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哈尔滨市虹桥第一小学 张 晶
评析者: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刘 军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栈、冤”等14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借助资料理解“高小”“粜稻”等词语。
2.运用边默读边、批注、边想象画面的阅读策略,概括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场景,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3.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以小见大以及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幅画(图略),这就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他的画中常常出现这样一条小渔船(教师简笔画小渔船),他之所以爱画小渔船,就是因为这条小船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难忘又亲切的形象,他的灵感正是来自于姑爹家的这条小渔船。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吴冠中先生笔下描写父爱的文章——《父爱之舟》。(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组织观察课文插图的学习活动,引发学生有意注意,关注文字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理清场景
师:让我们走进文中去看一看,请你们自由读读课文。
师: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父亲很辛苦。
生:我感受到父亲对作者的爱。
生:我感受到父亲很节俭。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思念自己的父亲。
师:作者特别思念自己已故的父亲,他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亲了,只能与父亲在梦里相见。(出示课文开头和结尾。生配乐齐读。)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作者特别思念自己的父亲,所以在梦中都哭了。
生:作者很想见到自己的父亲,但是再也看不到了。
师:他从梦中惊醒,泪水里饱含了对父亲的思念。他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呢?快速到书中找找看。
生:第一次住旅店;逛庙会父亲给“我”买豆腐脑,并且给“我”做万花筒;读鹅山高小,父亲凑钱为“我”交学费;送“我”去上学并且为“我”缝补棉被;父亲送“我”报考;大雨天父亲背“我”上学。(教师相应板书。)
【设计意图:阅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本文描写的场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默读课文,批注感受
师:看来这些场景已经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相信你们再读读课文,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请你们读一下自学提示,默读课文,哪些场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批注感受。
师:目標明确吗?请你们默读课文,批注感受。
四、聚焦场景,体会父爱
师:你对哪个场景印象深刻,谁想与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
生:我对逛庙会这个场景印象深刻。
师:让我们走进逛庙会这个场景去看一看。
屏幕展示: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生: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到庙会上吃,等到我们吃的时候粽子凉了,可见家境非常贫寒。可父亲觉得“我”很委屈,便让“我”去小摊上吃了一碗热豆腐脑。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相应在屏幕上圈画重点词语和句子。)
师:谁还关注到这个场景,想说说吗?
生:“我”让父亲和“我”一起吃豆腐脑,他就是不吃。其实不是父亲不要吃,他只是想让“我”多吃点儿,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爱。
师:你是一个会思考、会总结的孩子,谁还想与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
生:从“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可以看出“我”非常体谅父亲,也非常爱父亲,我看出作者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父亲买不起或者认为把钱用在买玩意儿上不值得,从庙会上回来后,给“我”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也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师:他从“最珍贵”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父亲对作者浓浓的爱,虽然是一只普通的万花筒,却是父亲亲手做的,它代表沉甸甸的父爱。
师:读着逛庙会的这个片段,你还想到了庙会中的哪些场景?
生:我看到了庙会里有卖各种小吃的,那红红的糖葫芦真好吃。
生:我看到了表演杂耍的,真好看。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听到了敲锣打鼓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人们的欢声笑语。大家都开心极了!
师:多热闹啊,你好像闻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闻到了烤串的味道,真香啊。
师:太热闹了,太盛大了,当父亲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而又不能满足儿子时,他会怎么想?
生:父亲心里一定很愧疚。
生:父亲一定很自责,他不能给儿子买玩具,不能满足儿子。
师:多么心酸,多么自责,父亲是怎么做的?
生:他给儿子买了一碗热豆腐脑,还给儿子亲手做了一个万花筒。
师:父爱就藏在一碗热豆腐和一个万花筒里,我对父亲的爱也藏在一个“不忍心”中,谁来读读这几句话?(想象画面,动情朗读。)
师: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关注到了细节,想象了画面,体会到了蕴含其中的情感。你还对哪个场景印象深刻,谁想与同学们分享?
