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平
摘 要: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已有文献分别从其内涵、路径、机制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厘清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中“德”的内涵尤为重要,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立德树人先要完善“德”的框架,即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政治品德和社会公德是共性,职业道德是高职院校之特别要求。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应当要立以爱党爱国为核心的政治品德、遵纪守法为核心的社会公德、诚信敬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厘清了“德”的内涵,不仅丰富了立德树人研究的文献,还为后续研究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和机制奠定了基础,于立德树人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职院校;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3-0080-04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our country's educati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studies it from its connotation, path, mechanism and so 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morality" in the moral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specially to perfect the framework of "morality", that is, political morality, social morality and professional morality. Political morality and social morality are common, and professional morality is a special requir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et up political morality with loving the party and patriotism as the core, social morality with discipline and law-abiding as the core,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with honesty and dedication as the core.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of "morality" not only enriches the literature of the study of moral education, but also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up study of the practical path and mechanism of moral education,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in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mor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olitical virtue; social ethics; professional morality
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立德树人”这一理论被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定位为高校的根本任务(苏国红,2018)。它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充分体现,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对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总体要求(马树超,2017),当然也是具有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双重特征的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立身之本和中心环节。所以,要从教育的基本问题、本质、方法、价值的逻辑理路去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三个重要论断。这一根本任务的确立,既为学校德育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对当前我国教育的总体性关切的理论成果。它拓展了教育的实践领域,强调整个社会中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形式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目标(戴锐,2017)。
一、立德树人的研究现状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研究
已有文献对立德树人的内涵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是辨析立德和树人之间的联系。“立德”和“树人”是两个词。“立德”是儒家“三不朽”(即立德、立言、立功)之首,简单来说,树立高尚的道德志趣,实现崇高的道德理想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理想崇高,才能指导事业和思想上的成功。“树人”首见于《管子》一书,最常见的教育口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源于此。后来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通常把“立德”和“树人”结合起来使用,立德在先树人在后;立德是前提树人是根本;立德是方向树人是目的。“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骆郁廷,2013),双方之间的关系是“德”与“得”的关系,是价值指向问题(卞桂平,2014)。
二是推导立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从社会主义国家出发,我们所应该立的“德”是社会主义所需的德(骆郁廷,2013)。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建立引领社会发展和学生和谐成长两种德,培养具有双创意识的人才(龚成,2014)。立德树人中的“德”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主观能动态度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卞桂平,2014)。
三是研究立德的立体结构性。德是一种有层次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立体化系统,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李金杰,2013)。苏国红(2018)则从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中得出,“德”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品德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集中反映,有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次,分别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在内在结构中便是指政治品德、道德品德、个性品德,体现在社会性与历史性上则还包括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追求和法律素养等。王婷婷(2011)从幸福观这一角度出发,认为幸福是德育的基石,也是德育的终极目标。谢晓娟(2018)从人学视角出发,认为“德”是随人类的生产实践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精神升华。
