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庆元月山五桥意趣探析

2021-06-19 14:24姚嘉政
上海工艺美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廊桥

姚嘉政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logic and structural language of the corridor bridges, and understands their previous significance and current value.

“桥亘如虹,上覆廊屋,饰以重檐,或更构亭阁,挺然秀出。”自刘敦桢先生清秀翔实的文笔中,基本已能辨清廊桥的定义与属性。纵观之,廊桥起于秦,名于唐,成型于宋,发展于元,兴盛于明清,系桥面加盖廊屋可通过道者。横览之,其分布范围遍及四方,由江南到西南、华北至武陵,其中以浙闽廊桥最负盛名。无论文献、图志、实例,均证实浙闽廊桥融汇了轩榭楼台的营造智慧与开道叠桥的精湛技艺,堪称民间当世一绝——清丽与秀美相融,情趣与理智交织。尽管廊桥之美令人称绝,但笔者仍存在三处疑问:何以不惜重金在桥上覆以华美廊屋?为何要在桥正中或两端营构亭阁?为何早期多数桥体采取木结构工艺建造,尔后却转为石作?

揆诸既往,学界对浙闽廊桥作了详实的测绘与调研,撰写出不少论著,构建起坚实的研究基础。然或实用导向使然,或囿于篇幅所限,多数文献集中于起源考证或技艺调查,对背后的意匠解析鲜有着墨。而在“三分匠,七分主”的匠作体系下,唯有“能主之人”方才得以创造出“因借体宜”的架构。本文选取浙江省庆元县月山村作为研究范本,通过比较分析个体间的异同,比对解读史料中的因子,试图探讨廊桥的建造逻辑与构造语言,理解其前世意义与今生价值。

一、月山五桥概述

浙江省庆元县集全国廊桥数量之冠、历史之悠久、文脉之绵长,素有“古廊桥天然博物馆”和“廊桥之都”的美称。其所辖月山村更以“二里十桥”之奇观,冠称“桥乡”。步蟾、秆坑、如龙、白云、来凤,五座廊桥由南至北依序座落,见证了举溪两岸的岁月屐痕。

月山何以廊桥遍布?追溯月山村的历史脉络,便足以理解廊桥奇观的内中缘由。首先,月山古系闽浙通衢之要道,与闽省的寿宁、福安、政和及浙省泰顺、平阳、文成等县相通,此为交通优势。其次,该地明清建立“一都上管”,此后至今为区域行政中心,是政治优势。再者,明清以降一度人口繁衍,人才辈出,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为经济优势。特殊的气候地理、生态禀赋也为廊桥营建造势: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浙南山区温和湿润、雨热同期。境内洞宫山脉呈“北东-南西”走向,使西南气流在山地阻挡下向高空爬升,与冷空气相遇,带来丰沛降水,桥上覆顶,是避免日照雨淋的最佳途径。

庆元崇山环峙、溪壑纵横。封闭险峻的地势环境使庆元先民饱受深僻幽阻与旱涝频发之苦。居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月山村民巧借天时,善用地利,博采人和,兴修水利,筑桥铺路,成就了“山环水秀一桃源”的诗意胜境。

二、廊腰缦回:随景幻化的空间意趣

对比民居、祠堂、庙宇等建筑而言,廊桥作为一种建筑形制,除了场地属性之外,似乎根本上与前者诸种并无二异。正如新近出版的《中国廊桥》(Chinese Covered Bridge)一书,形象贴切地附上译名“水上的建筑”,作为书名副标题。但也正因这一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廊桥在与人类互动、互生的过程中被赋予了特殊的“空间图式”。如何讨论廊桥的特殊性?或许可从以下三部分展开:

如龙桥

来凤桥

步蟾桥

其一,庙桥合一。既往考证认为桥上建廊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桥体,其次是通行避雨。然而,对比闽浙地区多处廊桥的实例可见,廊之华丽显然超出了功用的范畴。除了行使交通、停栖、交流等基本功能外,笔者认为祭祀是建造廊桥的关键因素之一。月山五桥在廊屋的中间或两端均设有神龛,并且各座桥内的神灵塑像缤纷庞杂:如龙桥、步蟾桥祀平水王大禹;白云桥奉送子观音菩萨等。除了桥内祀奉外,供有如来、观音和玉皇大帝的云泉寺,祀奉当地神祇马氏夫人的马氏行宫,供奉吴氏先祖的吴文简祠,释儒合一的荐元塔,与五座廊桥互参共生,折射出一村信仰的多元与包容。

其二,亭阁飞翘。昔人造园多取亭画龙点睛,登亭据阁也自古是文人雅士荡涤尘秽、朗阔心胸的表达。笔者所见廊桥普遍在桥正中或两端有亭翼然临于其上。以如龙桥为例,其北端建三重檐歇山顶钟楼,南端与中轴设桥亭。步蟾桥廊屋当心间和东西桥头各间为重檐歇山顶。仅跨三间廊屋的白云桥也不乏正中设有重檐歇山亭。《释名》云“亭,停也,人所停集也。”设亭似乎多是为了停泊观景之需,桥上设亭是否也意味如此?

