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 关鹏 付艳敏
[摘 要] 武德具有培养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尊师孝亲的礼仪和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公共体育武术教学的内容之一,同时也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相契合。但当前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中,却存在着对武德认识不够、武德内容缺失、武德教育枯燥等方面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武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此,从“立德树人”视角出发,提出提高武术教师武德培育意识、丰富武德内容和完善培育方式等对策,在促进大学公共体育武术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更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德育。
[关键词] 立德树人;公共体育;武术教学;武德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5-0065-03
当前,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之所以将“立德树人”作为今后的根本任务[1]。这一方面在于,“德”是人之本,一个品德良好的人,具有良好的行为操守、高尚的品格和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不仅能够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和国家的建设;另一方面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道:“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2]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了大爱才能有大德和大情怀,才能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从当代社会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不良社会风气的漫延,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拜金、追潮、欺善、不敬师长等不良的道德品质,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大学生的成长[3]。这表明,开展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较为急迫的。而从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来看,虽然众多体育项目都具有德育功能,但多数源于西方的体育运动在文化的本质和内涵上,与我国德育的思想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最符合“立德树人”的本真。这是因为,武术不仅具有一般体育项目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功能,同时所具有的武德还具有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开启智慧、培育道德、提升修养和振奋“精气神”等功效,其“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箴言,不仅彰显了武德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武德培育的首要性。基于此,本研究以“立德树人”为切入点,开展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之武德培育研究,为更好地促进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的发展和“立德树人”提供参考。
一、立德树人与武德培育的契合
武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不仅为习武者指明了一种做人的价值标准,其所蕴含的“保家卫国”“诚信守责”“尊师重道”和“修身养性”等道德思想,在武术及其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也深深地影响着非习武者的道德行为认知与构建。因此,武德所具有的“德育”价值不仅很早就被我国古人所认知,同时也为现代教育者所推崇。为此,不仅将其融入人才培育的教育体系之中,同时还以专门的教学课程开展实施。如,古代六艺中的“射”礼,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不同射礼时所需的弓、箭、靶、音乐节拍都不同,射礼的人,需自上而下、按等级排序;这一方面显示长幼有序、尊卑有礼,同时也在考察射礼人的道德行为,既“射以观德”;还比如,现代教学中的武术课程,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抱拳礼”“鞠躬礼”“器械礼”等,一方面让学生认知武德的意义所在,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行为规范,等等[4]。这表明,自将武术纳入教育体系中时,就已经赋予其育人的教育使命和育德的教育功能。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其“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提出,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高等教育育人提出了新的目标。由此,“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要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得以实现,就必须符合其德育的内容和形式,而武术教学中的武德培育无疑最具契合性。首先,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武”虽源于止戈,但却意为保家卫国、维护社会和平。从武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无数武术家通过“保家卫国”的践行,向人们彰显为维护民族尊严展现出的爱国精神。如,孙禄堂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武士道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五名技击高手;韩慕侠将挑衅中国的“世界第一大力士”康泰尔踩在脚下;精武体育会创办人霍元甲,威名吓退俄、英国大力士,力战日本柔道会等等。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不仅是爱国主义最好的教育题材,也是武术教学爱国主义精神最为直接的培育内容。其次,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仁”与“义”,本为待人宽厚、重义轻利之意。它虽然是习武之人的行为道德规范准则,但在武术的社会化发展中,一方面通过有宽广的心胸、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的行为解答,促使人们建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另一方面,通过阐释为国家、民族、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战斗是大义,为少数人的不正当私利而讲哥们义气是小义的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尊师孝亲礼仪的培养。