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晴 张峻玮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技术、业态、模式、产业等改革创新的需求越来越高,随之也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应运而生。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建筑工程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高校应从教育理念革新、科学化体系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素养、创新工作平台等方面进行改进,全力打造“新工科”培养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复合型工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思政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5-0185-04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economic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quires more and more innovation of technologies, business forms, models and industries, which has also raise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reform of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education has come into being. At present, in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backgrou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is facing many problem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reform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build a scientific system,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staff, innovate the working platform and so on,strive to build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 cultivating senior engineering talents fo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Key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talents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聯网+”等重大战略实施,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1],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推进“新工科”建设,开拓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支撑国家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经过近年来的实践,高校逐步搭建起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适应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全国在研“新工科”综合改革项目两百多项、“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四百多项,“新工科”建设正以新体系、新模式、新理念、新质量、新结构在全国高校中迅速推进。建筑工程类专业是培养工程建设人才的摇篮,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对建筑工程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了教育的要义,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真才实干,又要有高尚品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综上,加强和改进建筑工程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成为贯彻落实“新工科”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思政育人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新工科育人理念和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
为适应新兴产业及新经济,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复合型工程人才,“新工科”理念下的学生培养更加注重质量和成果,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基础、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
在“新工科”建设加速推进中,教育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进,协同改革创新。但在实践中,高校通常会将学生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等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放松了对学生思想水平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关注,忽视了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内在素养的要求。英国教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认为“教育培养的是人的灵魂,学生是充满活力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3],不论新工科建设的方向是什么,目标都应是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基于这一目标的学生培养,不能只培养技术型人才,理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这也是当代高等教育不变的使命。
(二)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在“新工科”建设全国范围的两年多实践中,高校围绕办学与培养模式创新展开了探索。“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学生需要成为心怀家国的建设者。当前,“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双向分离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了新工科理念的推进以及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当前,部分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无法满足“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地方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在推进中,更加注重“新理念”、“新结构”、“新质量”、“新体系”、“新模式”,学生培养体系相对于传统教育有了较大变化和较大难度,学校投入更大精力在引进和培养适应新工科理念的教学和科研人才上。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成长的重要使命,而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提升落后于新工科建设的进度,这种不相匹配的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不完善
“新工科”的理念应当成为当下工科高等教育者的共识,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科教育的实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突出通识视野、人文素养、发展潜力、人格品质等综合素质层面的人才培养需求和教育价值。[4]当前教育环境下,学生入校以后接受的课堂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通识课和课堂以外的地方。这种教学课堂和思想政治教育分离建设的教育模式,也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课堂资源的作用没有充分利用,大学生对大学教授、海外留学博士等专业老师的高度信任与认可,为老师们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然而部分专业理论课教师更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成长中全过程、全方位的引导;二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被无形中分隔开来,两个不同场域的教育功能被独立开来,从学校顶层设计中的资源分配来看,第一课堂所承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更受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学生更倾向于关注教学课堂的所得所获,部分师生对于第二课堂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重视程度不够,部分第二课堂活动逐渐失去吸引力,甚至被迫流于形式。
(四)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渠道亟待创新
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统计显示,截至到2019年3月,中国青少年网民数量为2.56亿,占整体网民的41.5%,大学生群体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在互联网风靡之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而现在大学生获取信息方式发生改变,他们通过多元化的互联网媒体平台来接收讯息,这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挑战。
高校“新工科”建设,注重“新”技术和“新”融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向多元和开放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缺乏个性化,技术更新跟不上,都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不够、学生使用黏度不高,这些都为“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新工科”背景下建筑工程类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创造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发展。“新工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构建“大思政”格局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和各区域均衡发展的经济战略急需各类基建项目的支撑,为社会输送建筑工程类人才的高校人才培养也备受关注。当前“新工科”理念要求我们培养的建筑工程领域人才,必须既符合国际主流又与中国发展实际相契合,他们必须是思维具备创新性、有责任和担当意识、有引领精神、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于建筑工程类学生的培养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教育运行机制、教师队伍、工作渠道等多方面协同创新,共同打造建筑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一)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创新育人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了“大思政”格局这一思政育人理念,一体化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个育人体系的要求契合了当前学校着力推进“新工科”教育理念。当前,“新工科”正在改变高校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方案,随之也改变了过去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学校各项资源配置。武汉工程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牢牢抓住这次机遇,着力搭建“新工科”背景下的“大思政”育人理念。
近年来,武汉工程大学围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后制定了《武汉工程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方案》、《武汉工程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等关于学生党建、理论学习、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文件和方案,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环境,逐步构建起了以学校党委为中心,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各学院等多部门协调统一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学校优化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内外资源,将思政教育融入工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以“大思政”理念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在坚持学校“大思政”育人理念同时,结合学院专业特色,以培养“新工科工匠”为己任,把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学院目标。近年来,学院坚持党团学协同育人,把培养“新工科”人才作为核心任务,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成立系承担本科生培养任务,成立研究所负责研究生培养,学院打通了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协同助力学生成长。
