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理论的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发展资助模式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1-06-21 06:54嵇春梅王赞森刘宁郑亚平何远方
就业与保障 2021年7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困难

文/嵇春梅 王赞森 刘宁 郑亚平 何远方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成效显著,已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奖、助、贷、勤、免、减、补”的多元混合资助政策体系,做到了“应助尽助,应贷尽贷”,基本上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但诸如资助对象认定不够精准、资助成效反馈不明显、育人内涵凸显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离实质意义上效果显著的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形成还有一段距离[1]。

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

表1 近5年我国涉及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的工作要点

党的十九大提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纵观近5年来我国教育部涉及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的工作要点可以看出,近年来资助方式趋于精准化、信息化,资助理念从单纯的“扶困”转向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从注重经济帮扶为主,向更加注重精神价值需求类的资助方向进行转变(见表1)。

二、高校家庭困难学生需求分析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主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实现和自我的实现。这五种需求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需求层次进行排列的,一般只有实现了低层次的需求,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且在某个阶段内只有一种需求占据主导地位[2]。

ERG需求理论认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求,即生存的需求、相互关系的需求和成长发展的需求;与马斯洛需求理论不同的是该理论认为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不止一种需求起作用,如果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的话,那么人们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3]。

基于上述需求理论,可将高校困难学生的主要需求划分为以下两类:一是经济价值需求,经济价值需求主要包括生存和生活需求,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体系中较低层次的需求,经济资助是满足这类需求最直接有效的方法[4];二是精神价值需求,主要包括社交关系需求、成长成就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重心将由生存、生活需求逐渐向高层次的需求进行转化,更多表现在提升个人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5]。

三、高校发展型资助面临的问题

(一)家庭困难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低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家庭困难,很多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当中常常由于生长环境比较偏远,消息比较闭塞等不能参与到其他人的话题讨论当中,慢慢会将自己保护起来,不愿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6]。

(二)家庭困难学生要求的尊重感较高

由于贫困地区比其他地区更难培养出大学生,因此家庭困难的学生在进入高校的过程中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因此进入高校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引以为傲的一件事情,但是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基地,这里家庭贫困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凸显,而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家庭贫困学生也缺少相应的特长和爱好,再加上进入高校后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因此应该结合家庭困难学生的实际需要,增强其尊重需求的满足。

(三)自我实现需求具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很多家庭困难学生具有强烈的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社会需求的不但是知识,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很多家庭贫困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综合能力也不强,并且需要占用课下的时间来进行打工,缺少自我提升的机会,特别是当今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虽然家庭困难高校生付出了较多的努力和汗水进入高校学习,但在社会竞争中并不占据优势,因此想通过高校学习改变自身命运的想法在现代社会难以实现。

四、完善发展型资助的实践探索

(一)完善精准资助,提升育人实效

让贫困大学生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首先在于精准的资助政策,包括贫困大学生的认定标准和认定方式等多方面,高校在进行资助分配名额时应该更加谨慎,保证国家投入的资助资金帮助到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在学生入校时对学生的档案资料进行初步的审查,筛选出家庭困难学生,同时在以后的学期中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进一步评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保证国家资助资金真正发挥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的作用,同时应该加强对贫困生评定工作的监督,防止出现资助资金被占用、挪用或者平均使用的情况,评定工作应尽量透明化,在保证贫困生基本隐私的情况下,提高评定工作的透明度,防止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从而使国家资助资金真正发挥育人功能,满足贫困生经济价值需求。

(二)加强心理辅导,突出精神帮扶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因为情感因素引发的社会问题逐渐增多,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很多贫困生在成绩与能力的天平上容易失衡,导致精神价值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在心理上产生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的成长,这也是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中的难点。

高校在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时应该加强心理辅导,创新心理辅导模式,以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资助育人实效。

(三)融入“双创”教育,实现能力帮扶

国家的扶持政策具有一定限制,对于学生而言只是满足其基本物质需求,要想进一步满足贫困生的更高需求,应该在资助工作中进一步融入“双创”教育,实现能力帮扶,特别是现在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国家现在推行全民创业创新,而高校作为先进理念的盛产地,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注重发掘创业创新的途径与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发创新创业项目,这是因为对贫困生开展创业创新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贫困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贫困生的潜在动力。此外,贫困生应该对当前社会形势进行详细分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业创新能力,从而通过创业创新满足其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需求,为摆脱贫困、促进自己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结语

教育发展应“以人为本”,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资助内涵的不断丰富,对高校资助育人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即把“育人”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此,需求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发展型资助应根据家庭困难学生的成长需求,在保障学生经济价值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予以“物质、精神、能力”等多方面的帮扶,实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选择困难症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