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斌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途径使用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9年10月~2020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98 例突发性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静脉滴注组(32 例)、鼓室注射组(33 例)以及耳后骨膜下注射组(33 例)。静脉滴注组患者采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的给药方式,鼓室注射组患者采取经外耳道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的给药方式,耳后骨膜下注射组患者采用耳后骨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的给药方式。比较三组患者的听力恢复情况以及耳鸣、耳闷等症状恢复情况。结果 鼓室注射组和耳后骨膜下注射组患者的听力恢复总有效率均高于静脉滴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鼓室注射组和耳后骨膜下注射组患者的耳鸣、耳闷等症状恢复有效率均高于静脉滴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地塞米松鼓室给药和耳后骨膜下注射给药治疗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耳鸣、耳闷症状。
关键词:聋;突发性;口服;静脉注射;鼓室注射;地塞米松
【中图分类号】R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5-090-01
前言:突发性耳聋系指患者在较短时期内出现≥2个频率听力降低,且水平≥20dB 的神经性突发性听力损失,其自愈率较低,但发病率高,可导致不可逆的听力下降,乃至听力丧失。近年发病率上升并趋向年青化,已成为严重危害健康人群听力的耳科常见病。由于其病理机制不清,临床常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 98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地塞米松不同的给药方式展开研究,旨在为提高突发性聋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 0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9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静脉滴注组(32 例)、鼓室注射组(33 例)以及耳后骨膜下注射组(33 例)。静脉滴注组中,男 18 例,女14 例;年龄 25~53 岁,平均(40.58±7.13)岁;病程 1~26 d,平均(14.35±6.08)d。鼓室注射组中,男 17 例,女 16例;年龄 27~55 岁,平均(40.82±7.43)岁;病程 3~28 d,平 均(14.29±6.55)d。耳后骨膜下注射组中,男 20 例,女13 例;年龄 27~53 岁,平均(40.36±7.11)岁;病程 3~26 d,平均(14.67±6.24)d。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1) 纳入标准:① 满足《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相关标准;②突发时间不超过 3 天;③无确切病因;④单侧发病,至少存在≥2 个频率听力降低水平在 20dB以上;⑤病程<30 天。
1.2方法
(1)静脉滴注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的给药方式,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福建省泉州海峡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35021370),10 mg/次,1 次/d,连续滴注 4 d 后,地塞米松的剂量减到 5 mg/次;连续治疗 10 d。
(2)鼓室注射组患者采用经外耳道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的给药方式,2mg/次,qod,连续治疗 10 d。治疗方法为:患者平卧于病床上,并将患耳朝上,医护人员在耳内镜的协助下进行鼓膜穿刺,穿刺位置为患者鼓膜前下和鼓膜后下的中间部位,穿刺成功后,开始进行注射;注射结束后,患者需要保持患耳朝上的体位,持 续 30 min,期间禁止患者做出吞咽等动作。
(3)耳后骨膜下注射组患者采用耳后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的给药方式,2 mg/次,qod,连续治疗 10 d。治疗方式为:患者仰卧或端坐,对患者的耳后皮肤进行清洁和消毒,在患者的颞骨筛区皮肤的投影位置采用1 ml 注射器进行注射,若回抽时未见血液则可进行药物注射治疗,注射结束后保证注射部位的清洁。
1.3疗效评定标准
听力恢复情况:痊愈为在0.25~4.00 kHz受损频率听阈恢复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恢复到患病前水平;显效为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大于30 dB;有效为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 dB;无效为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低于15 dB。耳鸣、耳闷症状恢复情况:根据治疗后患者的主观感受,症状消失和明显缓解者为有效,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者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20.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用非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用配对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患者听力恢复情况的比较
治疗后,鼓室注射组患者的听力恢复总有效率为87.88%,耳后骨膜下注射组患者的听力恢复总有效率为 90.91%,均高于静脉滴注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3.讨论
突发性耳聋具有病因不明、但病情爆发迅速等特点,患者在发生听力急剧降低时,可出现耳鸣、眩晕以及耳闷症状,少数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导致永久性耳聋。目前,临床对本病主要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使用血管扩张药物、神经营养药物、微循環改善药物以及激素类药物等,以期改善临床症状,缓解听力障碍。
地塞米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其常见的给药方式为全身给药。虽然,该给药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该给药方式常因靶向定位差,且药物广泛分布在患者的血浆以及组织中,而极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在该药的使用过程中常使用较小剂量,并且患者多数存在血-迷路屏障现象,使地塞米松较难进入患者的内耳,导致患者局部药物浓度相对较低,从而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并且,患者若长期接受全身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会增加该患者出现柯兴综合征的风险。另外,在临床中并不是所有的突发性聋患者都可以采用全身给药(静脉滴注或口服)方式进行治疗,如孕妇、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存在精神病史的患者等均不能采用全身给药的治疗方式。
鼓室给药主要包括有鼓膜穿刺给药、鼓膜微管(微泵)给药或者圆窗龛置放明胶海绵的方式。其中,鼓膜穿刺给药的操作相对简便,不需要在手术室内进行,在门诊即可完成操作。而且,相较于全身给药,鼓膜穿刺给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靶向地位的效果较好,有着较强的目的性;②可有效通过血-迷路屏障,药物浓度相对较高;③不良反应相对较低;④可适用于糖尿病、高血压以及有免疫缺陷疾病等无法适用全身给药的患者。但是,通过鼓室给药治疗突发性聋,患者可能会出现鼓膜穿孔、鼓室感染、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并发症。而采用耳后骨膜下注射的给药方式,技术要求相对简单,且安全性相较于鼓室注射更高。在临床应用中,耳后骨膜下注射给药,药物可较轻易地通过耳后静脉到达听泡、乙状窦以及外淋巴液,并扩散到内淋巴囊中,在此期间,其药物浓度并未出现显著的降低现象,药效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且患者不易出现全身的不良反应。相较于全身给药,耳后骨膜下注射给药,药物浓度达到高峰的时间更早,且持续时间更长。本研究结果提示,治疗后,鼓室注射组和耳后骨膜下注射组患者的听力恢复总有效率均高于静脉滴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地塞米松通过鼓室给药和耳后骨膜下注射给药治疗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蔡兰玉.地塞米松不同给药途径对突发性聋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5):176-179.
[2]张志坚,祝园平,杨希林,等.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伴眩晕的全聋型突发性聋的疗效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8,26(6):46-49.
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 重庆 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