四是研究立德的主体性即教育者。从辩证观点来看,德和人的内涵是随着世事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的,“立德”与“树人”的关系是“德”与“得”的关系,是价值指向问题(卞桂平,2014)。所以,解读立德树人不能孤立看待问题,要紧密联系教育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等社会实际出发才能一览全貌(戴锐,2017)。当然,教育过程中的“上者”立德(即教育者要以德立身、立学、施教)和教育的“助益”特性都是其内涵的体现。也就是说,立德树人中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本身要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水准,要不断提升自我的内在品质,做受教育者的榜样,亲身实践,立德的结果才能获得要树的人才的目标。这一动态的过程才是完整的立德树人(卞桂平,2014;李岩,2014)。引申到教育实践中,就是在知识传授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四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要激励受教育者认知正确的道德观念,自觉养成道德品质,积极参与道德活动实践,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李金杰,2013)。
(二)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研究
传统的观点认为,要实现立德树人,主要是要将先導的课程育人、基础的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条件这三条路径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合力,增强实效性(骆郁廷,2013)。匡瑛(2014)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专业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课程育人四条路径。张伟(2014)则提出了政策制度育人、课程教学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管理服务育人、保障机制育人五条路径。陈勇(2013)提出了积极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理念等五大路径。许军国(2014)则从校园文化视角出发,认为德育是高于其他学科的大课程,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所以要求学校的物理环境(即校园建筑蕴含立德树人文化气息)、课堂教学(即教育者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学科课程(即课程内容富含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都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文化特质,让立德树人的过程成为用文化育文化人的过程。苏国红(2018)从“德”的层次性出发认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基本路径。李岩(2014)提出了树立理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师德师风建设及联动长效机制五个方面作为实现路径。戴锐(2017)则认为首先要强调校外的儿童教育和社会德育,校内要统整各学段育人目标和教育内容有机衔接、统整多学科相辅相成发挥综合育德功能、统整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各环节,使各环节有效配合,形成强大育德合力,统整课堂、校园环境、社团生活、校园人际交往等多个阵地,形成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良好育德环境。
各高校已纷纷开展的各类志愿者服务可以成为实施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因为其在精神实质和功能上满足了立德树人的要求(马晓君,2016)。在社交渠道多校化的今天,各种“微媒体”纷纷涌现,形成了崭新的“微媒体”时代,并对青少年影响很大,所以建设“微媒体”平台并将其视为立德树人的有效阵地,结合线上线下合力育人,可视为一条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新途径(徐磊,2017)。
从职业教育出发,王清义(2007)认为高职院校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必须从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构建职业道德教育模块,形成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育人环境。马树超(2017)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要聚焦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做中学、学中做”的育人全过程,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企业的职业道德应该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领域的德育教育内容系统。职业教育要建设符合工作场景的教室和实训室,可以在这些场所张贴成功企业管理经验、企业核心文化标语及德育教育内容系统,从而营造职业教育场所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动机和职业精神,端正职业态度(王婷婷,2011)。
(三)立德树人的实现机制研究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到学校、职能部门、教学部门、教师、环境、文化等多个方面,必须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体系来保障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重构德育运行机制可以从强化自主建构机制、建立德育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在明确德育目标、多元育人载体、规模化育人队伍、多校化育人方法等内容上建立综合性的德育体制(王婷婷,2011)。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入主动能动机制、创新驱动机制等其他有效机制来推动和保障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从而形成“多维一体”的机制系统(李金杰,2013)。这一有效机制体系,离不开党委领导,必须以专职思政教育者为中坚;离不开专业教师和学生干部这一德育教育的骨干体系;并从内部整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外部协同校家社,从而形成“三位一体”主导、内外协同立德树人的机制(骆郁廷,2013)。所以,重构德育体系、重整德育路径、重构立德树人关系是形成新的德育机制的三项实践策略(戴锐,2017)。
立社会主义之德应有内涵当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反映在高校工作中就是必须加强党委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构建协同育人的大格局,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必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苏国红,2018);必须从“理论引领、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五个维度入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王琰,2015)。这需要确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办学治校理念,创新立德树人的工作制度,打造立德树人的使命共同体,继承立德树人工作好传统,持续推进高等教育的系统改革(龚成,2014)。
(四)立德树人的研究述评
总体上来看,已有文献对立德树人的内涵、现实路径及机制等都做了十分详细的论述。在内涵方面,不仅突破了原有的本义的局限,更是结合了时代的变化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的内涵更丰富,更贴近新时代的要求(卞桂平,2014;匡瑛,2014;苏国红,2018)。同时,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分析,苏国红(2018)还提出了德的层次性,但没有对德的三个层次性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立什么德是实践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首要问题,也是关乎全局的关键问题。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德,其实现路径和方式也存在差异。所以,德的内涵框架不健全,立德树人就是一句空话。
二、立德树人中“德”的框架体系分析
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高职院校为树人所立之“德”应当也有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之处,如以爱党爱国为核心的政治品德、以遵纪守法为核心的社会公德;也有不同之外,如更强调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由此而引申“德”中有重要地位的以诚信敬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
(一)首立以爱党爱国为核心的政治品德
