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应时
(河南省博爱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博爱454450)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H)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具有起病急骤、发病迅猛、致残及致死率高等特点,若病情未得以控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3]。 开颅血肿清除术(Craniotomy to Clean Hematoma, CCH)为临床针对HIH患者常用治疗手段,能有效缓解病情,改善临床症状,但由于对机体产生创伤相对较大,易致使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等多种并发症,影响预后,故临床应积极寻找新治疗方案,以提高预后效果。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属微创手术,无须开颅,对机体产生创伤相对较小。本研究回顾性收集我院HIH患者,旨在从预后效果、神经功能改善等方面探究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20年6月治疗的118例HIH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各59例。研究组女23例,男36例;年龄45~68岁,平均(56.39±5.06)岁;体质量指数(BMI)18.3~27.6 kg/m2,平均(22.57±1.06)kg/m2。常规组女20例,男39例;年龄45~66岁,平均(55.29±4.65)岁;BMI 18.9~27.6 kg/m2,平均(22.83±1.02)kg/m2。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经头颅CT、磁共振扫描等检查确诊为HIH;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脑动静脉畸形;严重恶性肿瘤;依从性差;合并肝、肾、肺、脑、心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精神疾病史;呼吸衰竭;不符合手术及麻醉指征;预计生存期≤6个月;全身免疫系统病症。
1.2 治疗方法 常规组接受CCH治疗,CT定位血肿位置,作5 cm左右直切口于血肿最大出血面,钻孔扩大骨窗,放射状切开硬脑膜,电凝皮层穿刺,以小吸引器彻底清除血肿腔内血肿,常规留置引流管,并缝合切口。研究组接受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以CT定位,明确血肿位置及大小,自无大血管经过颅内血肿处实施锥颅穿刺,锥开硬脑膜,以血肿中心为靶点,电钻穿颅,引流管置入于血肿腔内置入颅脑外引流管,每次抽吸1/2血肿量,并予以1.5万U尿激酶混合,同时予以1.5万U尿激酶注射,夹闭引流管,待4 h左右开放1次。并予以1.5万U激酶混合2.5 ml生理盐水清洗,2次/d。两组术后均予以抗感染及止痛等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1)两组术后3个月预后效果,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估,差:<4分;良:4分;优:5分。(2)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共42分,分值越低,神经功能受损越轻。(3)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2周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6、hs-CRP水平。(4)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应激性溃疡、再出血、继发性脑水肿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行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行U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预后效果对比 研究组预后效果较常规组优(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预后效果对比[例(%)]
2.2 两组NIHSS评分对比 研究组术后1个月、3个月NIHSS评分较常规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NIHSS评分对比(分,±s)
组别 n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研究组常规组59 59 t P 25.78±2.61 25.22±2.73 1.139 0.257 13.60±2.04 14.86±2.33 3.125 0.002 8.85±1.01 10.32±1.45 6.390 <0.001
2.3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对比 研究组术后1周、2周血清hs-CRP、IL-6水平较常规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对比(ng/L,±s)
表3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对比(ng/L,±s)
IL-6 术前 术后1周 术后2周研究组常规组组别 n hs-CRP 术前 术后1周 术后2周59 59 t P 75.08±8.21 73.64±8.27 0.949 0.345 30.24±6.45 37.97±7.53 5.989<0.001 6.15±5.82 11.62±6.01 5.022<0.001 40.22±7.26 38.03±7.54 1.607 0.111 20.58±5.24 26.09±5.11 5.783<0.001 5.52±4.17 9.84±5.03 5.079<0.001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常规组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HIH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5]。故临床应采取有效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针对HIH患者主要以传统CCH治疗为主,能于直视下实施操作,彻底清除血肿,但该术对机体创伤相对较大,易引起继发性脑水肿,存在较高风险[6]。而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是通过简单钻颅器械与特殊立体定向装置抽吸血肿,不仅手术操作简便,且定位准确性相对较高,与传统CCH治疗HIH患者相比,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无须开颅即可实施操作,对机体的创伤较小,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本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39%较常规组16.95%低(P<0.05),说明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HIH患者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2)可于超早期清除患者颅内血肿,有效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挽救缺血和受压神经组织,更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本研究中,研究组术后1个月、3个月NIHSS评分较常规组低,预后效果较常规组优(P<0.05),提示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HIH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术后1周、2周血清hs-CRP、IL-6水平较常规组低(P<0.05),表明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HIH患者能有效缓解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在HIH病理生理改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血清IL-6水平异常表达,可促进血管收缩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致使脑出血病情加重,血清hs-CRP水平异常表达,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加速高血压病情进展[7]。因此,下调血清IL-6、hs-CRP水平对促进病情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HIH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