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极易感染各种病虫害,严重影响了马铃薯质量及产量,感染严重时,通常造成马铃薯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晚疫病、疮痂病、枯萎病、蚜虫及蛴螬等,为有效防治病虫害,本文介绍了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类型及防治技术,以期促进马铃薯种植产业健康发展。
1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1.1发病特点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由致病疫霉引起,感染后会出现块茎、茎叶腐烂等问题。叶片染病后首先会在叶尖或叶缘位置出现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呈现出浅绿色晕圈,一旦湿度偏大,病斑会进一步扩大,还会出现白霉,白霉味孢子囊和孢囊梗,最为明显的部位是在叶背;在干燥时,病斑会变成褐色,但不会出现白霉,很容易脆裂,扩展速度相对较慢。茎部或叶柄染病时会出现褐色的条斑。在发病时,叶片卷缩,最终全株黑腐,所有田地出现枯焦的情况,并且还会散发出腐败气味。
1.2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例如鲁引1号、新大丰、超荷十五、高原二号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购买马铃薯种薯后,将薯块放在通風处晾干,以减少薯块表面病菌的侵入,入窖前,进行清选工作,直接将病薯清除掉。在种薯切块时,可以使用5%高锰酸钾或75%酒精不断浸泡切片5~10 min以充分消毒,并且交替使用消毒工具。需选用健康的种薯,切断晚疫病发生根源。
合理控制栽培工作,科学选择早播日期,并且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播种,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植株的健壮生长,提升其抗病能力。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可有效减轻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概率,例如大葱与胡萝卜的根系分泌物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抑制作用。马铃薯与豆类、禾本科等作物进行轮作最佳。
拌种处理。在播种前,对种薯进行拌种(浸种)处理能够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拌种方法有干拌和湿拌。干拌是将适当药剂与滑石粉均匀混合,然后再与种薯混合均匀后进行播种;湿拌是配制一定浓度的药液,在切好的种薯上均匀喷洒,等待搅拌均匀晾干后,再进行播种处理。
对于中心病株的处理。针对中心病株需要加强观察,挖出连根和种薯,将其带出田外进行深埋处理,针对病穴需要播撒石灰进行消毒处理,可以使用氟吡菌胺·霜霉威或甲霜灵·锰锌、霜脲·锰锌等药剂,间隔7 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次。
控制徒长。当现蕾期株高30~40 cm时,就会出现徒长的情况,可以选择专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或甲哌鎓来进行控制。
药剂喷防。针对中心病株,可以做好相应的监测与普查处理。当初花期时,需要喷施1~2次保护性杀菌剂,可选择丁子香酚、丙森锌;在重发区,可以选择氟吡菌胺·霜霉威或恶酮·霜脲氰、烯酰吗啉·锰锌等喷施2~4次,按照监测情况,针对常发和偶发区,可以选择生物防治方式,可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等。需喷施均匀,若在喷药后6 h内遇到降雨,应该进行补喷处理。
2马铃薯黄萎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2.1发病特点
马铃薯黄萎病或早熟病在初期阶段,其叶尖会逐渐变黄,并且从叶脉朝着内部黄化,然后变成褐干枯,但是不会出现卷曲现象,也不会脱落,只是全部枯死。针对根茎染病,初期阶段的症状并不明显,当叶片黄化后,根茎位置的维管束就已经呈现出褐变的情况,其后地上茎的维管束也会变为褐色。块茎染病主要从脐部开始,维管束会逐渐变为浅褐色;黄萎病病菌主要存在土壤中,病菌在薯块上通过微菌核的方式越冬,第二年种植的马铃薯就会出现病状。当病毒蔓延到马铃薯内部,会在维管束之中进行繁殖,并且扩展到枝叶,但当年不会出现重复感染的问题。
2.2防治措施
防治马铃薯黄萎病,应选择抗性品种,例如底西芮、大白花等。针对发病田块或地区的土壤,需要使用50%多菌灵2 kg进行消毒处理;在发病初期,可以选择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来进行消毒处理,同时,也可以使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350倍液来进行处理,可使用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300倍液,用量为100mL/株,间隔10 d喷施1次,需要喷施2~3次。
