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督导模式优化探究

2021-06-21 14:02周祎程晨马守明
高教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工作模式督导

周祎 程晨 马守明

摘  要:高校设立教学督导并希望通过督导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指导,通过对教风、学风、考风等一系列方面的督查,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行,文章通过对我国6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办网站中的督导方式进行分析总结了三种督导工作模式,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征,希望通过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督导模式进行优化,最终实现闭环式督导。

关键词:督导;工作模式;优化完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6-0060-05

Abstract: Universities and other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have established the education supervision agency in a bid to supervise the daily teaching behaviors and practices through the supervision of a series of aspects such as teaching style, style of study and style of examination to achieve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via university eval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ree working pattern of 60 applied colleges and hopes to optimize the supervision mode in the work and attain the closed cycle of supervision.

Keywords: supervision; operating mode; optimization

從全球范围来看,高校设立教学督导组并加以指导的历史源远流长,无论每个国家具体实施的方案如何操作,整个评估体系在设定之初的目标就是形成一个闭环性质的指标体系,通过设定规则、实际执行、督导介入、意见反馈、优化整改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学校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反观国内,督导的最初的形成是由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高校老教师的集中退休和年轻一代教师尚未成长,许多高校采取“老带新”的方式对新教师的教学工作加以指导,慢慢演变成一系列规整的督导制度。这一系列督导制度的设立促使各高校针对自身情况建设校园督导小组,最初的督导主要归属于教务处管理,随着督导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发展,许多高校开始设立如教学质量评估中心、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等独立的部门,从而逐步实现了“教-评”的分离,督导的工作内容也从曾经的单一的听课指导发展成试卷毕设检查和督导、各类专项检查、教学档案检查等形式,对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评估制度的不断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在上层规划高屋建瓴的不断优化完善的同时,各个高校在实际督导制度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也亟待优化调整和完善。

本文参照教育部给出的约200所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目录,通过抽取金陵科技学院、安徽工程大学、合肥学院、福建工程学院、江西工程学院、洛阳理工学院、南洋工学院等6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分布在东中西部,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对其校内督导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探索和优化督导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背景

在我国高校办学之初,对于自身院校的定位不够明确,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深化,衍生出“985、211”等重点院校,此类院校多侧重于学术研究和理论上的提升,随之就提出了对普通本科发展路径的探索。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的指导意见》,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侧重于对于原理知识的运用和实际执行,随后各省市共一百多所高校确立了部分专业或者全部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的规划试点。[2]应用型本科高校旨在培养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立足学科特色打造产教融合的道路,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定,偏重对于行业性、国家制造业发展策略相接轨人才的培养,通过实验操作、校企结合培养、产教融合、技术成果转移等方式不断提升应用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依照各专业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和人的自身发展需求定位培养相适应的人才,争取专业发展与地方发展需求相契合,确定好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要相对接。坚持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教育相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上需要体现职业能力的核心特征,通过课程设置不断优化,从内部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从而能够更好的在创新创业等各个环节中脱颖。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入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融会贯通,鼓励校企、校所和校校联合开发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专业课程,逐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多学科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多环节,为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督导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教学督导的管理,在对样本中的60个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评估中心或者教务处网站进行浏览并采集相关数据分析后,60所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学校督导制度,在督导队伍建设方面绝大部分学校采取了聘任退休老教师或者领导担任督导的形式来对学校常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这样在时间上具有充分的时间来完成学校安排的工作,并且这些教师退休前都经历过常规的教学工作,相对而言也较为熟悉。[3]督导检查方面,内容多以日常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为主,针对应用型本科督导工作的开展对各个高校督导模式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单链条式督导

单链条式督导模式主要体现在学校评估部门依照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对督导进行聘任,督导对于学校布置的常规性或者非常规性教学检查工作进行执行。这种在督导设立的初期出现较多。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完成学校对于常规教学检查工作的要求,但是往往只是机械性的检查和执行,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和管理机制,也没有反馈机制(见图1)。