“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信仰。在武术的发展历程中,自古以来就有“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由此,“尊师重道”不仅成为传统武德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武术社会发展的文化认同。即,“尊师”要求武者对师傅做到挚诚恭敬、依教奉行、传承教师所教知识;“孝亲”则要求习武人要从物质上赡养父母,又要从精神上敬爱双亲。第四,培养良好意志品质。武术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唯有通过时间的积淀,踏踏实实的刻苦练功,方能“功成身就”。武术宗师孙禄堂曾言,习拳“勿求速效,勿生厌烦之心,务要有恒”。习武之人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方能忍受得了枯燥、艰苦且日复一日地武技练习。因此,专心、苦心和恒心不仅成为习武者必须具备的道德意志品质,同时也成为武术社会教化的重要内容。如今的青少年,在亲人无微不至的呵护下成长,很少经历心理与生活上的磨炼,导致不仅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极易为生活的挫折所击倒。由此,武术练习中专心、苦心和恒心的磨炼,就成为提升青少年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
二、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中武德培育不足问题的成因
(一)武德认知之缺
教师,作为武术教学的开展者和学生武术技能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要传授武术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自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以来,武术教学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教学大纲中强调了对武德的培育,但从教学的过程来看,教师虽然开展了诸如课上、课下抱拳礼,“理、智、仁、义、信”内涵讲解,武术发展史的讲述等武德培育的教学行为,但广大学生对于武德的认知仍不明确,且不能表现于体育行为和学习生活之中[5]。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武德培育意识的缺乏。因为很多武术课程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开展的抱拳礼,“理、智、仁、义、信”内涵讲解、武术发展史的讲述等内容,不仅已经符合武德培育的内容,同时也足以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了。但这些教师忽略了武术德育“行知合一”的特点所在,仅语言的史学讲述而缺乏与武术运动动作的外在联系,不仅让武德的讲解较为空洞,同时也难以有效阐释武德的文化本真。由此,不仅使得公共体育武术教学中武德的培育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也难以提升学生对武德文化本真的内在认知。
(二)武德内容之缺
课程内容,作为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的教学实质,是实现培养学生身心素养、发展武术运动技能,提高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的重要所在。虽然从现有的教学来看,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蕴含了一定的道德培育与思想意识教育,但与武德培育的关联性不强。如,太极拳教学中,教师主要以传授学生拳术技法为主,对于太极拳在保家卫国、振奋民族精神中作用的讲解却相对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武术运动技能过程中,往往只掌握了技术动作的要领和特点,但却难以有效认知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从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不同拳术不仅起源与保家卫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一招、每一式动作的命名,也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动作发展与演变。如,太极拳发源于爱国名将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并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可称其为爱国拳;还比如,太极拳名家孙禄堂,1930年于上海一次战胜6名日本武士,振奋了民族精神、为中国武林谱写了一曲正气歌等。这种武术技击文化内容的缺失,不仅会影响学生对于武术在民族发展作用中的认知,同时也会使学生迷失在当代武术纷乱的文化场域中,造成对武术文化自信的缺失。
(三)武德培育方式之缺
武德培育方式,是帮助学生通过武术学习建立德行操守,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从武德的本质特征来看,不仅是习武之人良好德行操守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武技高超、心胸宽广、以礼待人、尊师重教、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等等的具体行为表达。由此,武德的培养不仅是一个综合化、多样化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连续性的培养过程。但目前,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中,教师培育武德的教育方式大多以理论讲述、影视教学片欣赏为主。这种间接性的武德历史经验教育虽然能给学生呈现一定的德育映像,但照搬前人的教学模式,不仅缺乏武德深入的讲解也缺乏武德培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同时,单一的讲述和武德融于技击动作的实践操作匮乏,使得学生缺少直接领悟经验的机会。由此,单纯的记忆和理解,不仅无法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同时也必将会对社会中的伪道德、伪武德难以进行正确的辨识。由此,不仅影响学生武德的形成,同时也难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三、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中武德培育对策
(一)强化教师的武德培育认知
