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2021年冬天,翻看手机相册,无意间看到了几年前自己刚刚踏入新闻行业时,第一次作为出镜记者的新闻采访片。片子记录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国际职业冰球友谊赛。除了自己当时略显稚嫩的表现,我与冰球的缘分也在此埋下了伏笔。
随着北京冬奥会临近,冰雪运动日益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一步步照进现实。如何贴近北京冬奥会主题,让更多人了解冰雪运动项目,在北京冬奥会一周年倒计时之际,冰球,再次涌入我的脑海,成了我们的选题方向。因为我们的对象国,即俄语地区国家最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就是冰球——一种高速度、快节奏、强对抗的运动。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俄语部的记者,多年来培养的新闻发现力、眼力、判断力促使我们思考:在冰球的世界里,有没有我们没有挖掘到的中俄交往故事。
为了近距离了解冰球运动,挖掘冰球背后的中俄故事,我们团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前期调研:观看冰球比赛视频,拜访询问专业冰球人士,了解冰球规则以及动态。但是由于疫情原因,很多俱乐部都处于刚刚复工复产阶段,往日座无虚席的冰球场馆,现在无法完全对外开放。而曾经在中国执教的许多外籍教练也由于国外疫情的不断加重,暂未回到中国。采访线索一度遇到了瓶颈。但同时,令我们惊讶的是,冰球运动已经不像多年前那样,只是一个纯粹职业体育发展的“贵族”运动。与北京冰协沟通后,我们发现除了职业冰球俱乐部,青少年的冰球运动已经发展到校际范围,从大学到中学,甚至小学。为了有更感性的认识,我们决定实地走访多家冰球俱乐部,与冰球业内教练、球员、爱好者,以及专业经理人交流沟通。终于,在拜访多家冰球俱乐部后,我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采访人物——在北京执教的俄罗斯籍教练亚历山大。他来自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由于疫情原因,暂时留在了中国。与此同时,更让我们高兴的是,我们发现在北京冰球协会下还有一支青年队伍正在封闭式集训,而他们中间有7位是曾经参加了2018年在天津举办的首届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谊赛,还跟来现场观赛的中俄两国元首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有过短暂的交流。
扫码阅读《冰球,不只是冰球!》
脚力、眼力、脑力,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经过前期大量的资料搜集以及对嘉宾的预采访,我们在设计拍摄脚本时,手中的“笔力”仿佛自有千斤力。这种力量来自真实,也来自线索,主人公的鲜活。几轮打磨后,我们设计出了第一版拍摄方案。拍摄方案核心有三方面:一是我们想记录下俄罗斯教练在中国教学的所见所想所感;二是记录下我们冰球小将与外国教练之间练球日常,以及这些孩子们对冰球、对俄罗斯最真的印象;三是所有的故事和元素,都通过我们网红记者尝试学冰球这一件事带出来,也就是用一种自然的新媒体表达的方式呈现整个报道。
第一场拍摄在北京青少年冰球队训练基地进行。为了不影响队员们的日常训练,我们很早来到了昌平区的冰雪体育中心,提前实地选择采访位置、测试机位效果、尝试不同的出镜走位。当然,最重要的是提前布置好机位与灯光,等待小队员们的到来。为了能让小队员在镜头前不紧张,我们几经研究,还是选择了他们最熟悉的更衣室作为采访地点。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我和他们像唠家常一样地聊,有几个活泼的小队员还会时不时逗一下旁边的队员,终于整个采访轻松自如了起来。而我,在看似不经意地唠家常中记下了他们每个人的特点,为后面的单人采访提问做准备。
