标(1)采用我院自制《DCM患者遵医行为评分量表》评估两组遵医行为,包括按时用药、适当运动、科学饮食、合理休息4项,坚持2项以上为完全遵医,坚持2项为部分遵医,坚持1项及以下为不遵医。(2)干预前后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5];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包含20个项目,每项1~4分。SAS评分≥50分为焦虑,<50分为无焦虑,分数越高,表示焦虑状态越重[6]。(3)干预后,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估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认可度,评分越高,护理工作满意度越高[7]。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遵医行为比较 研究组遵医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遵医行为比较[例(%)]

2.2 两组SF-36评分、SA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F-36评分、S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SF-36评分高于参照组,SA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SF-36评分、SA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SF-36评分、SAS评分比较(分,±s)

SA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参照组组别 n SF-36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31 31 t P 68.49±3.41 68.72±3.25 0.272 0.787 85.19±3.27 79.43±3.35 6.851<0.001 57.43±5.64 57.12±5.79 0.214 0.832 37.58±3.97 51.26±4.75 12.304<0.001

2.3 两组NSNS评分比较 研究组NSNS评分为(87.16±3.24)分,参照组NSNS评分为(79.68±3.56)分。研究组NSNS评分高于参照组(t=8.652,P<0.001)。

3 讨论

近年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DCM发病率不断增长,患者因病程长、经济负担重等因素多存在不同程度负性情绪,且出院后患者遵医行为较低,导致疾病预后效果较差[8]。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护理内容单一,无法全面满足患者心理、生理等多方面需求,整体护理效果与临床预期存在一定差距。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协同护理干预为护理新趋势,具有系统性、全面性、规范性等优势[9~10]。

本研究针对DCM患者予以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协同护理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遵医率高于参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SF-36评分高于参照组,SA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表明二者联合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提高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护理人员依照患者认知能力评估结果制定护理计划,可保障护理计划具有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护理人员向患者详细讲解发病机制及遵医重要性,可消除患者所存错误观念,提高患者遵医行为;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协同参与护理过程,监督患者适当运动、科学饮食,可提高患者运动耐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加快患者恢复进程;因患者对其家属具有依赖性,护理人员通过指导患者家属予以其心理疏导,可减轻患者焦虑负性情绪,提高治疗积极性。同时,研究组NSNS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表明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协同护理干预护理质量较高,可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综上所述,DCM患者予以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协同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其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并具有较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猜你喜欢
家属疗法协同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8:12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