生:我对住旅店这个场景印象深刻。
屏幕展示: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就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生:从他们住在船上,并且在船上做饭,看出父亲平时特别节俭。
师:你体会到父亲的节俭。(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相应的在屏幕上圈画重点词语和句子。)
生:我找到了这句话“父亲动心了……就不肯加钱换房子”。我体会到了父亲平时很辛苦,半夜里还要给蚕宝宝添桑叶,挣钱很艰难,就别花这个冤枉钱了,忍忍也就过去了。我也体会到儿子很懂事。
师:看来你的感受是经过认真思考,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生:看这句话“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从“心疼极了”我体会到父亲的自责和对作者的心疼。
师:作者被咬了一身疙瘩,一定很难受,谁有类似的经历?(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生:夏天的傍晚,我到外面玩,被蚊子咬了满身的包,特别痒,特别难受。
师:同学们说得活灵活现,这些场景好像都出现在老师眼前。
生:我被蜜蜂蜇过,手指都肿了,特别疼,到医院打过针才好。
师:这个滋味真的不好受,难怪父亲这样自责。作者是怎样做的?
生:他没让父亲换房间,他觉得忍忍就过去了,他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
师:在这个场景中我们不仅关注到了细节,并且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你还对哪个场景印象深刻?
生:我对凑学费这个场景印象深刻。
屏幕展示:初小毕业时……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生:从这段我可以感受到,读鹅山高小要凑一笔不少的钱,对于小冠中这样的家庭太难了,但父亲却愿意克服一切困难,凑钱花到作者身上,我感受到父亲很支持作者上学。
师:这一段中有两个词语“粜稻”和“高小”,谁能读读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屏幕展示:粜稻:卖粮食。高小:是指小学五、六年级,即小学高年级的意思
师:谁还关注到这个场景,想说说吗?
生:我从“感到心酸”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作者看到父亲为他铺床,心里很难过,他将离开家独自一个人生活,他很不舍得父母。
师:你真是一个感情细腻的孩子。你们有没有关注到这个词,读出来——“新滋味”。(教师在屏幕中用红笔圈画出这个词语。)到底这是怎样的滋味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资料,请你读一读。
屏幕展示:吴冠中从村里的小学毕业,考入鹅山高小。那一年他11岁,是长子,家里还有弟弟、妹妹,母亲长期卧病在床。虽然生活愈来愈困难,可是家里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上学。
师:如果你是小吴冠中,拿着父母辛辛苦苦凑来的学费,你会怎么想?
生: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来回报父母。
生:我會感到很内疚,这是父亲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都给我交了学费。
生:家里还有弟弟妹妹,还有生病的母亲,父亲把钱都给作者读书,他一定很惦记家里人,他们怎么生活呢?
师:看来你们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想他所想,谁能完整地说一说,什么是“新滋味”?
生:“新滋味”就是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对自己家人的挂念,还有心里很愧疚,不能帮到家里。
师:真是百般滋味萦绕心头,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作者现在的视线里都是谁的身影?
生:父亲。
师:作者会回忆起父亲为他做的哪些事呢?让我们再次走进作者的梦中。请你们把书合上,根据老师的课件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配乐诵读,再次回顾作者梦中的场景。)
屏幕展示:
想起卖茧子后……
想起半夜里……
想起庙会中……
想起那个珍贵的……
想起大雨天……
想起开学前……
想起眼前……
师:面对这一份份沉甸甸的父爱,难怪作者会说——(出示最后一段)你体会到什么?
屏幕展示: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生:他很感激自己的父亲。
生:他很想画出这条小船来纪念自己的父亲。
师:他能画出的是什么?
生:这条小船。
师:画不出的是?
生:父亲的爱。
【设计意图:在围绕场景,交流感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段落中的细节描写,发现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勾连自己读书的感受,在不断的再读书再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阅读的方法,使学生的感受和思考逐渐深入、丰富、深刻。】
五、诠释课题,升华情感
师:这条小船在文中出现了多次,谁来读一读?
