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堂中学习、实践中锻炼、环境中熏陶三位一体的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模式

2021-06-21 15:08周紫玲
高教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培育实践

周紫玲

摘  要:培育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是当前社会及学校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梳理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研究综述,界定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内涵,阐述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意义,提出要探索课堂中学习、实践中锻炼、环境中熏陶三位一体的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模式。

关键词:教学;实践;环境;三位一体;公共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6-0189-04

Abstract: Cultivating the public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cannot be avoided in the current society and schools. This paper, by sorting out the research summary of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spirit,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spirit,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spirit, and proposes to explore the trinity cultivation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spirit in classroom learning, practice and environment.

Keywords: teaching; practice; environment; trinity; public spirit; cultivate

引言

深化改革開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公民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国民经济和精神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和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我国公民的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公众互动参与度等公共精神辐射范围,是否能够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需求,公共精神建设能够直接显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水平。高校是我国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摇篮,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主力队伍,也是后期我国公共精神建设的关键人员。而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生队伍中已经占据半壁江山,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建设的主要环节,爱因斯坦曾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培育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及学校都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涵义

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是国家公民精神面貌和社会文化的具体表现,体现了高职大学生的被期待性和群体性。本文认为高职大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其公共精神应该是在高等院校教育和在校学生的公共领域进行,参与到大学、社会公共领域活动,具有维护、加强公共领域权益的意识态度和主观行为倾向。

高职院校作为完成大学生教育的主要机构,对国家的壮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高职院校本身具备一定的公共性,而高职大学生的公共性价值也成为学校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高职大学生公共价值主要是指其利用高校等公共领域获得公共服权利和知识渠道,提升公民维护、参与公共生活的行为价值理念。高职院校肩负着引领时代创新发展的重任,是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后备军储藏基地,而高职院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其言行举止影响着高职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和心理健康成长,甚至整个社会的决策发展。高职院校为高职大学生公共意识和综合素质发展提供培育土壤,而高职大学生公共素养水平又进一步加快高职大学生公共领域发展进程,使整个高职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培育呈现双向促进发展状态。

二、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

社会公德是在社会市场经济长期发展和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社会利用媒体、教育机构等进行传播的,公民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所应遵守的行为思想规范标准。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细分化发展、市场结构调整、分配体系创新改革,人们的行为意识、价值观念等发生了巨大转变。一方面,现代社会发展使公共精神观念融入了更多积极因素。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五千年,其中存在很多消极、落后的思想理念,如封建专制、迷信思想等,这些思想观念在市场经济和现代理念的冲击下已经逐步消亡。而民主法治、创新思维、公共服务等正向思想理念,已经逐步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另一方面,要利用法律规范制度来对公共精神进行强制性约束。由于社会思想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延续性,所以一旦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成,在很长时间内很难进行转变。传统社会中存在的封建落后思想即使在发展非常先进的今天,仍然整个社会的人际处理、公共活动等有非常大的影响,并且这一影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1]。因此,要将公共精神约束和法律规范制度相结合,在对公民思想意识进行道德约束的同时,还要懂得用法律手段进行强制性处罚。法德双向加强保证了我国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稳定性,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建立完善。

(二)是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完成我国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关键环节。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活力有序的人和自然和平共处的社会状态。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核心,而高校是人才教育培养的主要机构。高职大学生处于身体、思想、心理的成长期,整个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逐步趋于成熟,高校应该加大对这一阶段高职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培育力度。高职院校在对高职大学生开展教育工作时,必须秉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培育工作,确保高职大学生向着创新型、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发展[2]。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创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使计划经济彻底转变成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身具备高效、自由、竞争的特性。但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加工流通等多种经济活动中,人占主导地位,而有人的地方就必须有规矩。为保证市场经济长期稳定运营,除了要使市场保持自由、开放等特性和相关法律规范制度的强制性制约外,还要保证市场经济的具有公平、合理、诚信的经营环境,这一环境的营造主要是靠市场经营活动者的公共精神水平来支撑。市场经济运营中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竞争、经营基本规范准则,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市场经营活动者控制力和约束力出现缺失,极有可能导致市场为谋取私利泯灭良知,损害国家、社会、他人的权益,给市场经济正常运转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高职院校要提升对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工作,让学生从思想上树立自觉抵制不良市场行为的意识,对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批判监督。