3马铃薯疮痂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3.1发病特点
马铃薯疮痂病主要为害块茎,在初期,块茎表面会出现褐色斑点,然后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形状。因为大量木栓化细胞的出现,马铃薯表面会变得粗糙,在后期阶段,表面会凸起或出现凹陷的疮痂病状硬块。其病斑主要停留在表皮,并不会深入到薯内;菌体本身为丝状,较细,存在分枝,尖端呈螺旋状,连续性的分割会出现大量孢子,孢子为圆筒形;在土壤中,病菌会腐生生长,可在病薯上直接越冬。感染疮痂病后,块茎表皮出现木栓化现象,病菌直接通过伤口或皮孔侵入马铃薯内部,当完全木栓化后,侵入率就会降低。病薯长出来的植株很容易发病,一般来说,25~30℃容易发病,微碱或中性沙壤土容易发病,当pH低于5.2时,发病率下降。不同品种抗病性不同,褐色厚皮品种抗病能力较强,但白色薄皮品种则容易感染。
3.2防治措施
选用无病种薯,不要从病区调种。播种前使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4 min晾干后播种。勤施有机肥或微生物菌剂,可抑制发病。实行轮作,与葫芦科、豆科、百合科蔬菜进行轮作。选择保水好的菜地种植,结薯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注意田间不要积水。
4马铃薯蚜虫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4.1发病特点
危害马铃薯的蚜虫有多种,例如桃蚜、萝卜蚜、棉蚜等。其中,桃蚜为主要蚜虫。桃蚜危害马铃薯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以成虫群吸食植株汁液,造成叶子卷曲、皱缩、变形,造成马铃薯生长不良,产量下降;二是桃蚜成为病毒媒介,有翅蚜是病毒传播的主要蚜型。桃蚜1年可发生10~30代,在适当条件下,繁殖快速,数量增多,危害严重。
4.2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方式为铲除田间杂草。采用物理防治方式时,用銀灰色膜覆盖,可趋避有翅蚜;挂置黄色料虫板或多功能房屋型诱捕器诱杀有翅蚜,减少虫口基数。保护利用天敌,例如瓢虫、食蚜蝇、寄生蜂等,抑制蚜虫发生率。可选用1.5%苦参碱可溶液剂30倍液进行喷施。使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剂量为20~30 mL兑水1~2 L,然后处理100 kg种薯,充分混合后播种。在蚜虫发生期,可以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啶虫脒乳油、2.5%高效氯氟氯菊酯水乳剂、1.5%苦参碱可溶液剂等药剂。
5马铃薯蛴螬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5.1发病特点
蛴螬是马铃薯主要地下害虫,该虫幼虫主要咬食马铃薯地下嫩根、地下茎和块茎,造成幼苗枯死,田间缺苗断垄,块茎受害后,被咬食成孔洞,造成腐烂,成虫具有飞行能力,可咬食叶片。蛴螬身体肥大弯曲呈C形,体色多白色,也有黄白色,体壁较柔软,多皱,体表有疏生细毛,头部较大且呈圆形,为黄褐色至红褐色,左右生有对称的刚毛,有3对胸足,后足较长,腹部10节,第10节称为臀节,上面有刺毛。蛴螬的栖息地为土壤,一般为1年1代或2~3年1代,蛴螬的活动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研究显示,在13~18℃时,蛴螬活动最盛,23℃以上则往深土中移动,秋季土温下降到其适宜温度范围时再向上层土壤移动,活动性强。蛴螬幼虫和成虫在土壤中越冬,幼虫具有假死性,成虫有夜出性和日出性之分,夜出性种类夜晚取食为害,并多具有不同程度的趋光性,而日出性种类则白天在植物上活动取食。
5.2防治措施
利用成虫趋光性,设置频振式杀虫灯在夜间诱杀;利用其假死性,使用多功能房屋型诱捕器诱杀成虫。可选用150亿/g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使用48%毒死蝉乳油800~1 6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喷雾防治。成虫出土前,在地面拌土撒施5%毒死蝉颗粒剂或5%辛硫磷颗粒剂。使用毒土法防治幼虫,可使用5%毒死蝉颗粒剂或5%辛硫磷颗粒剂,也可使用48%毒死蝉乳油1 000倍液灌根。在播种时使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100 kg种薯推荐使用剂量为20 mL,此法也能防治金针虫和蝼蛄。
总而言之,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提高马铃薯质量及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农户需及时了解马铃薯病虫害情况,针对性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确保马铃薯增产增收。
(山东省肥城市桃园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冯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