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需求着力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软技能的路径

2021-06-21 06:28朱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4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朱艳

[摘 要] 应用型本科学生软技能是指与硬技能相对应的隐性技能。软技能是衡量应用型本科学生能否“激发个人潜能并通过与他人合作进行能量放大并获得更大成功”的技能总和。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软技能属于职业技能,但不同于一般性的动手动脑技能,软技能更具有前瞻性、潜在性、内生性和自组织性。应用型本科学生软技能培养应立足于学生职业发展和职业成长,在更加宽泛的领域采取有效的途径进行培育。

[关键词] 服务需求;应用型本科;软技能;路径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201802356019);2019—2020年浙江省“十三五”省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OBE理念的商科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49);2015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G2015257);2017年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发展基金项目“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7GR017)

[作者简介] 朱 艳(1977—),女,浙江杭州人,硕士,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实践教学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4-0164-05    [收稿日期] 2020-12-10

一、数据分析

经过对浙江省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15家企业、300名近三年往屆毕业生进行较系统的调查,可以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应用型本科学生软技能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软技能的形成规律。

(一)院校调查

调查对象包括:院校领导、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大约40人。调查维度和内容包括:应用型本科学生软技能的内涵与外延、软技能的形成过程、实践教学培养、社团活动锻炼、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等。调查结果表明:70%的院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的软技能不能做出较为精准的描述,只有10%~15%的院校领导和教师对培养学生软技能有一定的认识;72%的教师认为应用型本科学生软技能培养现在是空白,是目前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中很少体现的;65%的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认为社团活动填充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培养学生软技能的通道。在调查中,归纳80%的院校长和教师认为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软技能应包括:发展力、创新力、成长力、胜任力和融合力。但是,对上述“五力”的具体内容描述,各院校尚不完全一致,在表述方面略有差异[1]。

(二)企业调查

在15家企业调查中,先后采取访谈和现场观测的形式。80%以上的企业领导(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基层管理部门)对所欢迎和钟爱的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排序是:忠诚、融入、胜任、坚守、适应、协调、控制、操作。由此看,企业用人或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人才储备主要关注是前面8种职业素质(能力),以上8种职业素质(能力)基本均属于软技能范畴。

(三)往届毕业生调查

在对往届毕业生调查中,重点针对目前学生的职业现状、职业转换、职业拓宽、职业热爱、职业拓展、职业成长和创新创业方面作为调查维度,方法采取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2]。调查结果为:在已毕业三年的百名学生中,仍在入职企业工作的为58%,其中90%做到了职务和薪酬提升,87%对现职业热爱,均已完成了至少企业三个岗位的轮岗,具有在企业长久发展的良好愿望,47%已经提升为主管级以上的管理人员,管理6~10个人,15%职务已经到了区域经理(部门经理)职位,年收入为12万~15万元。

在调查已毕业1~2年的学生中,仍在入职企业工作为36%,65%对未来从业采取观望和等待,52%已经不是基层作业人员,对职业具有一定的认知和认同,对继续学习有一定的渴望,其中60%左右的学生认为能够融入集体,基本没有和领导与同事发生冲突。

最后,在调查的300名学生中,共设置了有关工作胜任、是否继续学习、能否适应目前岗位和未来发展的问题,其中,大多数较为稳定且成功的学生渴望重新学习,比例为百名中的72%,其他表示并采取“再等等和无所谓”的态度。

二、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最终效果应体现在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具备的“软实力”,即体现在学生所具备的职业精神、职业发展、职业创造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是新时期社会与企业的需要,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软技能培养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的痛点。

(一)重视度不高

随着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市场对应用型本科在学生软技能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用人单位将掌握软技能的诉求高于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企业员工软技能发挥与其非智力因素正相关,软技能愈强,职业能力发挥程度愈高。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生软技能培养方面明显不足,强调培养学生“会做事”技能的同时却忽略了“怎么做人和做事”的软技能培养,在树立健全人格和自信、挖掘潜能等方面明显不足,学生和用人单位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系统化不够

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与改革中,逐步开展学生的软技能教育,不断改革与完善人才培养中的德育课程体系,以多种活动不断丰富德育的形式和内容,如北京市开展“一校一品”软技能品牌建设;上海市开展“走进上图”和“走进艺术宫”等活动;浙江省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朋辈大使”“红色之路”和“乡村振兴”等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促进了学生软技能培养。但总体来讲,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生软技能培养的目标和过程缺少系统性和实效性,教育形式趋于简单化和形式化。

(三)过程与方法单一

近年来小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试图在学生的软技能培养方面做出改革与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软技能教学还是没有得到重视。柏拉图曾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找寻愉悦。”当前,在应用型本科教育软技能培养的主要形式仍然延续课堂教学和落后的教学模式、空谈式教学使学生找不到软技能的“根基”和“抓手”。