“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对没有建立完善价值观体系的大学生来讲,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身为武术教师,自身须具备高尚的武德修养,规范自己言行,成为学生的榜样,为学生武德的养成起到表率作用。根据当前武术教师武德素养不足的情况,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对武术教师进行在职培训。鉴于公共体育教学专业武术教师,缺乏对武德培育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认知不足的现状,应对教师展开系统化的德育思想培育培训,不仅要让广大的教师认识到武术教学中以武德培育提高“立德树人”教育成效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能提升教师教学中主動开展武德培育的积极性,由此使之达到在武术教学中能将武德教育贯穿其中的教学目标。第二,对后备武术教育教学教资进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武德教育。体育师范类学生在未来都有可能成为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师,这些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科积累时期的储备。对体育师范专业学生进行武德培养,能使他们在未来的武术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具体措施如,在武术教学中增加武德教育的内容、邀请老武术家为学生专门讲解武德的形成与发展,在实践教学中开展以武德为主题的武术活动等。
(二)构建适宜的武德培育内容
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的武德培育内容构建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围绕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进行武德培育内容的构建。首先,塑造人。就是在武术教学中,通过选取具有打造学生挺拔身姿、蓬勃朝气的南拳、长拳、八极拳等拳术内容,一方面以南拳、长拳、八极拳的学习需要较好的身体素质为基础,通过练习打造学生强健的身体、稳健的步伐,勇猛的攻击和暴喝的助威声,展现学生的青春朝气和强干的力量;另一方面,以南拳、长拳、八极拳的练习过程需要学生刻苦练习、吃困耐劳、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打造学生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拳术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技能的反复练习捶打其筋骨,磨炼其心性,将其塑造成具有一身正气的时代青年。其次,改变人。在武术教学中加入武术对练、3人以上集体表演等内容,通过学生间小群体的武术学习与练习协作,打造一种集体化的学习氛围。一方面,可以通过小群体的武术学习与练习,让学生感受到相互帮助、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让协作成为“仁、义、信”培养的温床;另一方面,通过小群体的相互指导与帮扶,改变大学生拜金主义、自我主义的不良思想意识,将其塑造为性格开朗、阳光朝气的正能量人才。第三,发展人。在武术教学中加入自由搏击、散打、巴西柔术等新型武术内容,一方面可以通过新型武术技能的学习,了解武术的时代变化特点和技击特征,为更好地认知武术的演变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武术的礼节与行为规范,建立更加宽泛的武德认知观与中国传统武术科学观,以发展的眼光更加严谨与科学的看待西方文化的输入,并以此建立更加强大和坚定的文化自信、自立与自强。
(三)丰富多样的武德培育方式
首先,文史闡释法。在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应根据教材中武德内容,根据“立德树人”的人才培育目标,生动形象的讲述一些蕴含武德的故事,以此使学生通过反思故事中的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武德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大幅度的提升武术课堂中武德培育的教学效益。例如,武术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武术家霍元甲在面对“日本领队企图黑手伤人,但霍元甲虚晃一招,用肘急磕其臂,使日领队骨断筋折,不得不认输。”教师在讲到这一段时就可以加上肢体动作,吸引学生注意力。讲完故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技能模拟操作感悟武技的奥妙和爱国主义精神。其次,角色体验法。武术教师结合武德培育的内容,选取相应的武术故事,使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创设相应的语言交流情景。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对武德就会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在理解武德内容的同时,改变了看待问题的角度。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之前课程中讲述的故事,在课堂中让学生根据剧本进行表演,教师负责维护纪律,并在学生胆怯时给予鼓励,以此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加深对武德的理解。第三,认知映像法。教师在教学中将技能传授与武德阐释融合,以此加深学生对武德内容的映像,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在生活中以武德约束自身行为。如,以抱拳礼为例,武术教师将抱拳礼的动作要求及其中蕴含的武德内容教授于学生后,在每次课的开始及最后以抱拳礼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束时,不仅要求学生动作标准,同时还要求学生口诵武术礼仪之要诀,以此将武术之“礼”的说与做贯穿于课程之中,让学生领悟武术的“礼”文化,最终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礼仪意识。
四、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人。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公共体育武术教学武德培育,不仅能使大学生更加了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技能与文化,同时也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与践行,以此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和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文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契机[J].中国高等教育,2020(7):13-15.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课题组.深化课程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7(7):1-6.
[3]刘明生,李文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论问题[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20(3):61-68.
[4]杨建营,邱丕相.浙江工业大学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改革的反思[J].体育学刊,2015(5):92-97.
[5]徐亚奎,王维月,杨建营.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流程设计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4):68-74.
(责任编辑:张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