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大庆实验中学 牛红梅
评析者: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陈 宏
教学目标:解读《论语》中体现的孔子教育思想(重点)及其现实意义(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以他深厚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中华大地,那些集于《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重温国学经典,“学而时习之”,进一步理解《论语》中体现的孔子教育思想及其教育意义。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归类
明确: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分类归纳,意在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论语》的理解,并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一)因材施教
1.多媒体展示《论语》中的相关语句,小组诵读、分析、讨论。
(1)“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2)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
(3)问仁,颜渊问,孔子答“克己复礼”(《颜渊》);仲弓问,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樊迟问,答“爱人”(《颜渊》)和“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子张问,答“恭、宽、信、敏、惠”(《阳货》)。
(4)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2.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后学生得出初步判断——因材施教。
3.教师明确:“因材施教”一词并非孔子所创,它是后人根据孔子的教学实践总结而来的。“因材施教”的前提与“性相近,习相远”相类似,孔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真切体会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比如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子路果断,端木赐通达,冉求多才多艺,等等。面对个性差异,孔子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顺应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引导他们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择业之路。
孔子回答学生问“仁”、问“政”、问“孝”,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另外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孔夫子认为选择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匹配。《论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再如我们在第三节课提到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的“十哲”,即是孔子因材施教培养的结果。
(二)启发诱导
1.多媒体展示《论语》中的相关语句,小组诵读、分析、讨论。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2)颜回“闻一知十”。(《公冶长》)
(3)孔子教学“叩其两端”。(《子罕》)
(4)“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子罕》)
2.学生分析、讨论后得出初步判断——启发诱导。
3.教师明确:对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复也”,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复,再告也。”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思维能力,当教师提示某一方面时,学生理应具备触类旁通的能力。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还不具备这一能力,就不要再反复地举例子给他了。颜回“闻一知十”,一方面体现出颜回的聪慧过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孔子“举一反三”的实际效果;另外弟子称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也是孔子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诱导的明证。
启发诱导式教学是孔子尊重学生不同能力水平的表现,教学上本应如此,有教无类,循序渐进。他的启发诱导主要包括比喻式、讨论式、提问式、对话式等方式。孔子的比喻非常经典,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苛政猛于虎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之,而众星共之”,等等,取譬生动,浅近自然,思维缜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是典型的讨论式与提问式的案例。孔子“叩其两端”法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大体相当。
孔子是真正的教育家,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法的首创者,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即正确认知学生的学习心理,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避免机械灌输,培养学生积极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学思结合
1.提问《论语》中与学习、思考有关的语句。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学生分析“学”“思”关系,教师明确。
对“学”和“思”辩证关系的探讨,绵延几千年。《卫灵公》里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点出了“学”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孔子特别注重学生思维活动的作用,“学”是浅层次的知识获取,近似感性认识;“思”则是对知识的分析思考,近似理性认识;二者结合,才能达到对事物的全面深入的认知。学思必须结合,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困倦而无所得。“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的相关论述亦是此思想的延伸。
(四)学习并举
1.提问“学”与“习”区别在哪里?