(四)是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要求

全球一体化不仅包含经济一体化,还包含政治、军事、精神文化、科学技术等多种行业,是全世界沟通交流的发展主流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摒弃传统闭关锁国状态,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进行经济的调整,逐渐增加与别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往来,将中国逐步融入到全球大家庭中。而这些国际上的交流合作,不僅使我国吸收、接纳了很多国家、民族的先进的科技、经济成果,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部分西方国家通过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传教等手段,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在中国传递资本主义价值体系观念[3-4]。高职大学生思想价值观中逐渐出现“崇洋媚外”“强权主义”等多种负面思想,这些思想价值观念给我国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造成了严重冲击。针对这一情况,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力度,引导学生对接触到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行筛选、处理,正确对待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负面影响。

三、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规律的探讨

(一)遵循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规律

一是遵循公共理性规律。公共理性是构建公共精神的基础,也是促进公共精神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公共精神需要公共理性的指导和支持,是社会公德和价值观念的理性化体现。遵循公共理性能提高高职大学生公共事件审视、评判、反思意识,培养高职大学生从公共权利义务角度出发,考虑社会团体价值利益而非个人利益得失的道德思想。二是遵循公共关怀规律。在公共活动中,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努力实现个人与公众利益的协调互助的高职大学生,通常对公共事件秉持着公共关怀态度[5]。公共关怀是高职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社区活动等上表现出来的个人感受和实践体会,能够准确表达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怀体验。高职院校要培养高职大学生对公共领域的认识和尊重,自觉遵守公共领域规则,从思想上理解、认同公共权益,对损害公共权益价值的行为给予抵制、评判和反省,引导高职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三是遵循公共参与规律。高职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对公共活动的参与度,是一种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道德的反映。高职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活动,甚至是国家政治选举等公共事务中,能实现自我权利诉求的表达,保证公共活动的规则秩序,促进我国公共精神建设顺利开展[6-8]。我们在进行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工作时,要遵循公共领域的规则制度,顺应公共意识和公共关怀要求,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创新培育工作模式,实现公共精神培育目标。

(二)权利、德行双向度融合发展培育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

受文化层次、社会发展水平影响,中国在建立公共精神体系上采取了和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主要是考虑个体的道德思想观念,并在德性基础上开展公共精神培育工作。传统中国德性主要是考虑国家、集体利益,将牺牲个人顾全大局作为一种美德,这种大局倾向有助于社会和谐安定,可以在公共精神建设中加以借鉴。但传统德性教育中往往忽视对个人的价值、权益的认同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个体的发展,这种个人主体意识的缺乏限制了我国公共精神的健康成长。另外,西方倡导的是自由、平等、开放的个人主义精神,把人放在社会公共关系的重要环节,在理论教学中始终强调人权和人格的独立性,尊重个人的法律权益。西方市场经济和法律政治的发展,促进了西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构建、发展,但由于西方过于关注个人权利,导致社会中存在人情淡漠、空虚寂寞等问题。

由此可见,不管何种伦理道德模式都存在优缺点,单单关注其中任何一种模式都会给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带来隐患。全球一体化发展为中国提供了改革机遇,我们要在公共精神培育中融合中西方优势,摒除其中的糟粕,实现高职大学生个人主体权益和公共道德利益的双重契合。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权利意识,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思想意识和公共价值思想观念,激发高职大学生的公共活动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在公德基础上让高职大学生完成传统优良品德的弘扬,提高高职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和公共道德。

四、探索课堂中学习、实践中锻炼、环境中熏陶三位一体的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模式

(一)课堂学习,充分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仅仅依靠主渠道或单一的一门或几门知识课,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潜力,结合新时代的需求,结合学生多层次知识的需求,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形成更为强大的育人合力。

1. 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完成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是扭转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进行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工作的主要战场之一。而人文课程本身就含有公共精神教育,是进行公共精神培养的基础,是引导高职大学生建立真善美思想的课程。因此,在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公共精神培养工作时,首先,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在教学中更多的融入公共理论教学实践案例,扩展公共精神教学内容;其次,要及时、准确的掌握高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引导高职大学生构建公共生活关系点,要培养高职大学生对公共事件的理性思考能力,掌握公共规则,能够正确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最后,要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意识,通过观察、分析公共事件,帮助高职大学生建立尊重他人、理解社会、反省自我过失等观念。