(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新工科”理念在顺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形势下被提出。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进行科学谋划。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一方面要站在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进行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另一方面要结合“新工科”建设的进度去整合完善。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坚持以“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这一主线进行教育教学结构调整,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院着力于打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两条思想政治教育主线,探索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融合转换。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育人作用,学生除了必修思政课程以外,还可以参加思政公选课,例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加油中国!》,该课程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所在的教学团队开设,既有线下教学也推出了线上教学,邀请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授课主讲人,老师们结合各自专业领域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在吸收专业知识中接受思想引领;学院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也取得一些成果,专业老师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例如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系“双带头人”老师的专业课程《结构力学》深受学生喜爱,坚持在课堂为学生讲述一代代路桥人的故事、港珠澳大桥建设历程、“一带一路”建设动向,将专业知识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开辟“第二课堂”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的重要举措,学校全面实行了《武汉工程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学院针对建筑工程類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成长需求,创设了学生工作品牌活动“匠心筑梦科技文化节”,开设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六个方面活动,涵盖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与利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多方面内容,提升建筑工程类学生综合素质。近年来,学院按照“新工科”标准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学生报效祖国的热情增长、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校生中志愿者覆盖率达到90%以上。2019年,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期间,学院多名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工作,前往军运会场馆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志愿服务;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助力“脱贫攻坚战”,组织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志愿团队在红安县罗家田村开展乡村环境美化工作,为乡村绘制文化墙,组织城乡规划、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参与赤壁市太平口村乡村规划编制,为精准扶贫和乡村经济振兴做贡献。除了在校生的志愿服务增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稳步提升,毕业生中就职于世界500强、中国100强等高质量就业率达到44%,为中国建筑集团、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建设集团等行业引领企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三)提升教师队伍素养,整合教师队伍力量
“新工科”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也对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各高校应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全员育人过程每个环节都不松懈。在专职思政队伍建设中,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培训,组织专职政工干部参加校内外培训提升专业技能,武汉工程大学自2018年开始实施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两年多时间举办了49期活动,助力于专职政工干部思想素质、业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结合学校“新工科”建设情况,深入研判学生群体需求,组建符合新时代学生特点的教师工作团队,学校成立了环境思政、学生思政、学风建设等6个辅导员工作室,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育人水平,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确保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工作有方法、理论有支撑、实践有经验。全面提高专职政工干部队伍素养,有助于深入学生群体开展工作,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引领学生成人成才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和使命,高校教师应当转变思维方式,把培育胸怀祖国、心系天下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作自己的天职与使命。因此,除了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外,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也需要提升。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为每一位学生聘请一位建筑工程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为学生提供“学业辅导、科研引导、就业指导、心理疏导”,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学院积极做好教师服务与培训工作,组织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培训、课程思政等相关培训,注重教师队伍综合素养提升,帮助教师掌握新时代思政工作方法。学院扎实落实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其中建筑工程系、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均由系主任担任教工党支部书记,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人有思想、有内涵、有能力。在学院的积极培育下,学院专业教师纷纷加入政工干部队伍,主动请缨担任学生班级班主任,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全方位关爱与呵护学生成长的氛围,每年都有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生导师作为教师典型受到学校和省级表彰。
(四)创新育人平台,打通育人渠道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青少年逐渐成为互联网用户主体,电脑和手机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新工科”教育为高校“互联网+教育”提供了理念和技术上的可能,“互联网+教育”伴随着“新工科”的融合教育理念逐步深入校园,这种新兴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各高校积极应对这一教育新浪潮,主动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渠道,探索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模式和新路径。
当代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自主化和个性化增强,呈现出了碎片化、交互式、草根化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住这一时代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方面,启用学生喜爱的校园社交和教育平台开展工作,建设学院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百度贴吧等自媒体平台,“武汉工程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学生工作部”“武汉工程大学团委”等一批微信公众号基于学生诉求和使用体验开设了工大青年、工大学声、网络思政“师说”、大美工大等栏目,线上宣传师生榜样事迹,展示学校和师生风采,开辟了师生线上交流展示平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除了开创这些平台以外,学校和学院在平台管理方面也不断进行创新,邀请学生参与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更新平台内容,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始终贴近学生需求、深受学生喜爱。除了网络平台以外,学校也积极推动网络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打造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线上教学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混合式、定制式的学习特点,武汉工程大学邀请校内外资深教师打造了“新编团课教程”“大学生职业发展”“加油中国”等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一道形成育人合力。
三、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只有科学正确的培育,才能帮助学生实现茁壮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标,是培养育人之根、立德树人之本的关键一环。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为党和国家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举措,也是彻底打通“起始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法宝。迎合当代“新工科”教育特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为丰富的科学体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使青年学生在接受工科教育中涵养内在品格、培养人文精神、提升道德修养、厚植爱国情怀;融汇“新工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作用下的大学教育,才能为社会输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复合知识与核心能力(思想力、学习力、行动力)兼备、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兼备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工科领军人才。[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707/t201
70703_308464.html.
[2]教育部.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
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authkey=gwbux.
[3]阿尔弗雷诺·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
[4]高琼.当“新工科”遇上“新思政”——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类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2):39-48
[5]高松.实施“新工科F计划”,培养工科领军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7):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