桥内与屋架一体的长凳确可表明廊桥曾作为停憩娱乐的公共空间。由于桥的尺度限制,通常廊屋面阔宽而进深窄,如龙、来凤两桥长宽比约为6:1,步蟾桥甚至高达10:1。若仅以廊屋覆盖,内部空间必显逼仄狭窄。亭阁的加建为廊桥在垂直向度上谋得丰富性。再者,为解决长跨度带来的尺度感不适,亭同时起到领域限定的作用,使长段廊屋分为三片段,每片段贴近2:1-3:1的舒适比例。从外部环境观照,亭阁的营建与山水走势也颇见巧合。如龙桥勾勒的天际线恰与后山脊的古松林依稀相连,白云桥凸起歇山顶正巧与背山起峰处相对。来凤桥虽未设置重檐亭阁,代之以弧形屋脊,却也足以在视觉感知上打破突兀呆板的形态特征,使之倍显轻巧。桥外观桥,桥为景,桥内观桥,景入胜,向外为求视线遮掩,向内以合尺度宜人。亭阁的精心设置道出了廊桥营造对人视景观的关照。

其三,筑台分道。廊桥作为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闽浙一带山洪频发,每至梅雨季则水位高涨,垒砌桥台,架高桥体成为预防水患的必要途径。桥基抬高势必与相邻道路形成竖向落差,须在桥头构筑坡道方可通行。建桥者因势利导,巧夺天工,创造出多种分道方式。根据坡道与桥体的连接大体可分为“一”与“工”字形两类。前者如秆坑桥,后者如步蟾桥。其余如龙、来凤、白云三座属两头相异的组合式。依据桥头坡道的垒筑形式也可分为阶梯、斜坡、弧形落坡三种,选材有板条、乱毛、平毛等数种。并联步道,或衔接民宅,或直通田垄,集合间的两两映射极大丰富了在场者的身体感知。

由此观之,廊桥空间营造充分表现出“随方制象”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同时汇集了思想、视觉、身体的多维考量,它的存在是饱满、生动而立体的。

三、巧木生奇:技进乎道的结构意趣

?

类似这番巧妙意匠,不仅展露在桥面以上的廊屋部分,其独特处更在于技道合一的桥体构造。不同于即日浇筑桥体的刚性连接,闽浙廊桥采用柔性搭接,或叠木为栱,或凿石为梁。如龙桥中的贯木拱桥体即是其中最具价值、技艺难度最高者。该桥除桥墩外通体木构造,桥拱内由两层拱骨系统组成。第一系统为七组八字形拱骨(三节苗),第二系统为六组五折边形拱骨(五节苗),形成八字撑架。每组拱骨木转折处垂直接入枋木(牛头),拱木端部榫卯结合,使拱骨连成一体,并于拱骨紧贴桥墩两侧竖将军柱,共同承担竖向荷载。为加强横向刚度,巩固结构稳定性,第一系统两侧斜杆内设有一组剪刀撑,上端榫接大牛头,下端与将军柱接合。由于如龙桥跨度硕长,故五节苗牛头两侧各施加一组木撑,形状“蚱蜢腿”,使桥板所受压力平稳传递至拱架。

斜撑构造不仅具备高效的抗压抗剪性能与经济适用性,视觉上,对于小跨径木拱桥起到的隐喻作用也不容忽视——白云桥庑廊三间,跨径5.75米。桥跨采用八根圆木并列组成平梁架,下设八字形木撑架。两侧撑架均由四组拱骨与枋木相接,外正中置一单木衔接两翼桥墩,呈近45度斜角。立面钉饰八字形风雨板,桥屋桥身浑然一体,呈现出横四纵三的均衡比例,如跂斯翼,如矢斯棘,与“白云”之名相得益彰。