这种类型的督导主要存在于西部地区个别院校,占统计数据的5%左右。究其原因可能有同其他院校之间交流沟通较少,院校经济条件受限导致督导队伍和督导体系建设经费有限等主要几个方面的原因,此种类型的督导检查往往局限于应付形式的检查,不能够很好的理解督导工作的真正含义以及意义,仅仅通过流程式的检查和被检查来应付完成工作,既浪费人力物力,又耗费时间,检查内容单一,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反馈措施。

(二)双链条式督导

双链条式督导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较为普遍的一种督导模式,它不仅仅通过督导单项的对教学单位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和检查,还能够使教学单位将督导意见融入进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从而做到听从学校督导意见和安排,不断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但是这样的模式缺乏主动性,总是在被检查出问题之后才进行整改,并且对于督导意见可能缺乏透彻的理解(见图2)。

从对于各个高校的统计结果看,双链条式督导成为分布最为广泛的督导形式,占所有督导形式的89%左右。目前我国东中西部院校均有大范围的分布,相较于单链条式督导形势而言,双链条式督导具有更多更加详细的规范性流程,能够切实按照规章制度对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同时在检查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反馈给教学单位负责人和秘书,通过秘书向相关存在不足之处的老师加以反馈,教学单位在监督整改之后会将学院整改情况提交报告给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的督导组,督导组往往会在下一次的督导工作中重点检查上次工作的整改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较好的实现督导的意义。

(三)闭环式督导

闭环式督导是本科院校督导模式中的理想型,它是一种以学校发展为核心,通过督导向各个教学单位输送评价信息,教学单位通过与相邻教学单位之间良性的学习和沟通,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教学管理的更好方式,对于规范化教学管理,从而实现对于督导评价意见的良好实现,并通过链接环将优化后的教学工作反馈给督导,从而实现教学工作的良性运转和平稳推进(见图3)。

从统计数据来看,能够最终形成闭环式督导的或者正在建设中的此种形式高校仅仅占6%左右,目前此种类型属于督导形式中一种比较理想的形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有包括人员配比、经费使用、政策支持等困难,但是参照一些国内外排名靠前高校的一些做法,此种类型是最为直观传递督导意见,能够及时有效的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不仅仅拘泥于学校督导和学院领导之间,更是增强了学院之间、教师和学校、督导和教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够帮助老师特别是新教师解决教学方面的一些困难,不仅能够促使教学工作良性运行,更能够实现教师个人的成长。

三、应用型本科督导模式存在问题

结合了6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据来看,部分学校缺少对学校督导具体指导工作的量化指标,没有高校在督导任职前进行岗前培训,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对于督导素质本身的監控力度不强,在遴选出有责任心、有专业评价知识的督导方面工作有所欠缺。综合相关数据、文件后显示,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督导模式主要存在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缺乏督导规章制度顶层设计

从本次调查的数据中来看,众多高校的教务处或者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中对于教学督导相关的文件都有所缺失,很多学校的文件都是几年没有更新,对于督导的聘任条件、工作流程、校院两级和督导的配合程度都缺乏详实的描述,进入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页面中也很少有发现督导细则规定的,大部分学校都是通过不成文的习惯进行工作,督导组缺乏权威性也缺乏对于学院年度督导工作的自觉性,大部分都是教学秘书根据教务处或者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的工作布置发放给督导组,容易养成督导组等待学院工作安排才会开展督导工作的惰性心理,没有详细的规章制度对督导组的工作进行统筹规划。

教学工作处于一个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之中,因此教学督导的规定也应当随着教学管理的一些文件进行调整,督导应当是一个比教学管理人员更熟悉相关条例的角色,学校也应当根据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情况适时地对督导规章制度进行顶层设计,有条例有依据的保障督导工作顺利开展。

