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玲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发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能力”为宗旨,尤其是《新课标》体系下,该学科更加强调对小学阶段的中高段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以此来提升其思辨能力。简言之,《新课标》理念下要求教师需要研读教材、提取思辨性问题、聚焦课堂,尤其是要注重《道德与法治》课堂资源的生成。比如,多关注社会时事,引入热点问题,创设法律情境小故事,强调学生的学习参与度。鉴于此,本文结合“自主四構法”策略,立足习近平法治思想,针对未来“十四五”期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创新,浅谈一些看法和观点,仅供参考。
【关键词】自主四构;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一、问题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这一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推上了历史新高度。正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环境下,也使得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期间,国家对公民的法治与道德教育、法治宣传与普及等,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新要求,以此来满足社会转型期的过渡保障。对此,从2016年开始,面向九年义务教育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这堂课,将原本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生活》改成了《道德与法治》课。按照“法治中国”的精神内涵来看,明确强调各学校各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安排设计中,应最大限度将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突出法治精神以及小学生法治观念的塑造培育,紧紧围绕着道德修养、个人品质建设等,巧妙衔接小学生学习角色与社会公民角色的关系。通过课堂设置、情境环境设计,旨在让更多的小学生明善恶、知是非。因为小学生本身就处于心智成长发育、思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极强。因此,正向的引导与法治、安全、道德等教育非常有必要。这不仅可以让小学生从小懂得用法来保护自己,还可以有效预防未成年少年的犯罪现象。
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课程建设重说教轻行动,与现实生活脱节严重
尽管在过去的五年间,无论是国家政府、教育部门,还是各区县各学校,越来越看重素质化教育,尤其是在小学科学、小学《道德与法治》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建设中,都会定期组织和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设计。但事实上,局限性依然比较大,很多活动还是趋向于形式化。
总的来评价,纵观近三、四年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来看,与预期目标相比,的确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特别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存留问题较多,与现实生活脱节,导致很大一部分小学生无法通过《道德与法治》课来认识社会、感受生活,且课堂教学实效性以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均比较差。
2.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
2016年秋季,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正式改名为《道德与法治》。结合近四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建设等相关情况来看,部编新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充分体现出了国家意识。尤其是从课程内容的编排与形式创新层面来看,可以发现,教导小学生如何学会保护自己、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等,过于看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观察减少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改革以来的四年间的教育实践成效来看,与2016年之前相比,的确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依然暴露出系列问题。比如,当前小学生的道德法治教育中,依然呈现出明显的“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之所以如此,结合教育经验与实践观察来看,不难发现,很大程度上还是反映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管理中,没有真正意义上融入到小学生的学习中、生活中。那么,也就无法依据小学6-12岁儿童的品德发展现状、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教学。
总而言之,即缺失一套能够让小学生亲身般感受和体验的道德法律小课堂。如此一来,也就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最终也就无法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三、课堂教学“自主四构”方法分析
1.预构目标
预构目标指的是教师通过学案导学、课前预习作业等形式,为课堂教学设定明确的目标,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搜集并分析信息。小学教育强调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来开展教学。
在具体实施建构中,结合《道德与法治》日常的课程作业、章节专题知识、实践活动设计等,并尽可能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资源平台,在课堂上为学生建构一种可以动态情境生成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体验;强调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学习中,身心都能够“动”起来,思想与思维上也可以“活”起来。结合课堂的设计,动静结合,如此一来,才能确保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更具体验价值,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导构理论
导构理论指教师利用课堂,通过学生提问、教师精讲答疑、举例说明等形式,将知识准确传授给学生,并因材施教。开展集体教育的同时,尽量兼顾个人发展差异。因为不同的学生,其学习能力、性格、兴趣、情感等层面也各不相同。所以,尽量以更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比如,在过去一个“特殊”的学年里,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创新,加深了学生对道德、对法律的理解。比如,在低段小学生学习中,“我们有精神”“不做小马虎”“分享真快乐”等章节小知识的教学设计中,专门结合了疫情期间的一些真人真事、真实真景。因为此次疫情让绝大部分小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极具意义。比如,我们有什么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家在家待了小半年,重新认识到了什么?为什么不做“小马虎”,包括口罩、勤洗手、讲卫生等。
对此,在举例教学中,笔者以分组的形式,每组3-4名小学生,给学生们布置“周作业”,即共同完成一篇250字的小作文,提前让学生们观看一些视频、新闻片段等,交流分享他们各自的理解及认识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