因于月山山高林密、木材丰沛使然,明及之前架桥基本均以柳杉为材,优势有三:一是通直圆满,普遍形体粗壮挺拔,较少结疤;二是刚韧并济,静曲与抗压强度满足需求;三是防腐耐朽,杉油绝缘雨水,杉脑防生蛀虫。入清以降,廊桥桥身部分则由“木拱”易为“石拱”,风格也趋向沉稳凝重,如来凤桥、步蟾桥。显然,建造石拱桥无论耗费物力抑或人力都大于木拱桥,从石料开采、搬运到打磨、砌筑,对于无电气化机床设备的先人,无疑是愚公移山。然而,石桥在抗压力方面显占上风。与日俱增的车马交通需求是木桥所无法荷载的。此外,随着林木资源日益枯竭,可供建桥的良材也不复易取。

结构除了作为力学与空间的要素之外,也充当着象征层面的意义。自清代起,乾嘉朴学蔚然成风,礼制强化,宗法严苛,结构形制趋向封闭,与风靡于宋明,重心性修养的理学大异其趣。对廊桥而言,木拱轻灵精巧,石拱敦厚大气,后者自更符合当时审美。

四、镂刻彩绘:民生百态的装饰意趣

如龙桥当心间如意斗拱

除了结构回应以外,附着于结构之上的装饰也以其面貌的统一与差异凸显出个体与整体间的丰富与独特。如前文所述,廊桥作为一村的公共文化中心,承载着多元丰富的活动——祭祀、社交、交易、公告等,故其内部装饰装修带有明显的生活化倾向。以步蟾桥为例,该桥屋当心间设神龛,龛内饰青绿调,与外部遍装丹朱色构成鲜明对比,增强龛体进深感,区域划分明确。顶部设八方藻井,彩绘图案依稀可辨,蟠龙以白粉为主,轮廓以墨线勾画,祥云纹交替用丹青二色填充。龛上悬“步蟾桥”匾额,署名“吴庆生书”,两侧竖对联,题为“村径列雁经龙凤,野渡连虹许步蟾”,均黑底黄字。各处梁枋亦绘有彩画,但日久漫漶,已难以辨识。唯底部题书的捐助者名单尚清晰,例有“云泉寺捐租谷龙洋三十元正”之类,均以白粉作底,墨线作字,重点处用朱色,简洁质朴。

如龙桥当属结构与装饰合二为一的典型,也是藻井装饰最为复杂精美者。如意斗栱层层出挑,一层架正心栱,上四层覆45°斜栱彼此搭联,交织成网,构成清晰有序的蜂窝状。自然光从空隙处透入,借着漫反射四处弥散,透出朦胧的烟火气。另一值得留意处,即廊屋风雨板上开设的洞窗,如意形、扇形、桃形二组对称分排两侧,作为桥内观景的视口。同样的做法在来凤桥、白云桥、步蟾桥,乃至净跨仅2.9米的秆坑桥上都无一例外,寄托了当地乡民对未来美满生活的想象与期盼。

廊桥桥面施工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特殊工艺,通常先铺设箬叶,再敷木炭,填充砂石料,最后铺桥面板,使上下气流贯通,免受潮气侵蚀腐烂。桥面铺砌也颇为考究,如白云桥,中间用青砖人字仄拼,两侧卵石嵌成铜钱状,传有“金甃铺地”之说。秆坑桥中间砌大块卵石,两侧用乱石铺地。来凤桥用青石板筑主通道,左右大小间砌,方圆各异,疏密有致。

五、结语

时至如今,在文物保护与申遗工作推动下,独树一帜的闽浙廊桥正成为连接古今,跨越中外的重要纽带,相关研究也亟须由“博观”步入“约取”的崭新阶段。月山五桥因其完整性与多样性、集聚度与精致度不可不谓“集大成”之范本。同时,它也侧面印证了优质的传统文化内涵着无限的创新属性,用事实否定了“传统即落后”的错误思想。

反观当下,在急功近利的驱使下,这些经典文物仅被抄绘为图样,编辑成图集,为投机取巧者复制拼贴,赋以简单粗暴的施工作业。笔者认为文物制度需要规范化,但传承切不可标准化,僵硬的标准化、模式化无疑是创造力的滞碍,是滋养惰性的温床。立足于历史语境,实事求是地“格物”,深入理解工艺构造潜藏的初心,才能“致知”传统和当代的变与不变——正如月山廊桥背后异质共生的人性关怀,以及“条件-诉求-形式-意义”建构指向的普世价值——所谓廊桥“遗”梦的活力所在。

猜你喜欢
廊桥
廊桥:美国人访古怀旧之地
爱在廊桥
无钉桥梁的传承
去廊桥找你
古廊桥(外二首)
浙江泰顺耄耋老人“以身许桥”推广廊桥文化
自驾游中国廊桥最多的县
中国廊桥家族纵横风雨两千年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记忆中的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