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书岐
丁文法
丁文法1914年生于山西省屯留县官庄村,1930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这是一所有着优秀革命传统的学校,屯留的革命先贤魏拯民和罗灌中都是在这所学校加入的中国共产党。丁文法考入一中的时候,虽然魏拯民和罗灌中都已离开这里,但省立一中的革命氛围依然十分浓厚。很快,丁文法就在省立一中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一年,他16岁。
1932年,丁文法从省立一中毕业后,即考入北平宏达学院,这所学校也是当初魏拯民所在的学校,这时的魏拯民已经远赴东北进行抗日斗争,但北平的抗日救亡运动仍然十分高涨。丁文法在宏达学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并在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紧围剿红军和镇压各地共产党的革命活动。丁文法化名胡士秀,活动在北平的大街小巷。白天在人多的地方发表演讲,宣传抗日救国和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晚上则乘着夜色在街头张贴传单或刷写标语。他也经常遭到特务的跟踪追捕,但由于他机智灵活,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只是有一次执行任务回来,被特务堵到街口,把他当作嫌疑分子关进监狱两个多月,由于没有证据最后不得不把他释放。
出狱后,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安全,派他到天津的河北省团委工作。到天津后,丁文法不知疲劳,日夜工作。但是由于叛徒出卖,有一天夜里,他正在街头张贴反日传单时,突遭逮捕。
丁文法被捕的时候只有18岁,国民党政府看他年纪小,很想从他身上得到点有价值的口供,没想到小小年纪的他却是意志坚定,软硬不吃。无奈,当局只好找了个罪名,判了他7年徒刑,将他投进了天津“模范监狱”。
所谓“模范”,最主要是突出一个“狠”字:一是伙食上克扣狠,吃的窝头既脏又生,还不让吃饱,喝的是冷水,一个狱室几个人一天只给一罐头筒水;二是对“犯人”看管狠,不给放风,每天在牢房内大小便,弄得牢房臭气熏天,常生疾病,不让看书、看报、说话;三是审讯动刑狠,动不动就用酷刑逼供,如烫火筷、跪链、坐老虎凳、灌辣椒水、钉竹签、“披麻戴孝”等,折磨得“犯人”们遍体鳞伤。
丁文法秘密发动大家绝食,要求狱方改善待遇,具体是:改善伙食和多给水喝;每天放风两次(大小便);准许看书、看报、谈话;不得使用酷刑逼供等。但由于监狱关着的大多数是其他犯人,所以在绝食斗争中,有的被诱迫复食,有的坚持不下来而半途而废。丁文法最坚决,不答复要求决不吃饭,最后饿得奄奄一息。绝食快到七天时,狱方被迫接受了条件,伙食改善了,喝水多了,能看书看报了,也可以放风了,他才开始进食,先喝了几口水,由于口干舌硬,舌上起了刺,打不转弯,连饭菜都咽不下去。因此,他患了严重的肠胃病。由于监狱里的恶劣条件,他患上了瘰疬,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老鼠疮”,溃烂流着脓血……
1935年,日军侵占中国的长城一线,国民党的河北省政府从天津退到保定,监狱也迁到保定。监狱迁到保定后,待遇更遭,每天两顿饭,每顿两个窝头,一点咸菜,一碗米汤水,睡在潮湿的地上,致使丁文法腿脚浮肿、脸色发青、瘰疬常犯。狱方为了防止“犯人”闹事,经常倒换狱室。他们以为犯人彼此生疏,不易闹事,但没有想到正好给丁文法提供了好机会。丁文法每到一个狱室,就不失时机地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和斥责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在保定监狱一年多时间内,经他动员的“犯人”出狱后参加革命的就有十多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再次合作。按照两党协议,国民党政府应该无条件释放一切政治犯。但是丁文法却仍然被关在保定监狱,反而看管更紧。直至8月,日军准备南侵,飞机常到保定轰炸,河北省政府的军政机关都跑得不见踪影,监狱的看守也不见了,但“犯人”们都不知道这种情况。丁文法十分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变化,他分析可能外面情况有变,应该趁机越狱。他想爬上墙看看,可是戴着手铐脚镣,动弹不得,便让未戴刑具的轻“犯人”爬上墙去,看见院里静悄悄的,一个看守也没有。丁文法立刻让轻犯把他的镣铐砸开,用人顶人的办法爬上墙跳出去,砸掉监狱门上的大锁,让难友们先全部出去,自己最后才走。但是突然去掉长期戴着的镣铐,竟不会走路了。他只好爬着走,爬了一段,想试着站起来,可是站起来刚一走就又摔倒了,只好继续爬,遇到墙就扶着墙走一段。费了很长时间,才勉强到了火车站。可是没钱不让上客车,他便爬上一列货车,历尽艰难,终于回到了太原。
住了4年多国民党的监狱,受过无数次的酷刑折磨,使丁文法的身体受到严重摧残,但他坚强的革命意志丝毫没有动摇,寻找党组织的渴望异常强烈。一到太原,他就积极寻找党组织,此时太原正处于日军进攻的前夕,日军的飞机不断来轰炸,丁文法身无分文,连饭都吃不上,一时又找不到党组织,只好艰难地返回故乡屯留再继续找。
1937年9月初,正在长治牺盟突击队训练班担任秘书的李桢听说丁文法从监狱回来了(李桢和丁文法是亲戚关系),特地回屯留看望他。丁文法得知李桢在牺盟会工作,就向他打听党的消息,于是李桢带着丁文法来找长治牺盟中心区特派员宋乃德。