三、学生软技能的“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源自波特的管理学理论,至今为管理学的经典论述,波特认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自供应商、消费者。波特所讲的市场竞争的“五力”概括了市场本质,引导企业参与竞争。应用型本科学生软技能的“五力”同样体现了学生在职业成长和发展方面的内升潜质和内升动力,综合调查结果和有关专家论述,可将應用型本科学生软技能“五力”概括为胜任力、成长力、发展力、创新力和融合力。对于“五力”的内涵描述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学生软技能与硬技能(动手、动脑的实操能力)同属于职业技能的范畴,只不过硬技能更加显性,软技能更加隐性,硬技能通常表现为面对一项具体任务(项目)的解决问题能力;软技能通常表现为学生在某一职业岗位所具有的成长和发展潜力,从实证分析的结果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软技能更加看好。

应用型本科学生软技能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潜在性。潜在性是指软技能具有隐性化的特点,软技能不同于动脑动手技能,通常蕴含在学生的人格、本能和品行方面。软技能的潜在性要求教育者应当根据受教者的个性,采取指向性的挖掘和不断培育,这就是说学生的软技能需要教育者在观察中去发现,否则,软技能有可能在自我不知晓的情况下处在隐含状态而不被人发现。这样,不断地发现和挖掘学生的软技能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只有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在教师的诱导和学生之间不断交流和协同过程中,软技能才能“出土”和“成长”,从而成为学生从业后胜任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

二是内生性。软技能和学生的基础素质有关,学生性格外向与内向,善于表达交流与喜欢封闭自己,这些不同的性格取向构成了其软技能的基础。美国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学者曾经发现有的学生性格属于高度敏感型,这种学生往往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力和感知力极强,并且经常产生好奇心,从而不断演化为创新思维,这是学生软技能的内生性体现。

三是自组织性。按照自组织原理,软技能的要素是有序排列和组合的,可以在外部力量(教育)下,进行自发的重新排序,从而向有利于学生成长方面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学生软技能培育可以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路径,使学生处于内化状态的软技能不断进行有序重构,从而成为成长进步的重要因素。

四是互补性。互补性是指学生的硬技能与其职业素养处于互补状态,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学生一般具有较好的软技能的某一方面,并且有利于硬技能的养成;此外,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在走向更高职业阶梯时,也需要更丰富的软技能给予有力支撑。二者的互补性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职业素养软技能和硬技能交替互补中成长进步。

四、学生软技能的培养路径

(一)掌握两个规律

应用型本科学生软技能培养不同于实操能力的技能训练,即使是在实施实训教学过程中以企业师傅采用“手把手”带徒弟的方式也难以奏效。学生软技能的养成大多依靠悟性、依靠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召、依靠在实践经验与教训中的不断积累、依靠经常性的反思、依靠典型人物的形象引领、依靠随时、随地的观察而产生的灵感等。学生软技能培养规律应当遵循学生职业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一方面,学生职业认知规律:通常,新入学的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认知是茫然的,从调查和访谈中也可以感到,学生在大二时由于接触社会和企业机会有限,对职业的认知也是肤浅的。经过系统考察,可得出学生职业认知规律是经过职业认知、认同、选择、坚守和热爱五个阶段。通常,学生课程内实训、综合实训只能使学生产生职业认知,而学生经过顶岗实习后能够进入职业认同阶段,在毕业实习过程中面临职业选择和职业坚守。学生在企业实践和实习中,通过进入企业并在实际岗位从事生产性活动,通常可以缩短职业认知到职业热爱的时间[3]。另一方面,学生职业成长规律:通常,学生毕业入职后在工作岗位上要有一段半年左右的适应期,然后进入到一至两年的熟悉期,而后在第三年进入成长期,三年过后,应当进入快速发展期。在此之后,入职学生应当掌握了较熟练的岗位综合技能,职务至少是主管级,薪酬应当在6000元以上。经过三个阶段后,学生开始对未来职业有了憧憬,对前景有了目标,对学习有了要求,学生开始由不成熟变为成熟,对事物的认知由感性变为理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应用型本科学生软技能的培养与其职业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是分不开的,之所谓“对症下药”,即在学生职业认知和成长的不同段(期)内实施不同的教育和培养,才能使学生的软技能不断在实践中养成,才能进一步支撑硬技能的充分发挥。

(二)通过六种路径

一是课堂培育。应用型本科学生在校期间70%左右学习的时间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课堂教学培育学生软技能是重要方面。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教师应当在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注重学生软技能的培养。

通常将课堂教学拓展为“五位一体”,即专业教育、专家论坛、大师讲堂、第二课堂、企业文化。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部分均体现课堂教学目标,但形式上已经从专任教师授课转变为多元主体、多种形式,校企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同时,主干核心课程要注重思政课程的建设,将专业元素与学生软技能元素进行碎片化处理并做到相互融合统一在一个具体的教学单元中。

