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播理念的更新与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研究

2021-06-20 06:28李佩佩
高教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更新科学素养培育

李佩佩

摘  要:在知识爆炸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综合能力,诸多要求的存在无疑对教育变革提出新的挑战。科学素养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教育工程,成为面向未来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需树立培育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现代化意识。但受多种因素限制,我国大学生在科学素养发展方面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调试,须把大学生科学素养视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而现代传播理念作为以传播为媒介的现实力量,在不断变换的现代化环境中逐渐呈小众化、品牌化以及互动化方向发展,高校在培育学生科学素养时,应加快推进与现代传播理念的深度融合,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现代传播理念;更新;大学生;科学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5-0167-05

Abstract: Today, with the explos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have rich knowledge reserves and good comprehensive capabilities. The existence of many requirements will undoubtedly pose new challenges to educational reform. As a basic, strategic and overall education project, scientific literacy has become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for the future socie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channels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modern awarenes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However, due to various factors, there are imbalances and inadequate adjust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liter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regard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fundamental criterion for measuring the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reality of communication as the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 concept is gradually developing in the direction of nicheization, branding and interaction in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modern environment. When cultivating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celerate the promotion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concepts. Deep integration, effectively enhances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and promote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words: modern communication concept; update;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cultivation

一、大學生科学素养内涵与现代传播理念转型分析

(一)大学生科学素养内涵

从本质上来看,大学生科学素养主要是其通过对现代科学知识、方法及能力的全面学习与了解,运用思维化和求实化科学精神对社会真理进行深入探寻。因此,大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实际技能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是衡量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和评估大学生文化水准、认知结构以及精神状况的重要指标[1]。而从结构角度来看,科学素养涵盖了五大要素,即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知识、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各要素在系统辅助下构筑成统一整体,也是对大学生科学素养整体内涵的集中体现。

科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大学生科学实践过程中所获取外界知识的系统概括;科学能力则强调学生自身科学实践和思维能力;科学方法是以相关方法论为基础实现对科学研究任务的全面指导;科学精神的本质在于对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辩证唯物理论的坚持,是学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大学生对科学价值观念尊崇、依赖的态度,以此推动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前进;二是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对大学生精神面貌的要求[2]。而从结构角度,对大学生科学素养内涵进行全面了解,可为大学生科学素养调查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现代传播理念的现代转型

“从古希腊到人文时代,对传播过程的研究多以其自身说服力角度开展”,传播在更多情况下被视为说服性传播工具。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1. 从硬传播到软传播的转型

“硬传播”顾名思义在传播方式上极富强制性,传播者有权对信息进行把控,受播者被动接受传播信息。相较于“硬传播”,“软传播”将出发点定位至受众角度,受众信息的传播以相互渗透、相互分享的方式完成,能够实现对所传播信息思想、情感及观点进行深度挖掘,不具备强制性、直觉性等特征。

2. 广泛传播向品牌传播的转型

长期以来,困扰当前传播学研究的一大议题是,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并直接影响受众,促使传播效率的全面提升。而现代传播理念下,将传统以拓宽单位时间内信息传输量为主的传播方式,以信息筛选整合的方式进行替代,向接受者传达更为直接有效的信息[3]。

3. 单向传播向互动性传播的转型

随着传播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发展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人对传播者和接受者两者关系有了重新定义,普遍认为两者之间需增强互动性。针对这一要求,现代传播理念对其体现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强调传播的参与性。正如米勒所指出的参与可导致难度的目标,相反的,也会在某种程度对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二是注重信息反馈。在传播效果提升以及传播阻力效果方面反馈有着极为显著的效应,米勒还认为“反馈总量越多,传播作用越好,组抗力越小”。

二、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调查研究

为对XXX地区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其培育过程中所存在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应时代发展等需求,本文作者于2018年12月就该地区大学生科学素养进行全面调查。以该市内两所重点大学为主要研究目标,研究对象为高校在校本科生。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形式展开,在高校内进行400份问卷的发放,其中396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回收率达99%。除此之外,处于对取样代表性和科学性的思考,在调查过程中主要锁定的一些年纪和专业各不相同的学生,同时注意不同的年纪、性别及专业人数的比例协调[4]。

(二)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

1. 对基本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从某种理论角度来看,科学知识是认识和总结客观规律的主要依据,记录了人类与物质世界两者之间关系的客观变化。科学素养的培育需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也是开展科学普查工作的重点,此次调查涵盖多个自然学科内容和知识,如,物理、生物、化学及地理等[5]。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九题测试法”。