政治品德内涵十分丰富,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内容包括爱党爱国,比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也包括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四个自信等。这是最高层级的“德”,但其核心精华就是爱党和爱国。在中国近代史上,山河破碎,哀鸿遍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通过热血奋战和艰苦奋斗,外抵强敌,推翻旧制度成立了新中国,并带领全国人民一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和谐稳定幸福的生活,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追求的幸福安康的梦想,又带领全国人民一道在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国便没有家。每一个国家之所以有希望,那是因为全体人民的信仰和家国情怀赋予了国家力量。所以,以爱党爱国为核心的政治品德,是高职院校学生要立的第一层次的“德”,是最高的“德”。要广泛开展爱党爱国教育,结合历史、时事、内外对比、实践活动等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深化中国梦教育,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次立以遵纪守法为核心的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范围更为广泛,它是一系列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处于每个社会个体在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是维护群体成员间最基本的一种关于社会关系的秩序,也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道德要求。社会公德的含义十分丰富,每个人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包括传统美德,如孝老爱亲,仁义礼智信等,又如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等。也包括守法奉公等。但其中遵纪守法应当是最核心的的社会公德。在公共生活中,社会成员在遵循一定规则的前提下才能顺利进行社会活动。这“规矩”是许多规范和准则的集合体,法律法规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规范。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面向所有公民的最基本且必要的约束及规范,所以,遵守法律法规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也是一类社会成员,毕业生走向社会更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必然要求其能够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不能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也就是说要守法。从事民事活动要懂民事法律,驾驶机动车辆要懂交通法律,从事商业活动还要懂经济法律等。
(三)重立以诚信敬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
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和目标就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在校生是职业人的预备队,在校期间学习是职业人的热身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向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与企业工作岗位无缝对接,走出校门即可上岗。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也许因企业、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但其中相同的就是诚信和敬业。在与多家用人单位调研后发现,所有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生时都是首重毕业生是否为人处事踏实,是否忠诚,是否积极向上,是否能够吃苦耐劳,至于专业技能的高低虽然也是重要因素但却没有放在第一位考虑。自古以来人们便认为人一定要讲诚信,无信不可交。时至今日,诚信已成为公民道德规范之一,更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一种基础性准则——契约的体现。高职院校学生以诚信立身,以诚信为人,处事有道,交友有方,毕业后在社会上以诚信为基,工作中便会如鱼得水。诚于岗位,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认真负责,便是敬业。敬业首先要有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脚踏实地勤勉工作,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精益求精,便能从中体会到愉悦,体会到成功。所以要培养一大批有职业共同信仰的能够恪守职业底线道德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苏国红,李卫华,吴超.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3):39-43.
[2]马树超,郭文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应坚持立德树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35-38.
[3]戴锐,曹红玲.“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7(06):9-13.
[4]駱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45-49.
[5]卞桂平,焦晶.浅议立德树人:内涵、实质及要求[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33(02):50-52.
[6]龚成.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与实践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2014,32(06):69-72.
[7]李金杰,陈树文.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50-53.
[8]王婷婷.幸福观视角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新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2(10):115-118+140.
[9]谢晓娟,张召鹏.“立德树人”的内涵:一种人学的解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02):1-6.
[10]李岩.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现路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04):6-7.
[11]匡瑛.做有精神的人 做职业化的事——论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及其培养途径[J].职教通讯,2014(22):25-29.
[12]张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41-45.
[13]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9-14.
[14]许军国.从校园文化视角看立德树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4(04):15-18.
[15]马晓君.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立德树人”路径探索[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4(02):171-176.
[16]徐磊,储云峰,赵红.“微媒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途径微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4):64-66.
[17]王清义.立德树人——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3):23-25.
[18]王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五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1):124-127.
[19]黄守星,齐斯寓.浅谈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战略意义[J].河北职业教育,2018(06):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