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成宗
This article refers to some of thecollected data and materials,reviews the evolution of crude and fine products in dark-red enameled pottery teapot market in the past century, tries to find the rules and stimulate thinking, and contributes to advancement of crafts and techniqu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industry.
紫砂陶土成形后的自然、质朴特质,特别适合制作壶、盆、罐及各式文玩,其中尤以紫砂壶为人们熟知。表面不施釉的紫砂茶壶独具透气性且泡茶隔夜不变味的优点为古人称道。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如是著述:“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倾金注玉惊人眼’,高流务以免俗也”。紫砂壶成为紫砂市场主打产品,正是出自于其天生的日用功能和优异的成品品质,即“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几百年传承,不断创新,紫砂壶的制作不断融入文化和艺术元素,使紫砂壶产业成为陶瓷行业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本文以搜集的部分资料,探讨近百年来紫砂壶市场粗货、细货的演化现象,尝试寻找其中的规律,激发思考,从而对工艺技法精进和产业发展有所裨益。
图1 陶瓷工资单价簿
自明代起直至清末,有关紫砂的早期著作和文集中,对紫砂壶并无具体品类区分。直到民国初年,紫砂壶市场进一步扩大,紫砂茶壶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生活,紫砂壶产业内部逐渐形成品类划分。《宜兴陶瓷史》载:“民国2年(1913),紫砂壶生产已形成炼泥、制坯、刻字、釉饰、装烧、包装等专业分工。产品分粗货、细货、上档货三类,每类分正、次两级,按质论价。”粗货壶、细货壶及上档货的品类自然划分,逐步形成了从低端到高档的紫砂壶产业的“金字塔”产品结构,使紫砂壶产业更好地适应了当时的市场需求。粗货壶价低量大,细货壶价高量少,上档壶名工定制。《宜兴陶瓷史》对此有专门记载:“1932年时全年动烧140窑次,年产量200余万件,其中细货茗壶8万余件”。这是当时的历史真实,紫砂壶粗货约占紫砂壶产量的95%,细货约占5%,这样的紫砂壶产出比例,大体代表了民国期间紫砂壶产业的产品结构和产量规模。正是因为紫砂粗货壶的大量生产和销售,成为大江南北,遍及中华大地、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居家必备的日用茶器,与历代传世精品一道,构成了紫砂业稳固的市场基石,使紫砂器名声愈益响亮。在产业稳固维系的同时,也维持着紫砂壶这一行当庞大就业人群的日常生计和紫砂陶工的繁衍生息。
图2 传统粗货洋桶壶
图3 荷花套壶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紫砂业粗、细货的划分依然存在,但其所占比例随着市场变化而发生变化,即细货壶所点比例上升,粗货壶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国家对陶瓷行业进行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尤其是宜兴紫砂厂成立,当地紫砂艺人大量汇集到紫砂厂,紫砂壶的制作和生产进入工厂化管理运营,使原先散乱粗放的紫砂壶生产得到整合。1957年10月1日施行的《陶业工资单价簿》是一本基于当时历史条件和市场情况制订的较为详细清晰的陶瓷手工工资集成,从“紫砂工艺细货茶壶制坯类工资单价”和“紫砂粗货茶壶刻字类工资单价”中可以看出,在紫砂工厂化生产期间,紫砂壶仍有粗、细货之分。我们发现,《陶业工资单价簿》所列的紫砂粗货茶壶品种有38种,而紫砂细货壶品种多达151种,可见工厂化生产期间,紫砂细货壶品种数量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掘和创新。从当时的工资单价还可以看出,细货壶中最高的荷花壶制坯单价每只10元,牡丹壶每只9元,最低的小四方壶每只制坯单价仅0.11元,大量的细货品种制坯单价位于1元以下,最高单价与最低单价相差90倍。这样的单价设定,一方面是市场对不同品种紫砂壶的需求反映和价值评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紫砂艺人在技艺技法上的自发性追求,使紫砂艺人整体技艺水平得以提升。
延续百年的紫砂粗、细货壶如何定义?