酝酿好情绪,我拿出了2018年中俄友谊赛入场的合影照片。当我拿着它,去一一对应眼前的这些小同学时,发现不过两年多的时间,孩子们已经褪去了不少稚嫩,多了挺拔和坚韧。而他们在回忆这张照片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进场的时候和我们击拳,大家都非常兴奋”“普京总统告诉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总有一天中国也会成为冰球强国”“那年的合影我一直摆放在我家最显眼的位置,对我来说是非常特殊的经历,更是一种激励”。
这些小队员们,都去过俄罗斯,他们通过友谊赛与当地的冰球小伙伴们交流学习。在他们眼里,俄罗斯冰球队员真的就是“战斗民族”,是勇敢的,强壮的,是值得尊敬的对手,更是非常投缘的朋友。比赛之余,中俄两国的小朋友们经常一起训练、野营、游戏。用最真挚的情感,跨过语言的障碍,建立起友谊。
整个采访持续近三个小时,不是一旁的领队提醒我们,孩子需要回去休息了,我想我们还会继续聊下去。而这三小时,如果做成新媒体直播,可能也有不少人会看吧。场下可以轻松交流,场上可得收起笑脸了!赛场上的队员们拿着冰球杆飞快穿梭,熟练又专业。为了近距离捕捉到他们赛场上的“凌波微步”、精彩射门,以及专注表情,我们除了让摄像上冰拍摄,也让队员们戴着GO-PRO等设备,自己拍自己的队友。同时,我们也尝试了大疆无人机,拍摄全景和运动画面。几组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拍摄,为后期剪辑提供了丰富素材。
□记者结束对外籍教练亚历山大冰上采访后的合影。
第二场拍摄在冰球俱乐部进行。按照方案,是拍摄我“沉浸式”体验冰球,向俄罗斯教练拜师学艺。回想起我第一次穿冰鞋在冰上行走,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我们曾经想放弃体验冰球这个方案。但是,疫情期间,俱乐部只有教练,没有学员,严肃的正式采访很可能只能得到一些信息,却无法记录教练的情绪,更不用说和他能像朋友式地交流起来,所以我还是决定试一试从零开始,学习冰球。
初见这位俄籍教练,在他身上能明显看到一个专业冰球运动员的影子。交流后发现,拥有健壮身形的亚历山大,其实憨厚、亲切又耐心。拥有丰富执教经验的他在1992-1996年曾经效力于俄罗斯阿穆尔州老虎队,参加俄罗斯冰球超级联赛,而他执教期间的青少年队队员不仅在俄罗斯境内年年获得好成绩,而且不少队员还代表俄罗斯国家冰球队登上冬奥会、世界杯等国际舞台,并获得了优异成绩。
当我踏上冰球场,很快找到了感觉。亚历山大教练耐心地从滑冰要领开始指导,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动作要领,让我从小心翼翼慢慢前行,到渐渐解放双手,完成了冰球运动的第一步——滑冰。在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与这位来自俄罗斯的教练逐渐熟悉。我也自然地问起他的学冰球经历,还有和中国的渊源。其实,他从小就与中国有不解之缘。他的家乡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哈巴罗夫斯克,在中国黑龙江省的对岸。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多个俄罗斯友好城市中,哈巴罗夫斯克是距离最近、也是友好交往最早的一个城市,两市之间的亲密交往就像走亲戚,你来我往,互通有无。疫情之前,他基本可以两周回一趟家。按他家里人的说法,一点都没有感觉到他去了另外一个国家工作。而自从他来了中国以后,他身边不少以前的同事也都在打听,如何到中国执教。他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能来这里。他记得他还是学生的时候,曾经到过哈尔滨,和哈尔滨冰球队打比赛;20年后,他带着他在中国的学生到俄罗斯去打比赛,在飞机上,又碰到了以前哈尔滨队的对手。只不过,20年后,双方都是教练了,在飞机上不期而遇。
□上图 记者高峰(左一)向冰球俱乐部教练亚历山大·梅尔泽纽克学习冰球。□ 中图 本文作者团队采访北京市男子冰球队员。□ 下图 本文作者团队采访北京市男子冰球队外籍教练马奇耶夫斯基。
在俄罗斯教练亚历山大的眼里,虽然中国的冰球运动起步晚,虽然这里没有俄罗斯那么好的室外冰球环境,但是中国冰球运动发展的市场化操作,还有崇尚全民运动的理念,让他看到了中国冰球运动发展的广阔前景。
整个采访拍摄完成后,我和教练拍了一个击拳的合影。我把它设成了整个视频的封面图,来记录我这段难忘的冰球首秀和采访。冰球,不只是冰球!对于亚历山大,它是一份事业;对于小队员们,是一份热爱;对我们所有人,它诠释着奥林匹克精神,也是国际交流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