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激发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三个途径

2021-06-21 09:23谢东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8期
关键词:途径诗歌

谢东华

【摘要】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品质中无法绕开的话题,而诗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它有时含蓄,有时奔放,时而一泻千里,时而又静如秋叶。如何在课堂上,运用诗歌激发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是引导学生端正品质的一个方向。诗歌的出现、发展与演变,沉淀着先辈们无数的心血与热情。“推敲”故事,深入人心;千锤百炼,只为一“绿”,深的好评。这些“推敲、千锤百炼为一个“绿”的故事,就是一座架起诗歌与学生品质的桥梁。这座桥梁让我们追溯历史的变迁,让我们品味时下的印记。诗,在它的兴、观、群、怨中,在校园的那一片沃土里,在师生的品行中,美化着学生成长的那扇心扉。

【关键词】诗歌;学生品行;途径

在学生朦胧的记忆里,诗像一条无声的细流,缓缓地走近他们的生活,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教育,让他们有更多机遇去了解诗。无需争议,小学阶段对诗的教育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停留在背诵、默写的层面上,解释诗、理解诗似乎仅仅只成为课堂上的一个环节。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清楚地明白,考卷上很少出现解释。而对于创作,那更是一片比较荒蛮的土地。那如何促进学生读诗写诗,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环境布置,體味熏陶

“和太阳一起欢呼,和小鸟一起歌唱,和春风一起共舞,和细雨一起润万物。”校园的诗意,原本就是一首美丽的诗。美在一种欢乐,美在一种和谐,美在一种静穆。这是环境的渲染。

校门口,诗的标语迎接着一个个清晨,目送着一个个黄昏。让诗成为一句难忘的话,让诗成为一声祝福,一个问候,一种期盼,一份感恩。“健健康康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一副简单的对联,放佛就是一首小小的诗。诗里饱含着对学生到来的期盼与欢乐,那是在一个个清晨,伴着惬意的晨光,早晨的笑脸,天真的孩童。诗把他们的笑脸留在了校门。一日的学习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感觉到些许疲惫,背着书包与教师轻轻挥手,与同学告别,把一个个熟悉的背影留给校园。学生回家了,带着知识,也带着平安。这简单、朴素、却含着真情。

文化长廊,诗的韵味在沉淀。校园里,有文化长廊,有学习园地,这里必然也就有了诗。让诗的文化在这里沉淀,让诗的情怀在这里生根。长廊里,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凌云壮志之美;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思乡念母之美;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天真欢乐之美;有“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和平宁静之美。这些美,都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学生,让他们的心灵在诗的潜移默化中积淀、升华。标语和墙壁上的诗,就是在利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不随意注意是由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包括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以及人自身的特点。”所以,标语必须是醒目的、显眼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心理学中人的不随意注意。

书法室,诗的墨宝在等你。“一曲丹青一曲情,丹青蕴藏诗深意。不求诗境颂千古,墨宝纸中温有余。”学生在练字时,临摹古代的书法家,这里也蕴含着是诗的情愫。他们在笔墨间行走,在纸质上停留。古色古香的篆书,流畅的行书,端庄的正楷,奔放的狂草。是端庄大方,又是凤舞龙翔;是行如流水,又是静如青松。诗校的熏陶,在于品读,也在于抒写。美术室里,诗的感染,是一幅画。画境里,我们看听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悦耳之音;我们见到了“一行白鹭上青天”线条之美;我们还感受了窗户外,西岭处,茫茫白雪带来的寒意;我们思索着:万里之船为何停泊的于此?诗佛王维所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里展示着……是谁?在音乐室里歌唱,歌唱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歌唱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畅饮无绪……”

诗校的陶冶在诵读、抒写、绘画、也在于歌唱。一曲曲宋词,一阕阕情思,在这里流露出来。诗校还创设了诗网络平台,成立诗协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创作,将优秀的作品发表,供大家欣赏、品味、诵读。走进这样的诗校园,学生的心灵渐渐少了一份浮躁、喧哗,多一份宁静、安详。“走进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这一步,不仅属于文明,也属于诗教,属于诗校。

二、课堂品读,感受诗意

读一首优美的诗,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丰富多彩的诗境,变化迭出的诗风,就像一块块面包一样吸引着我们,走进课堂,我们走在诗的世界里,就像走在一个个不同的人生境界。我们感受着蒋捷《虞美人·听雨》中“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感官;我们也体会着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旷达情怀与渺小心境;我们还品味着“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人生三境界……

诗课堂,我们对诗的感受,在教学中。“儒家思乡认为忠孝是人类道德的核心,其它各种道德观念,例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核心提出来的。”而在孝中,思念父母,思念家乡,变成了诗人们共同的主题。以思乡主题为例,诗默默地感染着我们。王安石在《泊船瓜洲》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告诉我们“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千锤百炼,得一“绿”字,(下转第15版)                 (上接第14版)它写尽了江南的春景,也抒发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绿”,在色彩与动态感的结合下,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同时又给人听觉和感觉上的通感美。让我们感受到了春风的那股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而同是思乡主题,张籍在《秋思》中带给我们侧面描写的诗境美。“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个“复恐”让我们充满遐想,为何而恐?还有什么话没有说呢?张籍啊张籍,你的“又”开封,到底是第几次开封了?不含思念之字,不露思乡之音,却处处都是思乡之情。

走近清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我们体味着词在思乡中的别具特色。“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千万帐篷下,风雪交加之夜,将士们的思乡情怀,是那么悲凉,又是那么恳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体会着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通向“思乡”的礼堂。课堂里,诗还带你走进“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无限感慨;带你迈进“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绵绵哀伤;诗在问你“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诗在悲叹“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于是,在诗的课堂里,在思乡情怀下,一位学生写下了一首古体诗,收录在《顺德诗社》:

猜你喜欢
途径诗歌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几个途径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小小诗歌汇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一个诗人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