《中国紫砂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对紫砂粗、细货壶给出了详细的建议。粗货是指紫砂器中较粗的一类产品,造型简练朴实,实用大方,加工简易,价廉物美,稳重安定,使用方便,配套齐全。其中有些壶的底径大于壶盖口直径,可累叠堆放,牢靠安全。江南地区的茶馆,茶楼,以及一般家庭,都普遍使用这类茶具。细货是指紫砂器中较细的一类产品。造型优美,变化丰富,具一定工艺水平,适应批量生产,价格适中。这类产品包括喝功夫茶的“水平壶”、部分端把壶,以及茶器和花盆等加工量不多的品类。
具体到某一把紫砂壶,粗货和细货如何区分?《缸山如画——宜兴窑寻访纪实》(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中,作家任宣平在经过多方探讨研究后,列了一个比较表,本人觉得有一定参考价值,特引述如下:
在长期的紫砂壶生产和使用实践中,理论上的粗货、细货,光从品种上有时其实是说不清的,还要看泥料、做工和做手,就如比较表中所列10个比较项,只有逐项对照,综合判断,方可大致得出结论。比如像寿星壶、洋桶壶,大号的都归入粗货类,但小号的,做工特别精致考究,也归入细货、甚至是艺术品传世。
传统紫砂壶粗货、细货各项比较表
粗、细货紫砂壶以不同的市场价格体现其价值,其中粗货壶一般个头大,但价格却较低,而细货壶的体小,但造型好、制作精,市场价格高。我发现,在以具体件数的产品数量统计上,粗、细货鲜见单独分析。本人查阅了1950年代至1980年代宜兴紫砂厂通过江苏省陶瓷采购供应站向全国各地供销社面向城乡市场销售的紫砂产品数量,其中已经不分粗货、细货。如:产量最低的1956年为90万件,1982年为439万件,其余年份根据市场变化产量有起落,但基本在100万件至400万件区间徘徊。这个历史阶段生产销售的紫砂产品主要为紫砂壶和紫砂杯,粗货、细货都有,也有紫砂花盆和文玩,但占比较少。
图5 部分年份陶瓷产量统计
1980年代以来,随着不锈钢、塑料材质的新兴日用器大量出现,紫砂大茶壶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粗货壶销量下降,使紫砂粗货壶慢慢淡出人们视野,更是因应了紫砂热的兴起,面向国内外的紫砂细货壶市场爆炸式扩大,成为如今紫砂细货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历史上部分造型可爱的粗货壶品种,亦以粗货细做的创新形式进入市场,成为了传统紫砂壶粗货业的主要业态。
紫砂粗货壶品种少,但知名度却特别高,《中国紫砂辞典》对粗货壶品种列有“直形壶”“圆壶”“灯笼壶”“菊球壶”等,而在民间,这些壶称作“寿星壶”“洋桶壶”“龙蛋壶”等,这些造型曾经是销量最大、最为人熟知的品种。
寿星壶,圆滚滚的肚子,平盖,胖实、富态,因造型有点像传说里的寿星而名,分顶海寿星、海寿星、放寿星和小寿星四种规格。四十多年前,因避“四旧”嫌,改称“圆壶”,分一、二、三、四号。这个粗货品种,在清中后期、直到民国期间,中国大地流行很盛,在许多地方,几乎是居家必备的日用器。龙蛋壶,圆滚滚的身材,与寿星比,稍显修长,而且是上鼓下收,亭亭玉立,平盖凸盖都有。洋桶壶,上下直立圆桶般身段,平盖,百多年前有人在平盖上加了个牛鼻子样的钮,增加了艺术气,此后,这种牛盖洋桶壶便风靡至今。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壶都装软鋬,这软鋬有装上黄铜、紫铜的,有装普通铅丝的,也有装藤条、竹篾编的,壶都一样,只是这软鋬的质地有时也决定壶的品位和价格。
紫砂壶制作技艺传承中,寿星壶的制作几乎是每个艺人入行必做的功课,所有制壶的基本功通过做寿星壶都可以体现出来。寿星壶既可以做成普通的实用壶,也可以做成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因为它本身造型很美。一个做寿星壶的高手,打好的泥条和泥片,一点都不会浪费,可以做得非常精确完美。当然这需要艺人长期的摸索和磨练方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图4 牡丹壶
图6 粗货细做寿星壶
紫砂壶粗货、细货的品类划分是紫砂产业顺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而自然形成的,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自然调整,顺应这样的变化,紫砂壶制作技艺从粗至细至精的发展和追求更将愈发细化且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