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飞[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0]
《诗经》就像彼岸花,即使无法触及,也能够一直令人深思,从而获得启发。凭借古代遗存的历史痕迹,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心跳,从而走进悠远而神秘的历史空间。这些诗歌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当时女性的思想,展示了当时女性的特有形象。利用这些形象和思想,我们便可以去探寻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诗经》中的女性对婚姻有着清晰的认知,若遭背弃,她们就勇于反抗和批判。尤其是以《卫风·氓》为主的弃妇诗,虽然弃妇对丈夫的哀怨显示出女性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表达了她们坚强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诗中,弃妇的哀伤里充满了悔恨。她在婚后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但丈夫却背叛了她,她既恨“二三其德”的丈夫,同时也为自己当初嫁给他的决定感到后悔,并且在“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慨叹里,完整清晰地认识到了男女在爱情地位上的不平等。这种情况在《王风·中谷有蓷》中也得到了具体的表现,表达了主人公“遇人之不淑矣”的哀怨与不满。
《郑风·褰裳》中写道:“子不我思,岂无他人?”女子主动与男子发起交谈,并用了戏谑的口吻,在当时可谓十分大胆。但是女主人公并没有去哀求男性,而是想要用一种平等的地位和男子进行对话,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她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她的独立,也看出了当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古代婚姻都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确定双方的关系,所以当时女性追求爱情的道路可谓十分坎坷,但是也有女性勇于反抗这种封建制度。如《周南·葛覃》中,女子先对自己的婚礼进行筹备,再告知父母。《鄘风·柏舟》中,女子不愿听命于父母的安排,一定要嫁给自己中意的人。《王风·大车》中,女子以“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的誓言表达自己的决心。
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女子在选择婚姻的时候态度十分坚决,没有一丝的退缩,她们听从自己内心的意愿正是女性自主的体现。
女性社会地位的下降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由母权社会逐渐过渡到父权社会才形成的,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女性从一开始享有崇高的地位,到后来成为男人的附庸。《诗经》时代,随着宗法制的确立,男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上拥有了更高的地位和权力。而女性常常处于弱势与低下的地位,一旦犯错,就面临被丈夫抛弃的可能。在此情况下,男子抛弃自己的妻子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妇者,服也。”当时的女性最重要的事就是服从,这就让她们产生了不满的情绪。于是,这些女子就想要写诗来抒发自己的不满和怨恨,试图同这个不公平的社会进行抗争。如《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诗经》中提到的陋习有很多,其中一种在当时叫作媵婚制,即一名男子娶一名女子为妻时,会有多名陪嫁之女给他做妾,而这些陪嫁之女就叫“媵”。《仪礼·土昏礼》说:“媵,送也,谓女从者也。”媵婚制本质上是在确保男子以往享有的群婚权利,但这种婚姻制度却剥夺了女子本该享有的权利。媵婚制的叫法只是对于男权的巧妙伪装与修饰,而这些媵者一旦进入贵族的府邸,一般都会沦为奴隶,她们不得不去服劳役,或者受到男主人的压迫。《魏风·葛屦》一诗就表达了当时社会中丫鬟凄苦的生活情景:“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战争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也造成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当时诸侯混战,连年的战役使得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便使得一个男性要承担更多对于女性的责任和压力,也导致了女性的地位越来越低,使她们不再拥有原来的地位。此外,频繁的战争让一些本来过着富裕生活的女子直接沦为阶下囚。处在这种社会之下,女性的自我意识便会一步步被激发出来,最终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
《西厢记》对于女性进行描述的时候,便可以看到《诗经》的影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大多数女性的命运,但相国小姐崔莺莺便想要冲破这封建礼教。崔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但他们的爱情始终无法得到承认,于是她勇于向封建礼教进行宣战。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封建社会思想的冲击,并且对于后世女性意识的觉醒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诗经》的出现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在现在的社会中,女性化妆已经成为常态,大部分女性都会在自己的脸上打上粉底来显示自己皮肤的白皙。不仅如此,更多的女性还希望自己手指修长、牙齿整洁等。事实上,这种审美取向源自《诗经》。
《诗经》中有很多诗句来刻画人们以白为美的审美标准,而《硕人》则详细描写了美女的特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大致意思就是有纤长的手、白皙的皮肤、脖颈细长、牙齿洁白整齐,有美丽的眉毛,笑起来让人着迷且目光动人。可见,《诗经》传达出人们对美女的审美取向。而这一传统的审美取向,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审美理念。例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美女篇》的“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等。
合上《诗经》,脑海中依然浮现着一幕幕历史的画面。在历史的长河中,《诗经》无疑拥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承载着悠久的中华文明与历史,其中包含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内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承载的精神内涵将会一直被世人所发扬和传承下去。
①②⑤⑦ 〔宋〕朱熹:《诗经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版,第26—27页,第31页,第12—13页,第25—26页。
③ 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13版,第104—105页。
④ 《女四书》之《女戒》:“妇者,服也。”
⑥ 李山解读:《诗经》,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版,第150—151页。
⑧ 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169页。
⑨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1—2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