由表1可知,对不同科学类目概念的理解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能够答对基本科学观题目的水平不一,传统单一概念学生可正确理解,其中,能够判断“人类吸入氧气来源于植物”命题正确与否的学生占81.78%,95%以上学生表现出对“光速比声速快”和“我们生活的陆地几百万来一直在缓慢漂移”两种观点高度认可,对于“最早期的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问题83.26%学生能够作出正确判断,而关于“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和“电子比原子小”这两种基本的科学观点,分别有87.08%和85.59%的学生可正确理解。相对于此,大学生答对第二类科学问题的比例相对较少,如科技相关的书籍和杂志报刊等領域。针对一些深奥概念,比如“激光是由声波汇聚在一起产生的”73.31%的学生可做出精准判断,14.41%的学生缺乏对“宇宙产生于大爆炸”这一观点的全面认识,仅有72.28%学生可有效辨别“抗菌素能杀死病毒”这一观点。

2. 对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程度

(1)关于封建迷信方面

对于大学生科学素养的评判,学生对迷信和伪科学的分辨能力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针对调查所提出的关于封建迷信问题,如求签、相面、星座以及周公解梦等,能够明确表达自己不认同此类不科学研究的学生占69.49%,而其中将近30.51%的学生相信非科学预测结果。对于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仍有部分大学生对封建迷信持认可态度,应当进一步强化对其科学素养的系统培育,对大学生大脑思维以科技文化进行全面武装,确保愚昧、落后等封建思想的彻底清除[6]。

(2)科技意识

所谓科技意识,其实质是人们在科学技术实践应用过程中自身所形成的一种知识,能够有效反映出人们关心和认识科学技术的程度,属于科学素养中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心理要素。

根据对图2内容的观察研究发现,这些题目的设定所调查的是大学生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社会影响所持有态度。结果证明大学生在该问题上基本已达成高度认识和了解,其中4.9%以上学生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演化有助于后代生存,并能够运用辩证的眼光辨别科学技术的优势和劣势,再一次证明国内大学生基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辩证观。在对学生科学技术掌握情况进行了解过后发现,学生普遍认可“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表述。大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认识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与作用,其中有395名大学生认为“有了科学技术,我们就能够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这一说法存在非真实性。

(3)科学兴趣

大学生是否对科学研究和科学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参加各类科学活动的频率,同时也是团体或者学校学术氛围的全面体现。

在对学生参加课外科学研究和科学活动态度进行调查时发现,45.55%的学生认为如果老师强制要求可参加,而31.14%的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仅有少数部分学生认为科学活动浪费时间或者没必要,此类学生占调查学生的23.3%左右。

3. 对科学研究过程及方法的理解程度

针对科学本质这一认识,就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及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目前,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对其定义主要是科学素养中的关键一环。如果未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并掌握科学本质及其研究过程和方法,便无法在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利用科学思维对问题和矛盾进行处理,并且不能实现对伪科学或者迷信的思想的有效抵御,不利于科学素养的稳步提升。此次研究以国际通用调查题目,对学生展开全面调查[7]。

关于“科学研究”一词的调查,有将近87.5%的大学生表明其对该词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有效掌握和理解了科学研究的本质。依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绝大部分大学生基本已树立起正确的科学方法意识,对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但存在分歧的环节是对科学问题的更深层次处理。

(三)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培育所面临问题

1. 封建迷信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还有一定的残留

关于求签、相面、星座以及周公解梦等问题,30.51%左右的大学生对其中一项内容表示相信,这也证明当代大学生在科学思想方面存在欠缺,需加强科学素养的培育,杜绝传统封建迷信对学生思想的侵蚀。

2. 当代部分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迫切意愿较低

尽管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对科学精神的作用和内涵能够正确的理解,但实际参加科学研究和科学活动的人数与世界认识性调查存在比例上的差距,追求“科学家”这一主页的学生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4%左右,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科学精神内涵和自身内在品质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尚不具备迫切参与科学研究以及为科学研究现身的精神。

3. 当代部分大学生缺乏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动意识

在此次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一部分学生对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但在课后阅读期间,仅有47.66%的学生选择科普类书籍,学生在网页浏览过程中关于科技信息的预览仅占13.77%,且只有9.32%和13.98%的学生处于曾参加或者正在参加科学研究状态,再次证明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在科学素养培育中主观能动意识不强。

(四)成因分析

1. 当代大学生对科学素养的认识不足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现代传播理念的深入与普及对学生社会人际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即使学生处于同一环境下,彼此之间的交流往往通过现代传播中的新型传播媒介,实现了跨时空的交流,但尽管该传播方式为学生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便利,增强了相互之间联系的及时性和紧密性,但其背后仍掩藏着诸多不足之处,如,学生长期置身于虚拟化的现代传播环境中,逐渐放下对外界事物的心理防御,不利于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建立。信息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移动终端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电子产品在大学生中基本普及,学生对信息的掌握更加快捷、全面,并在各类讨论平台上与他人交换意见。但长此以往,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渐渐忘却,性格逐渐孤僻,对周围人或者事物不予关心,严重扭曲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改善和提升。