二是文化培育。优秀行业企业文化是行业企业在成长发展中长期沉积的结晶,往往代表着行业企业的宗旨、精神、道德和行为,优秀行业企业文化是发展的灵魂。学生通过领略优秀行业企业文化的真谛,可以从中悟出学生成长、进步、发展中的核心要素。浙江省是民营企业聚集的省份,也是我国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省份,许多民营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优秀企业文化的培育、形成并在企业成长中成为精神力量,是主要方面[4]。浙江杭州万向集团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前董事会主席鲁冠球带领六个人创业,将企业发展成为年利润超过600亿人民币的大型跨国企业。其中,万向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连续多年的教育和养成,万向企业的宗旨、精神、道德和行为已经成为每一位员工工作和成长的范式,也构成了万向企业员工进步与发展的“软实力”。

三是实践培育。应用型本科学生通过综合实训或顶岗实习并不是只学习“硬技能”,往往“师傅”的言传身教恰恰能够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经常听到学生实习后做出某一行动时,总是讲“这是我师傅教的”,由此看来,“师傅”的形象,“师傅”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软技能培育带来影响。

浙江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订单式培养,把优秀学生提前选入行业知名企业进行重点培养;通过企业实践等多种培养模式,实施招生即招工,从入学之日就被就业单位录用,并与学院共同培养,由学院教师讲授知识,企业师傅手把手地传授技能,实施双轨合一共同培养,既有乘“直通车”的快捷,又享“双元制”的保障,让学生在学期间不必担忧未来就业问题,也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职业岗位的一技之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四年的校企合作共育培养,大多数学生各项评定均得到合作单位的高度认可。学生的體会是“师傅是行业的楷模,我们从他言传身教中学到了工匠精神”;企业的评价是这些学生“毕业后不仅能直接上岗,而且职业技能可达到高级工的水平,工作能力相当于工作2~3年以后的水平,企业欢迎这样的学生”。

四是大赛培育。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常注重举办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学生通过比赛,树立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创造力、协调力和发展力。通常,参赛选手中尤其是获奖的选手都会在当时参加大赛招聘的企业大会上被一抢而空,薪酬也很高。这说明应用型本科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比赛增强了对未来职业的适应力。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用人单位认为企业对于学生硬技能的要求是不可缺少的,但比赛确实能够培养学生的软技能。许多浙江著名企业在录用时讲道:“我们看重他的操作技能,更看重他的综合素养。”[5]

可见,通过各类大赛,不仅能使学生在备赛、参赛的过程中得到专业能力的训练和提升,更能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分析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多项软技能。通过大赛的层层培育和选拔,学生可以直观体会到参赛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技能,获奖需要达到怎样的水平。而竞赛的内容是按照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设置,学生进而可以了解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要达到这个标准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可以这样讲,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给了学生一个指引自己前进的内推力,给他们心中埋下一颗匠心的种子。

五是创新创业培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软技能的重要渠道,创新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观察、思考、采集和归纳能力;创业需要学生具有坚韧、吃苦、承受、控制、沟通和协调能力。一名创新创业成功的应用型本科学生通常具备完美的软技能[6]。浙江省多家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完善创新创业活动基础平台,结合重点专业建设,投资为创业社团配置设备,推动了专业社团的运营与发展。建设联合创新室,引进创新实践课程,聚集创客、培养人才;为培养创新意识、普及创新方法,在开设创新基础课程之余,开展创新方法培训,深入挖掘创新创业项目,为团队成长助力;举办创业精英班、创客训练营等培训培育创业团队;选拔优秀项目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大赛。

六是社团培育。学生社团是学生在校期间自我管理、自主活动的组织。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普遍加入了学院多个社团,每个学生平均每周参加社团活动为4~5小时,可见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上课外,多数时间是在社团。学生参加社团体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社团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培养了团队和组织的沟通、协调、时间控制的能力,社团领导更能锻炼其领导、组织、控制和执行的能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展现了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兴趣、天赋,给予了学生施展才能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赵明.隐性知识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提升[J].江苏高教,2018(1):95-98.

[2]张国定.创新大学文化建设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安庆师范学院特色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创新[J].宿州学院学报,2010(7):1-3+96.

[3]张建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与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8(24):210-212.

[4]张金传.软实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石[J].教研管理,2019(10):42-43.

[5]王蓉霞.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56-58.

[6]许玉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J].公共论坛,2018(10):36.

On the Path of Training the Soft Skill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Demands

ZHU Yan

(Practical Teaching Center, Zhejiang Colleg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hua, Zhejiang 321013, China)

Abstract: Soft skill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refer to the recessive skills opposed to the hard skills. Soft skills are the sum of skills that measure whether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an "stimulate their personal potential and amplify and achieve greater success by working with others". Soft skill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re vocational skill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general skills that need them to use their hands and brain. Soft skills are more forward-looking, potential, endogenous and self-organized. The training of soft skill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ake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 a broader field.

Key words: service demand; applied undergraduate; soft skills; path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
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利用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探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路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