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交通特色、立足育人育能、提升创新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1-06-20 14:49饶丽胡勇
高教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

饶丽 胡勇

摘  要:紧贴轨道交通行业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聚焦于“交通特色、轨道核心”的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交通特色人才”,采用“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思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的闭环,形成了“多维渗透铸交通特色、政专时空融合促育人育能、立体科创提创新实践”的人才培养特点。

关键词:反向设计;正向实施;交通特色;育人育能;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5-0047-05

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port professionals in Materials Form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Speciality, this paper keeps close to the demand for Materials Form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rail transit industry, focuses on the "transport-featured and rail-cored" target orientation, adopts the concept of "reverse design, obverse implement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realizes the closed-loop talent cultivation, and form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port-featured, ability and virtuecultivation,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in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reverse design; obverse implementation; transport-featured; ability and virtue cultivation; innovative practices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2]。针对于此,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2]。华东交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交通行业高校,充分响应国家号召,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人才培养路径,提出了“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的办学定位,印发了“三全育人”实施方案。按照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改革要求,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紧贴轨道交通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聚焦于“交通特色、轨道核心”的目标定位,采用“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思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的闭环,形成了“多维渗透、政专融合、时空融合、立体科创”的人才培养特点(图1)。

一、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一)多维渗透,铸就交通行业特色

地方行业高校自诞生起就被天然地赋予了独特的行业特性,在长期的办学历史进程中积累了非常深厚的行业特色,因而继续保持行业特色是地方行业高校的立校、强校之本。作为地方行业高校中的专业,专业特色必须依托和体现学校特色,这是行业高校专业的生存之本[3]。清华大学林健指出:人才培养需突出本校及本专业的特色[4-5]。根据华东交通大学以“轨道为核心、交通为特色”的办学定位和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及中国高铁“走出去”,依据轨道交通行业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本专业通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师背景、外语课程”多维渗透的形式,铸就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交通特色”。

1. 课程体系铸就“交通特色”:第一,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与轨道交通行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如:《交通概论》《机车车辆工程》《车身焊接工艺》《高速列车材料及焊接》《轨道交通材料及特种连接技术》《汽车覆盖件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汽车内饰注塑模具设计》等;第二,其他专业课程内容也体现了轨道交通行业特色,即授课时融入与轨道交通相关的案例,如《材料科学基础》结合轨道交通类零部件,介绍材料的属性及其热处理要求及方法;《模具材料及表面强化》介绍与轨道交通有关零部件的模具材料的特点、要求及其成型和强化方法,等等。通过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内容融入交通行业特色,使学生掌握交通行业的知识。

2. 实践环节铸就“交通特色”:第一,设置了与轨道交通行业紧密相关的实验课程,如轨道交通材料的激光焊接和搅拌摩擦焊接,钢轨的摩擦实验,汽车覆盖件模具拆装及工艺、汽车内饰的模具拆装及工艺等实验;第二,本专业与中车株洲机车股份有限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与轨道交通行业紧密相关的10余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并定期安排学生到上述企业进行实习,增加学生对轨道交通行业的认知;第三,引导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选择与轨道交通密切相关的选题,近年来与轨道交通相关的选题显著提升(图2),拓展了学生对轨道交通行业专业知识的深度。

3. 教师背景铸就“交通特色”: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师资队伍的交通特色建设。第一,派遣本专业教师20多人次至“轨道交通特色”明显的企业如中车株洲机车股份有限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实习锻炼;第二,聘请了上述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让上述企业的专家“上课堂”,并开展学术讲座、毕业设计指导等;实习过程中,邀请了上述企业的专家对学生进行1对1指导;第三,鼓励教师研究与轨道交通相关的科研课题,建立了“载运工具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关键材料工程技术中心”、“载运工具先进材料及激光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专业教师近3年获得包括国家基金在内的与轨道交通相关的项目20余项。

4. 外语课程铸就“交通特色”:根据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大环境,针对本专业“交通特色、轨道核心”的目标定位,结合专业毕业生就业于各铁路局、工程局及地铁等轨道交通行业,大学英语的教学增设了“交通工程英语”,彰显轨道交通行业教学特色,使学生语言技能与轨道交通行业知识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在轨道交通行业的行业英语交流能力,使学生具有与轨道交通行业相关的英语综合能力,为促进专业化人才“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政专融合,促进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1-2]。然而,长期以来各高校都存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上分割开来,各自为政的问题。专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培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政课程老师的责任,没有有意识去挖掘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政内涵,这造成了高校培养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因此,思政课与专业课形成了“两张皮”,这不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做政治理论课的事”[1]。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教育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1],即高校要突出育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

因此,本专业的专业课程除传授专业知识外,还从法制意识、责任意识、科学意识、合作意识、国际视野等方面凝练了专业课程的思政內涵,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各环节,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责任和担当意识,从而实现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做到了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如《材料成型工艺基础》课程,针对2020年的新冠疫情,防疫期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成,离不开焊接工人的付出,那么在户外施焊需注意什么问题?针对本课程中焊接工艺内容,建立“专业+防疫”学习模块,将当前热点问题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在激发学生对专业兴趣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怀和担当意识,用实际行动去夺取“防疫”胜利。《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讲解高猛钢是制造铁路辙叉材料时,自然引入詹天佑精神,从而弘扬先辈的爱国情怀、攻坚克难精神等。《高速列车材料及焊接》通过介绍中国高铁“走出去”,向学生传递“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高铁精神与中国精神的文化标志。