2.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公共精神教育。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高技能知识人才的机构,专业课程是传授高职大学生技术能力、专业知识的课程,在课程中融入公共精神教育内容,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实现技能、知识和人文的有机融合,使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公共实践性[9]。首先,要在原有专业课程中发掘公共精神,让高职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个人、社会沟通体系;其次,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情感交流,影响高职大学生构建平等、关爱的思想精神;最后,要在公共精神教育过程中,感触其内在精华,实现知行统一,完成个体内化程序,确保教师在教学中能营造引导高职大学生进行思考、探讨的课堂氛围。

(二)实践体验,以实践为载体开展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工作

公共精神是独立的个人在思想观念、行为意识上的一种体现,是高职大学生在主体意识基础上,摒除传统社会中对公共思想观念的压抑作用,最大限度提升公共精神的知行统一性。因此,要从学校内外两方面鼓励高职大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活动。

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实践活动。要引导高职大学生努力参与到班级集体活动和学校管理中,培养学生民主责任意识和集体管理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建立学校管理使命感。

2. 要鼓励高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政治事务等校外公共活动。以校外公共活动为载体,引导高职大学生自觉参与到公共服务和政治生活中,让高职大学生掌握团体的沟通交流和协作能力,通过互联网等形式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精神诉求表达渠道,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政治理性思维和规范行为意识,培育高职大学生自觉关怀与维护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安全、公共资源等公共利益的态度与情怀,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

3. 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接受生产环境的熏陶,学习工人的劳动态度与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听报告和旁听等形式组织学生到戒毒所、法院接受熏陶,使学生明白增强道德修养与法制观念的重要性;通过到抗日烈士陵园进行悼念等活动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环境熏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浸润作用

1. 利用校园文化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规范行为习惯。一是校园环境是高职大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许多高校校园文化景观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利用校园景观构成完整的育人链,利用文化景点润物无声的育人内涵,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完美人格。二是利用校园人文氛围影响学生。学校人文环境是结合学校办学理念,经过全校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多年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共有的价值观及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文化,坚持引导学生欣赏、维护、对话人文校园,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对培育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具有隐性教育的作用,可无形中引导促使高职大学生规范其社会行为。学校可通过营造校园民主、公开、平等、宽松的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共同建设和管理校园事务;通过开展学生自治的社团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和管理,增强高职大学生的公共责任意识;通过健全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规章制度的制订过程,鼓励学生献言献策,让学生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公共精神,培养高职大学生民主、责任、团结协作的社会品质。

2. 把握社会舆论话语权,多途径渲染社会环境公共氛围。随着科技的发展,报纸、电视、广播、手机、网络等多种传播媒介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的影响着当代高职大學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积极发挥传统媒介和各种互动传媒产生积极作用,有利于培育高职大学生的公共情怀,营造公共精神生长的良好环境。一是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校报、标语条幅、校园网等,宣传服务社会的榜样人物,刊登热心公益的名人轶事,加强公共精神的传播。二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多种传播媒介,积极倡导体现时代精神的公共精神品质和行为,加强对人们普遍关注的公共精神热点问题的引导,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关心公共利益和积极负责的良好风气,引导高职大学生从日常生活开始,从自我做起,自觉关心公共利益。强舆论引导和监督,强化传媒的正面宣传作用。三是要适当引导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肯定高职大学生勇于担当、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谴责与公共精神相违背的丑恶现象,渲染公共精神氛围,引导高职大学生的积极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主动维护公共秩序和践行公共道德。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倡导高职大学生公共精神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追求民主化的现代政治文明建设中,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不再是政府独有的职能,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将有权参与其中,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保障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培育高职大学生具有公平意识、参与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促使高职大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共同利益,伸张社会正义,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雪.试析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农家参谋,2017(20):257.

[2]张雅娟.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现状、问题及培养策略[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03):143-146.

[3]张露.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

[4]郭一建.论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性[J].中华少年,2017(15):294-295.

[5]唐彬.论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J].教育探索,2015(12):101-105.

[6]陆永娟.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探析[J].中华少年,2015(17):1+9.

[7]李祥祥.近年来国内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述评[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6(02):136-140.

[8]陈崛起,邹永群.当代中国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研究——以广州市12所高校数据为例[J].文教资料,2014(17):110-

111.

[9]韩志君.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培育实践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