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邀嘉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虞国跃研究员、张君明副研究员
菜螟Hellula undalis(Fabricius,1794),属鳞翅目螟蛾科(Piralidae),又名萝卜螟、甘蓝螟、白菜螟、菜心野螟、卷心菜螟等。
菜螟分布很广,国外分布于日本、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大洋洲等,国内分布于北京、陕西、甘肃、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云南等。它在南方蔬菜种植区发生危害较重,也是河南、山东、陕西、河北等省的常发性蔬菜害虫,主要为害白菜、油菜、甘蓝、萝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偶尔取食茄子或苋科植物。苗期危害较为严重,以幼虫咬食蔬菜生长点和蛀食幼苗茎髓,受害蔬菜因生长点被破坏而停止生长或萎蔫死亡(封三图1)[1]。另外,菜螟也是十字花科软腐病的传播媒介[2]。
菜螟属于全变态昆虫,其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
菜螟的卵椭球形,略扁,长0.43~0.47 mm,与植物接触面常扁平,表面有不规则网状纹,初产时淡白色,后转为粉红色,孵化前褐红色(可见黑色的幼虫头部)[3]。卵单产。
菜螟的幼虫(封三图2)分为5个龄期,初孵幼虫体长约1 mm,可长至2~3 mm;2~4龄幼虫体长分别为5.2、8.5、11.0 mm,头壳宽分别为0.33、0.53、0.74 mm;5龄幼虫体长12~14 mm,头壳宽1.15 mm。体色为浅黄色。头部黑色,正面可见浅色的V形或Y形额缝。前胸背板具众多黑褐色小斑点,其中在中线两侧常呈纵行排列。中胸至腹末背面有5条浅褐色纵线,两侧还有1条断续不明显的纵线,各节体背面及侧面长有毛瘤,中、后胸各6对,腹部各节前排8个,后排2个(位于中央两侧)。
菜螟的蛹体长7~9 mm,黄褐色,翅芽接近第4腹节后缘,腹部背面隐约可见5条纵线,腹末具4根直立的臀棘(封三图3)。蛹体外具丝茧,茧长椭圆形(封三图4)。
成虫翅展15~20 mm,为灰褐色或黄褐色小型蛾类。前翅有4条灰白色波状横纹,翅基和翅缘的2条波状横线有时间断,翅中部的2条波状横线十分清晰,且连续和完整,具暗褐色镶边。中室端有l个黑色肾形纹,斑纹的四周常为灰白色,其外侧为弧形突出的外横线。前翅外缘具1列黑色小点。后翅灰白色,外缘略带褐色(封三图5)。在有些个体中,这些横线或斑纹或多或少有减退的现象发生(封三图6)。
注:菜野螟Evergestis forficalis(Linnaeus,1758)(封三图7)属草螟科(Crambidae),它的幼虫取食十字花科蔬菜,分布也很广泛,成虫外形上与菜螟接近。可从下列特征进行区分:(1)该种成虫体较大,翅展25~28 mm,内外横线为单一的褐色线;(2)幼虫的头部浅色,前胸背板无黑色斑点,通常身体无纵线;(3)卵扁平,长约1.5 mm,5~10个在一起,呈鱼鳞状。
菜螟每年发生的世代数,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在北京、河北、山东年发生3~4代,在陕西关中地区为4~5代,在上海地区为6~7代,南方发生的代数更多[4-5]。在各蔬菜生产区,严重危害时期多在8—10月份,对苗期十字花科蔬菜危害更大。
菜螟多数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吐丝,附着于土块、枯残落叶上,以蓑状丝囊越冬,少数以蛹越冬。翌年春天越冬代老熟幼虫在外界旬均温度上升至15℃左右时,在土层中结茧化蛹,也有的在地面上的枯残落叶上化蛹,经10~15 d蛹期羽化为成虫出土。成虫白天隐藏在植株基部或叶背的阴凉处,夜间活动,通常对灯光的趋性较弱。雌虫仅交配1次,雄虫可交配多次。卵大多为单粒,散产,偶见2~3粒产在一起,雌蛾最大产卵量可达250粒,平均产卵量184粒(在不同季节和不同蔬菜品种上有差异),通常春季产卵量较低,产卵部位多在幼苗心叶、叶面、叶背或叶柄上[6]。
1龄幼虫孵化后的前2 d,潜入寄主的叶表皮下,潜叶取食叶肉,形成短小的袋状隧道斑。2 d后幼虫常钻出叶表皮,在叶面取食叶片及植株的幼嫩组织。3龄以后的幼虫钻入菜心中取食心叶、生长点、茎基部(甚至根部)及叶片,常常吐丝将心叶缠缀成团,受害部可见其排出的潮湿虫粪,同时可引起蔬菜这些部位的腐烂,常引发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由于菜螟有转株危害的习性,1只幼虫一生可转移为害4~5棵菜苗,因此有些受害植株上找不到幼虫。通常菜田的幼虫发育到4~5龄时,菜农才明白发生的是虫灾,毁种的情况常常发生。
菜螟可称得上是一种钻蛀性害虫,幼虫喜欢蛀茎胜于取食叶片[7]。低龄幼虫取食幼苗生长点、心叶,并吐丝缀叶,影响菜苗生长,严重时由于心叶被害,幼苗无法正常生长。4~5龄幼虫除啮食心叶外,也可蛀食生长点、茎髓和根部,使一些蔬菜(如甘蓝、大白菜等)受害后无法结球,萝卜等蔬菜成无心苗,严重影响其经济价值。由于菜螟早期危害具有很大的隐蔽性,田间蔬菜的长势表面上没有大的变化,实际上心叶等重要部位已受害,多是无经济效益的被害植株;危害被发现时通常已错过播种期或移栽期,被迫毁种,损失惨重[1]。
降低菜螟的虫口基数,早发现、早预防对菜螟的防控至关重要。菜螟幼虫生活隐蔽,危害的部分又是蔬菜的生长点等部位,发生早期与出现明显危害症状期常滞后15~25 d,极易错失防治适期;成虫白天隐伏在菜叶下,夜间趋旋光性又不强,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对于十字花科蔬菜生产区,应在第2代发生高峰期或第3代发生初期加强苗期菜螟的防治工作。通常与其他害虫如小菜蛾、菜青虫的防治相结合。
十字花科蔬菜收获后,及时清理残株落叶,并进行集中灭虫处理。科学安排茬口,减少十字花科蔬菜在夏秋季节的连作,育苗田不宜邻近十字花科菜田[1]。
菜螟有不少寄生蜂(凹眼姬蜂Casinaria infesta等)[4],但尚未有利用技术。在卵盛期可选用含100亿活芽孢/g苏云金杆菌乳剂(粉剂)或杀螟杆菌粉剂,并制成800~1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或用3%印楝素乳油300倍液、1%苦参碱醇可溶性液剂800倍液喷雾防治[2,4]。生物源农药杀虫速度较慢,宜在幼虫发生早期施用。
菜螟的最佳防治适期为幼虫孵化始盛期,通常在幼苗具3~5片真叶、心叶出现被害状时,其可作为防治适期的参考指标。如果发生严重,可间隔7~10 d,连续防治2~3次,注意换用药剂及安全间隔期。可选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10%虫螨腈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 500~3 000倍液、6%乙基多杀菌素2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