(二)督导队伍专业化建设缺失

很多高校中督导队伍多年不变,很多督导年事已高难免会有一些思维上的不灵活性,教学指导工作应当弹性发展,既有一些学校常规教学工作应当执行的标准,也应当允许教学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执行适合本学院的标准,而不能够一刀切的将不同类型的教学单位工作像摆“豆腐块”一样生硬。大部分院校对于督导队伍的选择都是在退休人员中选取督导,签订一定的聘任手续后开始上岗检查教学工作,虽然这些退休教师曾经参与过日常教学工作,但是对于督导检查的具体要求可能不甚了解,往往是跟着慢慢学就知道怎么做,这样一种摸索型的督导模式,在具体教学单位检查时出现督导之间相互探索标准的问题肯定会对督导的权威性有所损害。

教学工作不断推进,新的标准和制度、新的教务系统的推行,需要对于一线教学管理相当了解的人进行督导,需要对当下执行的规章制度和有变化的部分进行学习。每一个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教学材料的产生,就要求对教学规章制度熟悉的人来检查相关材料,有的退休督导还拿着旧尺子来对教学单位的工作进行衡量,势必会给教学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有的督导来自行政岗位,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在批阅试卷、实习实践中产生材料的细节性问题,在督导过程中提出一些非专业的意见也会给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困扰。督导队伍建设应当灵活有序,应当常常给督导队伍“活活血”、“松松筋”,手握标尺,弹性监督,才能够实现教学工作的良性运行,指导意见为主,而不能够一味的批评。

(三)督导检查流程相对固化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印象,容易给学院贴标签,可能会对以前做的好的学院给出较高的评分,对于以前有所欠缺的学院给出较低的评分,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控,固定的教学督导每次参加固定的教学检查工作,去固定的学院,很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对于督导给出的意见不能很好的反映实际情况。教育部本科评估目录根据国内高校实际发展状况对目录进行过三次调整以适应现实需求,而高校内部督导检查内容往往从设立之初起就是一成不变的例行检查,并且全校所有的学院都是一样的检查内容,并未根据具体的专业类别进行划分,也并没有根据应用型高校的定位来进行检查目录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督导对于教学单位的分配应当实现相对固定,动态监管的效能,对于“印象分”、“贴标签”的工作模式,应当尽量避免。对于教学检查过程中的形式化应当尽量规避。督导进行监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办学初衷,根据应用型本科办学工作的要求,能否在督导过程中实现对于产教融合的侧重、对于应用水平提升的验证,是很多应用型本科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督导自身发展前景模糊

不论督导来自于退休岗位还是现任教师中,督导组往往都是从各个部门聘任过来的临时性组织,缺少专职的督导组成员,对于临时性的工作大部分都只给了一些报酬,缺乏其他方面的培养,比如对于督导的一些专业技能培训、教务处例会或者教学管理制度发布时候需要知会到督导组研究通过等。应当给予督导组成员一定的上升空间或者在评职称、职务过程中给予一定的照顾,能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促使督导组成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个人能力提升过程中,不论是通过何种形式能够增强督导这个身份的认同感,而不是单纯的通过布置工作和匆匆完成的形式开展。

担任督导组成员,需要能够让老师看到切实明晰的成长路径,能够在实际过程中既加深对学校教学管理和评估相关政策的领悟和了解,也是对自身教学管理和评估检查工作的一项锻炼,亟待解除临时性和发展前景模糊的问题。

四、应用型本科督导模式优化举措

前文总结分析了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督导模式存在的一系列不足,包括制度的顶层设计、督导队伍专业化的缺失、督导检查流程固化、督导自身发展前景模糊的问题,为尽快实现闭环式督导的良性发展,真正实现各个高校对于设立督导的初衷,应当展开对高校督导队伍建设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顶层设计

各大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一直在根据实际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发展演变,相应的督导规章制度也应当跟着发生变化,督导相关规章制度的实时性和有效性能够反作用于教学管理工作,督促教学管理相关工作流程化和规范化。同时,可以根据学校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及时对督导检查内容加以调整,如审核评估年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和督查。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督导建设做的相对而言比较好的高校能够及时的对相关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并且会通过教学工作例会邀请督导组成员或者组长参加的形式对督导组进行信息的传递,切实保证督导组能够及时有效的了解相关教学方面的政策性文件,统筹好督导队伍建设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

