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建构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2021-06-20 17:30李瑞欢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6期

李瑞欢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教学以阅读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进行引导。教师需要提前做好:首先为学习古诗词做好准备,即大致了解诗人创作背景;其次朗读,即在朗读中读出节奏、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最后深入体会诗人情感,即在读中感悟。以此,最大限度地基于语言建构的教学策略价值。

【关键词】统编教科书;基于语言建构的教学策略;三个方向

“古詩词”向来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统编语文教科书在编排上做了一些调整:在学习古诗词之前,先安排了一到两课朗朗上口的散文从语感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再到古诗文学习,“语言建构与运用”是一项系统的学习理论。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实这一维度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需要增强学生的语感意识,循序渐进的增强学生对于古诗词用规律的学习和内化。这一点也是笔者目前需要特别注重的方面。

如何让学生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成为教学的一大难点。翻阅教科书,笔者发现古诗词教学伴随着整个小学阶段,从一年级上册的第一首古诗《骆宾王·咏鹅》到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竹石》且都是高频考点。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与朗读基础之上,古诗词教学,学生应该学什么,又该如何学呢?

一、在整体框架结构中把握古诗词情感脉络

框架结构梳理是学习古诗词教学的基础性工作,这一点通常情况下都会被教育传播者所忽略。首先,理顺整首诗词的脉络层次与划分,把握古诗词结构,其次,掌握其行文思路,最后,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理解古诗词作品内容、主旨情感的基础。

(一)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出发

笔者以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例,两首诗词中的情景进行对比:两首诗都写了月夜的景色,同是明月,但是两首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却完全不相同,前者表现了诗人一人在外地游历路途时内心的孤苦和悲凉,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与欢快。纵观历史长河,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仕途和归隐的矛盾,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而辛弃疾则是因为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退隐闲居。古诗词的结构主要表现在情感脉络或者是意义脉络,它内在统领着古诗词的内容,且对教学的整体感、生命感、美感起决定作用。在把握结构的基础上做教学的道场,才不会浮于表面。

(二)紧扣古诗词的整体风格

借景抒情的古诗词,托物言志的古诗词,其写作的原理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但内在风格有所差别。托物言志的古诗词,一般要抓住所咏之物的显著特点,并且在“物”和“志”之间架起一座密不可分的桥梁;借景抒情的古诗词,首先要找到事情叙述的起因及开端,并且找到“情”在“事”中的爆发点。因此,学生才能在古诗词的情意脉络里行走,走进古诗词的意境。

二、在定点突破中生成师生思维图式

情思,是古诗词的灵魂。鉴赏古诗词必须透过语言,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意义,把握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做到真正与作者、与诗词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在审美的过程中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

(一)聚焦,寻找字词意蕴

聚焦古诗词中的“词眼”进行教学,是很多教师密切关注的,但是古诗词中某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字词,也能成为教学把握的契机。

【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片段1】

文字展示:出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聚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转”,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提炼文字:让学生品味“见”,读音xian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关于“见”,教材中给了注释:同“现”。围绕这个字,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整体观照全诗,你认为这个字可否替换?

通过这样的激发,学生立足于诗词和生活本身,用自己的视角,既表达了对诗词主旨的理解,也实现了自我独特的语言建构。在这首词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在“字眼”中走了一个来回,既引导学生读准了的字音,又接触了通假字的特点,达成了通假字无断链的认知。

(二)重组,寻找诗词隐情

对诗词中出现的看似显而易见的情感,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而应该结合整首诗词,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背景资料等全方面进行分析。有时可以科学适度的对诗词进行解构重组,进而寻找解读和教学的策略方法。

【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片段2】

在读全诗(标节奏)、理标题、幻灯片展示苏轼贬简介的基础上:

师1:面对这样的遭遇,诗人苏轼又会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心迹呢?我们这样读一读。(屏显)如图1-1所示。

师2:我们把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放在一起读一遍,体会一下。(生读)

师3:同学们有没有读出诗人苏轼情感上的变化呢?

(讨论分析略)

师4:苏轼由诗开头的乌云之黑,雨来之急到结尾的水天一色,单从这四句诗来看,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在屏显引导学生诵读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寻找诗人情感转变的关键点。

从上面的课例看,老师对这首诗进行了解构重组,侧重结构和情感价值,感悟诗人内在精神核心,以律诗结构的“起承转合”这根主线清晰串起来情感变化这个中心教学内容,悟一己之悲愤的真实,悟一己之惆怅的辛酸,悟万物之规律后的超然,悟友情之宽慰间的振作。

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所说,“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笔者认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具备灵活性和独创性的思维品质,敢于突破自我,善于突破定式、常式。

三、在创意表达中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如何才能在个人言语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言语体系,形成能主动学习的意愿与能力,包括属于个人的言行举止和表达风格?这需要教师能跳出传统的学科视野,突出关联性,关注学科间的联系整合,注重学科内容选择、活动设计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养成的有机联系,敢于创造新的课程资源,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