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章
父母放手的时刻,正是孩子成长的開始。
初冬的早晨,阳光明媚,刚刚坐下,电话铃就响了,是一个中年女人打来的,说话急促,听得出来她很焦虑。
她说,初三的儿子学习成绩下滑得很厉害,还总生病,两周时间里,不是因为胃疼而请假,就是因为心脏不舒服而上不了学。她带儿子去医院做了全面体检,显示一切正常,没有任何生理疾病。可是,儿子总是喊累,睡不好,整日无精打采,即使坐在课堂上也学不进去,经常走神儿。还有不到一年就要中考了,妈妈十分焦急,在朋友的推荐下打电话向我求助。
妈妈眼中的乖孩子
因为有正规医院专业医生的明确诊断,基本可以排除生理性疾病的可能,可以更多地从心理层面来切入。
和妈妈沟通后,我梳理了下这个孩子的基本情况:
15岁的大男孩,孝顺懂事,从小到大都很听话,从未和爸爸妈妈顶过嘴,尤其没有和妈妈对着干过。因为爸爸工作特别忙,基本没有时间和他在一起,都是妈妈在带他,所以,他和爸爸基本没有什么交流,和妈妈的关系很不错。
但从初二开始,他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和妈妈交流了,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虽然不顶撞妈妈,但他很敏感,会因妈妈的某句话而生气,却又不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妈妈很无奈,不知道哪句话该说哪句话不该说。
更让妈妈焦虑的是,儿子的成绩下滑得厉害。在小学阶段,他的学习成绩很优异,还参加过学校的演讲比赛,拿过全校二等奖。初一时,学习也不错,到了初二却直线下降。小学的时候,还可以连哄带骂地让孩子学习,现在是青春期,这些招也都不管用了。
成绩之外,妈妈还和我讲了孩子的其他一些事。妈妈说,儿子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擅长交流,但人际关系还算可以;独立性稍差,从来没做过家务,穿个衣服都磨磨蹭蹭的,15岁了,有时还得给他系鞋带;除了爱玩儿手机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
临挂断电话的时候,妈妈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这个15岁的大男孩现在还和妈妈睡在一起。我问为什么,妈妈说,他不敢一个人睡,害怕。
这些都是妈妈眼中的孩子,想要找到问题的症结,还需要见到孩子本人。我们约定3天后,由她带着儿子一起来咨询。
“乖”不过是无奈的迎合
3天后,男孩如约来到了咨询室。
一米七几的个头儿,一身休闲打扮,和我礼貌性地打了个招呼后,他便坐在了靠近墙角的凳子上。这个动作引起了我的好奇,放着宽敞舒适的咨询椅不坐,为什么要跑到旮旯里的小板凳上坐呢?
在我的示意下,他坐到我侧面的咨询椅上。我问他,是和妈妈一起聊聊,还是我们俩单独聊会儿?男孩立即表示,要单独聊,语气里有一点儿不易察觉的急迫,好像生怕妈妈留在这里一样。安排好妈妈后,我们聊了起来。
“怎么了?最近身体不舒服?”我开门见山地问道。他说:“是的,经常胃疼,有时心脏这里也疼。去医院检查也没查出问题,医生说啥事儿没有,但,我真的是疼,真不撒谎。”他突然有些激动。“我没说你撒谎,我相信你说的是真话。”听我说完,他好像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身体又坐回到咨询椅里,悠悠地说道:“噢,对,不是你说的,是妈妈说我装病,说我是不想上学才说自己胃疼、心脏疼的。”
我问他:“为什么不向妈妈解释清楚呢?”他说:“没用的,妈妈的想法是很难被推翻的。”然后双手一摊,露出了失望的表情。“妈妈和我说,你和她的关系很好的呀。”他一脸无奈地说:“是呀,不好又怎么样,说也说不过她,到最后还不是都得听她的。”
在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孩子和妈妈眼中的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他并不是不爱说话,而是“心中有伤”,觉得说了也没用,索性就不说了。他也不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只是在妈妈十几年如一日的严格管控下屈服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内向的,是不爱说话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一进屋会选择坐在较远的凳子上。在妈妈的长期管控下,孩子的安全感和掌控感严重缺失,甚至有一种不配得感,这就是妈妈口中“从小到大都很听话”的症结所在。这不是真正的内向,而是孩子为了自保而衍生出的一种生存策略。
关于孩子独立性差这个问题,妈妈说的是对的。男孩也说,自己很多事都做不来,常常觉得能力不足,因为不管做什么,都会被妈妈批评,就连放个电视遥控器都会被妈妈说:“你错了,位置不对,应该放在……”在他的记忆里,被妈妈骂是经常发生的事。
孩子独立性差,一方面是性格问题,另一方面也和妈妈有很大的关系。妈妈在一家大型企业做财务副总,工作上容不得一点儿差错,在家里也占据主导地位,说一不二,连电视遥控器放哪儿都有严格要求,放错了就会被骂。
聊到这里,我已经知道这个男孩的问题所在了。最后,我和男孩约定下次再来时,给他做一个“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让他知道自己是什么样性格的人。我相信,了解自己就是改变的开始。
同时,我也和妈妈约定,试着放手,不要过度管控孩子,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先定一个小目标:近期不要太关注孩子学习的事,学会欣赏孩子,多鼓励少批评。
过度管控的妈妈很难养出积极阳光的孩子
一周后,男孩一进屋就兴奋地和我说:“我妈破天荒地夸我了,说我这次月考成绩进步了,其实这次也仅仅比上次多了7分而已,但妈妈还是夸我了,不知道为什么。之前比这次考得好的时候,她都没夸过我,我都忘了上次她是啥时候夸的我了,感觉好久好久了……”他兴奋地说着,根本不用我回应。看得出来,他是真的很开心。
“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的测试结果很快就出来了。他是典型的外向型性格,并不是妈妈描述的性格内向。量表显示,他的兴奋度很高,聪慧性好,就是依赖感太强,自信心严重缺乏;敏感度过高,有恒性较低。
这也证明了最初的评估:在妈妈的批评和指责中,为了自保,男孩不得不选择顺从,从外向变成了“内向”。进入青春期后,一边是不断上升的荷尔蒙,一边是严格管控的妈妈,加上学习压力的增加,他的身体自动发出预警—胃疼,心脏不适。我病了,你还能怎么着吧—被压抑多年的孩子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妈妈发起了攻击。
其实,这类来访者并不鲜见。解决的关键是,父母要学会放手。多鼓励多肯定,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看孩子积极的一面,不要总按照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条条框框多了,就成了孩子的“牢笼”,禁锢了天性,也阻碍了成长。爱他,就学会放手;孩子的路,让孩子自己走。
两个月后,妈妈兴奋地告诉我,孩子近期不再有胃疼和心脏不适的问题,学习成绩也在稳步提高,最重要的是,他不再害怕了,可以独自一个人睡觉。当妈妈放手了,孩子也就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