2.齐背《论语》第一章,讨论其放在整部书开篇的用意。
3.分析“温故而知新。(《为政》)”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5.教师明确:《论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为整本书的开篇,可谓开宗明义,说出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精要之所在:治学之道,需要时时回顾过往,才会有新的收获,所谓“温故而知新”,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子主张“乐学”,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以学习为乐,这是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正是因为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才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有所得而乐之也”,学生才会乐在其中,再加上主动温习,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讨论并练笔
进一步明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尝试以孔子的口吻,以“子曰”开篇,写出孔子对当今学生的劝诫。
附学生习作之“子曰”教育思想篇:
学生1:
原句: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仿句:子曰:三年无改于勤之道,可谓智矣。(劝勤)
学生2:
原句: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
仿句: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教之道也。(因材施教)
学生3:
原句: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仿句:子曰:学子病不习焉,不病己之不如也。(学习并举)
教师点评:
每位同学的仿写句老师都看到了,同学们的仿写都非常精彩,看出了同学们对《论语》语句掌握的熟悉程度,如“子曰:三年无改于勤之道,可谓智矣”,这位同学模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句式,将高中“三年”的学习化入其中,劝勉勤学刻苦,夸赞只有勤勉之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者。另外也看出同学们对孔子教育思想理解的深度,如“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教之道也。”原句中孔子的意思是,比射箭主要不是看是否射穿皮做的箭靶子,因为各人力气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则。这位同学受到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影响,改为“教之道”,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点出了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性问题。同时也让老师欣喜地看到了同学们的自我反省,或努力不足,勤奋不够,或复习巩固的意识不足,如“子曰:学子病不习焉,不病己之不如也”,突出学习并举思想,你们的“子曰”让老师佩服!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经过我们的梳理,我们能够看到,孔子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的过程、态度,主张因材施教;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循循善诱;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习并举。他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注重道德培养……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结,同学们抓住了本质,突出了孔子作为万代名师的优秀之处,也自然体现出了同学们思维的提升。“学而时习之”,学,然后悟,如果同学们以后有志向做教师职业,就从现在开始悟道吧!
【板书设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学思结合 学习并举
【教学反思】
一直特别佩服孔子的为师之道,本节课既是讲给学生听的,又是讲给自己听的,重温经典。
本节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即理解国学经典《论语》蕴含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教学思路也比较清晰,即分门别类归纳整理孔子的教育思想,形成四大方面: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学习并举。本节课中关于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四大方面均由教师引导,或给出例句,或抛出问题,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表达,每一部分的分析都是以学生为主,教师适当解释语句难点。每一部分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让学生做主动学习者。
在课堂活动的设置上,我要求学生动笔,以孔子的口吻,以“子曰”开篇,写出孔子对当今学生的劝诫,进一步体现并讨论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这个教学环节一方面在检测学生们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掌握理解程度,同时有机结合现实中的教育,避免产生学用两层皮现象。学生们的仿句能力很强,超出了我的预期。
每一位同学都专心思考,用心表达,感觉到了学生进入课堂时和走出课堂时状态的不同,学生们扎实、真实、平实、充实地上了一节《论语》课,作为教者的我也感到很欣慰。
【教学评价】
这是牛红梅老师《论语》整本书阅读系列的第五堂课,大有 “红杏枝头春意闹”之感。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挑战:带领学生解读《论语》中体现的孔子教育思想(重点)及其现实意义(难点),这个教学目标看起来简单清晰,其实这是成年人的惯性认知——让学生去理性认知教育思想,其难度比让孩子去认知父母多年形成的默契教养方法、让员工去领悟老板的多重战略经营思路、让大臣领教君主的帝王心术难多了,因为学生的眼界有限、理解问题的深度有限。所以牛老师遇到的问题悄悄转变成:怎样引导学生通过短短的一堂课,经由认知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方向,进而认知孔门倡导的学习方法,即又要明白先贤圣人怎样教学生,又要明白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实践。
于是这堂课的教学难点,《论语》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就成了一大亮点:牛老师要求学生尝试以孔子的口吻,以“子曰”开篇,写出对当今学生的劝诫,这是在促使学生体道。《大学》开篇即言:“知止而后有定”,学生以圣人的口吻说话,即体尝圣心,将学生之心上追圣人之心;以“子曰”开篇,即模仿孔子,不离大道;要说出对当今学生的劝诫,更是躬行大道,直指圣人之言的现实意义,从而学生顺理成章地对勤学、因材施教、学习并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既不失孔子本意,又不忘学生本色,兴味盎然,纯真质朴。
《论语》整本书閱读,经由此道,开卷有益!
基金项目: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十三五”教育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国学经典进校园”(HJZ13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