(三)时空融合,实现育能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即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不去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没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这是教育的一个很大缺憾[6]。为此,教育部积极推进工程教育论证及“新工科”建设,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6-8]。工程教育论证及“新工科”强调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授业、解惑”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悟道、求业、生惑”的新境界[9-11],加大学生选择空间,增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悟道、问道、寻道,启发学生求是、求真、求业,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对大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强调广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成果产出导向”。华东交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通过构建“时空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育能。

1. 构建线上线下“双课堂”联动教学模式。第一课堂为华东交通大学自主开发的“i花椒”互动网络教学平台及自建MOOC等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根据课程目标,以“知识点碎片化”形式确定产出任务(即课程内容)的设置及类型,学生利用个性化的时间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告知学生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并设置课前自主学习测验,引导学生多加注意某些关键信息。第二课堂为面对面的教室翻转课堂。教师以小测、竞答等不同形式检查学生的第一课堂自主学习情况。然后,就本课重点及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并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随后,教师根据课前产出任务进行小组分工,在小组讨论任务的产出过程中,由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做出准确且言之有物的评价反馈,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通过时空融合“双课堂”循序渐进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构建“三维三元”评价:传统“一考定终生”评价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实施“三维三元”评价。其中“三维”是指:第一维为在线作业、在线测试和在线讨论等;第二维为随堂测试、课堂表现等;第三维为期末考试。“三元”是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打破“学”和“评”的界限,将评价作为强化学习的机制,激励学生更有效地“产出”。

为了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内涵,课程结束后对每门课程进行达成度评价,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对教学活动进行改善,实现“持续改进”。以《焊接冶金原理》课程为例,课程目标达成途径及评价依据如表1所示,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如图3和图4所示。

(四)立体科创,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关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华东交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通过“课程体系、专业导师‘1+1、科创导师‘1拖N及‘双基项目”四方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 课程体系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立了“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和“素质拓展”必修学分,构建“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联动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出台了学生发表论文、撰写专利等为获得“素质拓展”学分必须条件的激励文件;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课堂”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探究,并以教师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第三,引导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选择与教师科研项目密切相关的选题,近年来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选题显著提升(图5),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2. 专业导师“1+1”提升创新实践能力:设立专项经费,全部班级实行“1+1”专业导师制,为每个班级配备1名科研能力强的专业导师(全部由双高人员担任),着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科技导师“1拖N”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每年遴选一批科研能力强的科创导师,并设立专项经费,实施“1拖N”科创导师制,支持教师吸收学生参加科研团队,由1名教师指导N名学生开展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 “双基”项目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依托连续获批的校级开放实验室和校级“双基”竞赛之“模具设计”大赛、“焊接创新”大赛和“金相技能”大赛,为专业学生搭建实战平台,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一)在校生成绩斐然

专业在校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及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中成绩斐然,近年来获奖100余项(图6),发表科技论文和申请专利数量稳定提升,近年来学生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40余项(图7),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二)毕业生发展喜人

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高度肯定,迅速成为各单位骨干。同时,一部分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自主创业,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如2010届毕业生余梦获得南昌铁路局专题报道,称之为“男人世界中的女汉子”。2006届毕业生金敏辉任台运交通技术学校校长;2004届毕业生胡欣华担任江铃股份有限公司小蓝冲压厂厂长;2006届毕业生沈明学,先后入选江西省青年千人计划、江西省青年井岗学生和江西省百千万人才等;2013届毕业生吴爱仁担任黄岩冲模厂制造部部长;2008届毕业生胡家兴自主创立毕升模塑有限公司等等。

(三)铁路行业用人单位高度肯定

本专业紧贴轨道交通行业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聚焦于“交通特色、轨道核心”的目标定位,培养了“高素质、应用型的交通特色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人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锻炼,在工作单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轨道交通行业的中流砥柱。我们对用人单位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各项能力和素质均给予较高评价(表2)。用人单位如中国中车株洲机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股份有限公司、南昌铁路局、上海铁路局和北京铁路局等对我们专业的毕业生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如南昌铁路局对专业毕业生余梦吃苦耐劳、敢于担当、开拓创新的精神进行了专题报道。

(四)教育主管部门认可

构建和实施的交通特色鲜明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专业入选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名单,并先后获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特色专业、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且获批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教育基地项目、江西省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实践项目、载运工具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关键材料工程技术中心、“载运工具先进材料及激光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

三、结束语

华东交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紧紧围绕轨道交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形成了“多维渗透铸交通特色、政专时空融合促育人育能、立体科创提创新实践”的人才培养特点,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人民出版社,2019.

[2]张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3]罗维东.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5):1-4.

[4]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5]林健.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7-14.

[6]李拓宇,李飞,张婉滢,等.我国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机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5-9.

[7]胡波,冯辉,韩伟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2):20-27.

[8]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9]陆国栋.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应有之义[J].中国大学教学,2016(6):6-8.

[10]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8):1-6.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
浅谈对班级的创新管理
石油工程化学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Learning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基于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
浅谈基于计算机竞赛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