屏幕展示: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那只小渔船。
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
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
师:读到这,谁能说说为什么题目叫“父爱之舟”?
生:因为这条小船盛满了他与父亲的回忆,还有父亲对他的爱。
生:他想用这条小船来表达他对父亲的感激。
生:这条小船也承载着父亲对他的期望。
师:就是这只小船,送我走到人生一个又一个关口,助我成长,它承载着父亲对我深切的期望和浓重的爱,这是一条希望之舟,人生之舟,爱之舟,所以题目就叫——父爱之舟。
【设计意图:对文题进行研读,体会到父亲对我的期望和爱,升华主题。】
评课:
《父爱之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执教者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师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探索,交流互动,利用课文这个“例子”,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这“例”的增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精准定位课时目标
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从整节课的课堂教学方向来看,执教者能够立足单元语文要素,以课后第一题为课堂学习的主问题,引导学生从场景、细节的描写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并在学习交流中适时完成课后第二题中的学习内容。当全文的阅读结束时,结合板书板画引导学生体会父爱之舟的的深刻含义,进一步体会情感。课时目标具体实在,准确实用。
二、精选课时教学内容
《父爱之舟》这篇文章中一共描写了七个场景,每个场景中又有很多个值得品味的细节,如果面面俱到,一定会影响到学习的深度。所以场景的选择一定不宜过多,每个入选的场景都要承载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我们看到执教者在教学中只选取了三个典型场景进行教学。“逛庙会”这个场景是作者用笔墨最多的一个,场面大、细节多,是一个适合师生交流的场景,从这个场景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走进场景,体会一系列对比描写之中蕴藏着的父爱。“住旅店”场景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父爱子,儿子懂事感恩的情感。“凑钱交学费”的场景中,在学生原有的理解基础上通过补充资料,重点理解“新滋味”指的是什么,提升学生的已有认知。最后把散落在文中的关于“小舟”的句子收集在一起,整体回顾,深化学生对文题《父爱之舟》的理解。
三、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1.呈现渔船意象。导入环节出示了一组作者吴冠中以江南水乡为主题的画作,让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爱画这条小渔船,灵感正是源于姑爹家的这条船,并适时在黑板上画一条小船,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也为后面以板书为阅读主线打下基础。
2.奠定感情基调。接下来出示课文开头结尾的梦境描写,配乐朗读营造一种伤感的氛围,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渐渐产生共鸣,为进入主题作好铺垫。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3.突出重点场景。
(1)以点带面学会、会学。在新授课环节执教者采用从点到面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采取先扶后放。文中写了七个场景,执教者从“逛庙会”这个场景切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从一个个细节描写中体会到作者传递的情感。刚开始交流时老师不给学生任何限制,基于五年级的学情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表达的自由空间,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闻到的都可以交流,场景逐渐清晰,细节越来越多。老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热闹与偏僻,凉与热,精美的玩具与父亲亲手做的万花筒,学生的学习体会从自由无序到明确从场景着眼,聚焦细节,体会情感。在学习中习得方法。
(2)补充资料提升高度。“新滋味”一词的理解,学生能够读懂对父亲的愧疚,自己要努力学习回报父亲。执教者在此时给出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滋味中还包含着对自己贫困家庭的惦记,对父亲能全力支持他上学的感激和感恩。让学习的高度得到提升。
(3)回顾要点画龙点睛。执教者在课的尾声引领学生研读课题,把题意引向文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回顾梳理文中对小渔船的描写,让学生明确这条小渔船是文章的线索。以《父爱之舟》为题,紧扣主题,突出了父爱的伟大,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教育者也是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给执教者两点建议:
善于激发教师的价值不在教了多少知识,课堂中能激发学生想学,主动求知,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教师还可以更多地激发调动,让位于学生。
要善于引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得完满”永远不如“学得完满”。在关键处在疑难处,教师的策略可以再灵活些,让法呼之欲出,让学生会学得法。
一节有效的语文课,一定是对语文要素重锤敲击的课堂,是一课一得的课堂。让我们共勉,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亲历学习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
■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