宋乃德是共产党员,但按照组织原则,宋乃德只能将丁文法介绍到太岳特委。特委经过审查,很快恢复了丁文法的组织关系,并让他担任了中共屯留县工作委员会书记。
丁文法担任县工委书记后,恨不得把在监狱里耽误的时间都弥补回来,他按照党的指示,通过牺盟会实现党的决议,动员一切力量,进行抗日救亡工作,不失时机地抓抗日武装,成立县牺盟抗日突击队,亲自担任指导员。
1937年11月8日,日军侵占太原,中央军向南溃散,丁文法带着新成立的突击队驻在交通要道余吾、吾元、張店等地,边扩大突击队,边收缴溃军枪械武装自己,仅一个多月就发展到二百多人,并在突击队内培养了一批贫雇农骨干,发展为党员,使这支武装紧紧地掌握在党的手里。
1938年2月,日军对晋东南发动“九路围攻”。太岳特委决定,以中共屯留县委为中心成立屯留、长子、安泽中心县委,丁文法任书记。丁文法带领县牺盟游击队,伺机打击日军,发动群众破路、拆桥,阻断日军交通,不失时机地在群众中宣传抗日。
1938年4月,八路军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进驻晋东南,建立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迎来了一个空前的抗日高潮。根据地大量发展党员,大力训练党群骨干,纷纷成立县区村抗日救亡团体。丁文法以训练班为重点,亲自教课训练,培养了一批县村群众团体骨干,为后来屯留抗日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9年1月,丁文法调到晋城县担任县委书记兼牺盟特派员。晋城是晋东南的第一大县,阎锡山的势力在这里盘根错节,精建会、敌工团、突击队和晋绥军33军、独8旅等部,屡屡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发生摩擦。丁文法本着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一面注意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一面与顽固势力作艰苦曲折的斗争。
1939年11月,丁文法又担任了晋城、高平、阳城、沁水四县中心县委书记兼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此时正是阎锡山准备“十二月事变”的前夕,局势异常严峻,所以,丁文法的工作更加繁重,任务更加艰巨。他日夜穿行于顽军的重围之中,竭尽全力、不知疲倦地紧张工作着。
关于丁文法此时的职务,有几种资料说法不一。屯留革命先驱吴之冈回忆丁文法调到晋城后,先是担任中共晋城县委书记兼牺盟特派员,后又担任晋城、高平、阳城、沁水四县中心县委书记兼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丁文法在屯留任县工委书记时,吴之冈是组织部长,按说他对丁文法的履历应该是清楚的,新编《屯留县志》就采用了他的这一说法;但也有另说,如1998年《史学月刊》第一期刊登的徐明亮的一篇文章《英名与日月同辉——丁文法烈士事迹述略》中说,“十二月事变”时,丁文法是晋城、阳城、沁水三县联合办事处副主任,主任是宋乃德;新编《晋城县志》说当时丁文法是晋城牺盟特派员,宋乃德是晋城抗日民主县长。但不管怎么说,丁文法时任晋城牺盟特派员是没有异议的。
长期统治山西的阎锡山,在抗日战争初期,迫于形势,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统战关系。但是,他后来企图对日实行妥协,把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军视为极大障碍,1939年12月3日,命令山西旧军向山西新军(牺盟决死纵队)发动全面进攻,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十二月事变”。
“十二月事变”的枪声首先是在晋西打响的,所以又称“晋西事变”,但是在这次事变中,晋东南也受到了严重损失,尤其是晋城中心区。
1939年12月4日,阎锡山第8集团军总司令、第三行署主任孙楚,指派三青团骨干分子上官凌云带领一伙武装暴徒,在国民党83师的配合下,袭击阳城县政府、牺盟会,捣毁了阳城县动委会主办的《新生报》社,肆意抢劫各种物资器械,关押和殴打工作人员,并绑架主编王良,揭开了晋城“十二月事变”的序幕。
紧接着,驻扎在晋城中心区的国民党军配合阎锡山的顽军以及三青团、敌工团、突击队等在阳城、晋城、沁水、高平、陵川等县对抗日民主政府和牺盟决死三纵队发起进攻,决死三纵队的一些旧军官乘机率部叛变,也将屠刀砍向无数的抗日志士,大批共产党员、抗日干部、牺盟会员被抓、被打或惨遭杀害。
1940年1月初,从晋城、沁水、阳城撤退出的抗日干部相继转移到晋城县西南部的土岭、高会一带。1月4日,晋城县顽固县长贾建民勾结国民党47军523团及卢有年、孙瑞琨等部叛军,经密谋策划,伪装成决死队,以打土匪为名,对驻在土岭的晋、沁、阳三县联合办事处进行袭击。孙瑞琨等叛軍从晋城县城出发,经东沟、周村、李寨,向土岭进攻;国民党47军523团伪装成决死队,经李河村迂回包抄土岭。得到消息后,晋城县抗日民主县长宋乃德带领部分干部沿土岭村南面的山沟向沁河岸边突围,遭到顽军阻击,除少数干部脱险外,其余大部分被捕。丁文法带领10多名干部死守在土木结构的三层楼上,打退了顽军的多次进攻,由早至午,激战半日,顽军尸体倒下一片。顽军最后集中炮火猛轰,以致楼房着火。丁文法身负重伤,仍挣扎着高喊:“同志们,不投降,不妥协,誓与敌人拼到底!”终因火势猛烈,壮烈牺牲,年仅26岁。
丁文法牺牲后,曾被丁文法介绍入党的李桢无比悲痛,挥笔赋诗一首,以示纪念:
少有报国心,壮志冲斗牛。
铁窗关不住,国难显身手。
身负党重托,何惧风雨骤。
土岭斗敌顽,捐躯志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