2. 传播主体与受众脱节

现代理念的传播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传播主体,另一方面受众。从主体角度来看,专业性人才始终处于异常稀缺状态,且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利于现代理念的正常传播,使得现代传播理念下传播主体脱离于受众。但通过对此类群体的知识结构的调查与了解发现,他们实际科学知识储备并未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同时,科学知识所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将对于其各项内容和技能的掌握难度较大,效果最佳的几项内容主要集中于某几个特定领域,并且有开展过深层次研究的记录。此外,我国在教育体制上分文科和理科两大类,大部分科技传播所接受专业知识为文科内容,如,记者、编辑等,由于专业所教授知识范围的界定,使得此类传播者无法更加充分全面了解各类科学知识,使得此类人群缺乏观察最新科学信息的敏锐度,难以理解最新出现的科学技术成果,将科技知识向大众进行传播更是难上加难。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将传播者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使得两者隔阂不断加深,不利于将传播主题对受众传播信息和知识的整体效果,阻碍了两者之间的正常交流与沟通[8]。

3. 应试教育观念对科学素养的忽视

从系统性角度来看,我国原有教育体制存在应用上的问题,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均将升学作为教学重点,沿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削弱了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活动的参与兴趣。同时,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往往照本宣科,以考试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教育体制中分化教育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学生为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将学习视为应付考试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学校未能正确引导学生朝全面化方向发展转变,缺乏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使学生科学技术基本素养不达标。“重科学知识传授,轻科学方法训练”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三、现代传播理念在大学生科学素养培育中的渗透

(一)增加大学生接收现代传播的渠道

对于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除了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进行改变以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个性特点进行科学传播渠道的积极搭建。而对传播渠道的不断拓宽,使得科学传播更加高效,且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科学知识的增长、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高等教育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资源以及新媒体手段的有效利用,为学生学习交流与沟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对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认识世界形成了正确引导,不仅有助于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全面提升,且有助于优化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9]。

(二)把生活和科學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需浓厚的科学氛围作为烘托条件。学生在强烈的科学氛围中,可亲身感受科学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滋生对科学研究及科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学习是其主要任务,在科学类课程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课堂主导作用,认真指导和点拨学生学习过程,并站在综合角度对学生所取得科学成果进行评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而且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把科学精神普及渗入科学知识教育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课程设计主要以学生所学专业为划分依据,只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记忆,从而有效应对每学期阶段性考试。这种学习方法是“高分低能”学生产生的直接原因,导致学生在正式进入社会实践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技能需求。而从教育目的来看,学校的教育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比如,将现代教学方式“微课”“翻转课堂”等积极引入课堂教学,在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10]。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引进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在丰富新媒体和互联网资源的辅助之下,以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

(四)正确认识新媒体科技传播

科学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探究,特别是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应用的主要群体,大学生有着较强的事物接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并通过相应措施的执行,可帮助学生对新媒体背景下现代传播进行正确认识,从而确保自身科学素养的有效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中科学素养的培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将现代传播理念与大学生科学素养培育有机融合,能够确保科学素养教育效应的全面发挥。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节点,在心理等各方面尚不成熟,是学习和塑造的良好时机。因此,在现代传播理念下,高校通过与社会团体或者科研组织的共同合作,紧随现代科学发展潮流,在现代传播媒介的辅助之下实现对丰富信息资源的有效获取,不断对自我进行充实完善,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也平.从“硬传播时代”到“软传播时代”——关于“硬传播”现象走向的历史质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02):207-209.

[2]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马来平.科技哲学视野中的科学社会学[J].山东大学学报,2013,06(04):117-119.

[4]Dillon,Justin.Perspectives on envirpnmental education-related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Nov,2012,24(11):108-109.

[5]沈秀,张黎,戎红仁,等.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6(07):303-306.

[6]谢均,李珍焱,李昕然.课外科技活动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以四川大学化学学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8,15

(Z1):145-146.

[7]娄小韵.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与培养途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19(06):94-95.

[8]任志玲,付华,郭瑞.在科研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8,13(Z1):71-72.

[9]朱鐵群.培养科学精神是提升人学生创新素质的前提[J].当代青年研究,2015,17(05):10-12.

[10]郭颖,王慧,梁田田,等.首都在校大学生中医药文化科学素养水平和知识应用现况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8,24(06):35-38+42.

猜你喜欢
更新科学素养培育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