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光敏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紫砂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自然生活中每一件看似微小的事物都有着属于它的宏观世界,而紫砂艺人通过他的心灵感悟,利用制壶工艺将之化作一把具象的紫砂壶。本文以紫砂作品“松风套组”为例,浅谈其艺术审美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紫砂壶;松风套组;文化意境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发于明清,从传统实用器发展为实用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与历代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密不可分。一把小小的紫砂壶,集诗文、书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和文化享受,让人在无形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力量。紫砂壶被誉为“茶具之王”,用紫砂壶泡茶给人以唇齿留香的感官享受,也让人在一壶一茶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
紫砂壶雅俗共赏,洋溢着独特的生活情趣,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平添了几分雅趣。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精彩纷呈的造型装饰体系,承载着满满的艺术光环和人们对美的体悟。发展至今,紫砂壶大致可分为光器、花器和筋纹器,其中紫砂花器洋溢着浓厚的自然情趣,以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为原型,以仿生写实的手法进行塑造,辅以适度的夸张提煉,其形象生动、自然逼真,宛若浑然天成的雕塑。紫砂作品“松风套组”是典型的花器(见图1),整套作品由一壶、两杯、一茶盘、一笔架组成,以自然界中的松树为创作灵感,表现出松的苍劲挺拔,趣味丰富、赏用俱佳。紫砂花器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型规则,其装饰技法丰富多样,有贴塑、彩绘、陶刻等,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形象,提升了其艺术境界。
欣赏紫砂作品“松风套组”,只见其主壶造型如同苍劲挺拔的树桩,身筒为不规则的圆柱形,稳重强健;底部无足,稳定地立于平面,重心沉稳;壶身表面肌理凹凸不平,疤结突出,呈现出一圈圈展现年龄的树轮,以及虫蚁侵蚀过的痕迹,清晰自然,将松树的傲骨峥嵘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弯流与壶把宛若横生的枝干,疤结清晰、纹理自然,其形态洋溢着自然的生命力,浑然天成;壶盖与壶身浑然一体,相互嵌合,严丝合缝;树干状壶钮立于壶盖中央位置,与整体和谐统一;壶盖盖面及身筒以贴塑的装饰技法,自然塑造出生长茂盛的松针,极具立体感,十分逼真。整壶结构比例协调,造型与装饰相辅相成,给人以丰富的艺术遐想。两只杯子一大一小,造型相近,圆筒杯身,杯把以松树的枝干为原型,苍劲有力,杯身饰以自然的树皮纹理,并贴塑松针。茶盘造型与主壶、杯子协调统一,其外周形态并不规则,随意中体现着自然的生长痕迹,茶盘托面以贴花的技法饰以松针。笔架更是宛若浑然天成的树干,其弯折曲度自然,树瘤明显,松针自然生长,分布均匀有致。作品选用原矿青段泥料制成,色泽古拙、不媚不俗,显出自然的清幽和强劲的生命力。整个套组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十分协调,无论在形象、神韵与气质上均极具美感,其制壶手法洗练,富有节奏,惟妙惟肖,表现出紫砂花器特有的美感与深度,整体既具有浪漫的诗情画意,又不乏久经沧桑的力量,令人叹为观止。
松树,生长在悬崖峭壁的石缝里,当别的树木难以扎根安身,惟有它能傲然屹立;在北风呼啸的隆冬,冰封大地的北国,百花凋零、草木枯萎,唯有它还生机勃勃。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松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用松柏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并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人们把松树人格化,以松比德,身体力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松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树种,寿享万年,常言道:千年龟,万年松。因此,松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长寿的象征,人们常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辞来祝寿。古往今来,关于松树的颂词数不胜数,刘祯《赠从弟》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合盛,松枝一何劲”,柳宗元《孤松》诗云:“孤松停翠盖,拖根临广路”,范云《咏寒松诗云》:“凌风知劲节,负雪见真心”,只有经历风浪的人才能一窥其中的人生境界之美。以松树入壶,将松树的傲骨峥嵘融入紫砂壶中,使其具有生命力和精神力,赏壶的过程亦是赏松的过程,让人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况味,以及其中深厚的传统文化。
大自然是艺术创作无尽的源泉,手艺人在创作时对大自然的运用,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可谓画龙点睛。身为一名现代化的守艺人,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制壶功底、传承技艺,也要对生活、对文化进行思考、理解和感悟,通过潜移默化的滋润,将更多文化元素与心灵感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参 考 文 献
[1]刘冰.浅析紫砂“莲芯壶”的创作[J].江苏陶瓷,2013(5):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