(二)强化督导队伍管理

针对教育部对于督导队伍建设的要求,结合应用型高校建设督导队伍的目标,应当对学校的督导进行专业化培训,对于督导小组负责人有必要及时传递学校关于教学工作最新的信息;[5]同时对督导实行任期制度,避免高龄化督导的出现;对于督导检查的学院应当实现专业对口,避免文科督导检查理工科学院,理工科督导检查文科学院时隔行如隔山的困惑,从而提升督导队伍本身的公信力。[4]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选择已经退休的教师担任学校督导,虽然时间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且也有过一定的教学工作经验,但是教学工作是一个实时更新的过程,随着学校政策的变化、教务系统的更新,很多细节化的教学材料都会发生一定的变更,所以在督导队伍中可以选择一些在职的有经验的老教师或者教学院长担任,能够在一线教学岗位上熟悉学校的工作相关流程,对于督导组组长可以要求参加常规教学工作例会,普通督导列席相关会议,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督导做好相关评审工作。在督导进行聘任时可以考虑增加督導队伍中教学管理职称较高的人员,保证督导队伍既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也有具体教学业务一线的教务人员。可以通过教学单位评价督导工作的形式来对督导工作效用实现量化分析,一个督导组负责一类教学单位,综合之后取平均分,从而能够给予督导一个良性客观的评价,对于评价良好的督导可以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在学校内部予以公示,对于业务不熟悉、教学单位评价低的督导,可以进行重新培训,仍然不合格的督导学校有权选择不再聘任。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检查流程

在应用型本科背景下,开发运用好信息资源,实现督导系统的流畅性以及信息传递的直达性和准确性。能够实现在系统之中让督导自行匹配专业相符的教师进行听课和相关活动,对于督导反馈的意见能够通过督导系统及时准确的反馈给被督导的教师,在教学工作检查过程中能够将督导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学单位,也能够实现良性互动,将教学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从而真正实现对于教学督导队伍建设的良性运行和教学工作的优化发展。

对于不同类别的教学单位给予不同的检查目录,督导组按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医学、国际课程等划分,并且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检查目录。[6]在日常教学检查过程中,应当对于应用型专业侧重于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衡量,在实际教学检查过程中可以对于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情况开展督查,同时对于工程师进校园、高校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情况、学生实习情况应当予以侧重,特别是对于工程类专业,应当形成鲜明的特色。最终形成理工农医文艺体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标尺,通过“量身定制”的数据,为院校发展提供所需的动力。

(四)督导成长发展和岗位制度化

学校可以从制度文件的角度规范好督导队伍建设和发展,从督导的筛选、聘任开始,明确学校需要什么样的人担任督导,要明确督导在整个教学管理活动中的意义,通过培养一批专任的督导队伍,明确考核和发展具体的要求,提供给督导相应的培养和发展空间,从而能够设置一个明晰的岗位,使得在选聘用人和申请岗位能够实现双向选择,保障岗位和人员的匹配性,使得岗位能够通过制度化定下来,减少岗位流动性,增加岗位的专业性和上升空间。

每所高校都有着自身渊远悠长的历史,需要找准自身办学定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利用好自身的优势进行办学,通过督导来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督导目标,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自查自纠,通过不断的自我改革,来实现学校的良性运行和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李霞.构建区分性教师督导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世界教育信息,2007(3):28-29.

[2]宋文红.中国高校督导制度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01-108.

[3]张秋硕.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组织的发展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39-128.

[4]刘玉静,宋燕.反思与建构:从大学排名看大学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3):1-7.

[5]周湘林.本科教学评估中高校行为的制度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1(1):19-25.

[6]郑掘君.教学质量监控:内外结合以内为主——商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讨会简述[J].中国高等教育,2008(21):59.

猜你喜欢
工作模式督导
北京全面推进“智慧督导”工作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五个步骤找准督导需求
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用好督导意见书 助力督导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