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并重“融”合出圈
——记世界“小商品之都”中国年系列报道

2021-06-19 05:47王旻,赵晔娇,奚金燕
中国记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四力义乌友人

采访手记

任何一个普通的新闻现场,都有可能蕴含着一个伟大的时代。一组“出圈”的新闻报道,离不开扎根基层的脚力、发现时代看点的眼力、对时代命题主动思考的脑力,以及善用“融媒体”的笔力。

独家视角“洞见”中国力量

中国新闻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通讯社,是以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与中国有关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通讯社。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当世界大多数国家仍在新冠病毒的肆虐中面临一轮又一轮的封锁和裁员之际,只有一个主要经济体在控制住疫情后率先企稳回升,还积极引领全球经济复苏,那就是中国。

不仅如此,中国还积极援助其他国家抗疫,与其他国家分享抗疫经验。但即便这样,某些西方势力依旧不承认中国的抗疫成果,甚至还想借此机会鼓吹所谓的“疫情责任论”。

基于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基于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思考,立足浙江,我们可以向世界传达出什么?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义乌。

义乌,这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多名常驻外商,商品出口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买全球、卖全球”的鲜明特征。

作为“世界超市”,透过义乌,可以观察“一带一路”建设成效,透视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展现中国抗疫成果。

因此,今年春节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专门组建了“世界小商品之都的中国年”小组,再次来到了义乌蹲点报道,希望通过一组融媒体报道,向全国乃至海外传递“世界超市”中国年的忙碌、安心和暖心。

三个关键词“捕捉”特殊年味

好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此次蹲点采访,对我们来说,有三个“关键词”,感触最深。

第一个关键词是“坚守”。

采访的第一站是义乌铁路口岸。采访中,肤色黝黑的正面吊司机何江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采访,不善言辞的他有些腼腆。可当他坐上正面吊车驾驶室,抓起操控杆,突然变了画风,倒车、抓箱、落箱,一气呵成。

扫码阅读《“世界超市”里的“驼铃曲:贺岁声声一路向西》

扫码阅读《新春走基层Vlog:从浙江义乌走向世界》

扫码阅读《义乌“联合国社区”里的新年愿望清单》

行云流水的背后来源于日复一日的“坚守”。从2014年守护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起航,六年来,何江桥与中欧班列共同成长。2020年疫情期间,中欧班列业务量暴涨,何江桥平均每天需要完成上百个集装箱的倒箱作业。

正是在一个个“何江桥”的护航下,我们才能看到,一列列中欧班列满载着防疫及生活物资,犹如“最美逆行者”,不畏路遥且艰,为欧洲疫情防控打通“生命通道”。

有感于在全球抗疫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有感于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我们采写了《“世界超市”里的“驼铃曲”:贺岁声声一路向西》这一篇稿件。

第二个关键词是“活力”。

采访的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有着“中国网店第一村”之称的青岩刘村。青岩刘村是创客云集的电商村,往年一到春节放假,总会“人去楼空”,然而今年却“一反常态”。

采访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新“义乌人”周东亮。这位河南小伙2014年来到青岩刘村,从5名员工,75平方米租来的两居室民房开始创业,如今网店年营业额已突破8000万元。

在采访中,我们感受到,他早已把义乌当成了第二故乡,今年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员工发放双倍工资和补贴留员工就地过年。虽然无法回家团圆,但周东亮觉得,“和员工一起加班保障全国网友居家过年,也是一种幸福”……

正如周东亮所言“保障全国网友过年”,在这一站,我们感受最强烈的就是中国百姓的购买力,青岩刘村孕育了规模超65亿元的电商经济。即使在抗疫期间,仍有400多家网店以及多个快递物流点为保障中国“剁手族”居家过年“火力全开”。

《探访“中国网店第一村”:忙碌,今年最美的“年味”》稿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这最美的“年味”,是中国百姓奔向全面小康生活的幸福味,也是中国经济在疫情期间表现出来的强大韧劲。

第三个关键词是“暖心”。

采访的最后一站是鸡鸣山社区。这里因居住着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1380多名境外人员,被称为“联合国社区”。今年受疫情影响,有300多名外国居民留在义乌“就地过年”,大部分都是第一次留在中国过年。

在这里,外国友人和中国社区居民之间丝毫感受不到距离感,大家围坐在一起做灯笼、做红包,其乐融融。也门小伙巴达说,中国疫情防控有力,让他很有安全感,尤其是在做防疫志愿者的时候还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心连心”。

《“联合国社区”里的中国年:缘于安心 醉于温馨》这个稿子不仅展现了“联合国社区”中,外国友人的欢庆中国年,更是集纳了他们对于中国的“表白”和“点赞”,在全球各国共同抗疫的大背景下,彰显了中国政府有效抗疫带给民众的安全感和中国文化的温暖感。

聚合发力“融出”精彩故事

坚守的中欧班列护航者、充满活力的电商经济、暖心的联合国社区,这一个个小故事中反映出的是我们国家的前进步伐。他们真挚的话语和温暖的笑容,有着极强的感染力,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代言”。

▲ 记者在鸡鸣山社区采访。(王洁/摄)

▲ 义新欧班列。(吴峰宇/摄)

▲ 记者在鸡鸣山社区采访。(王洁/摄)

为进一步深入践行“四力”要求,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此次除了推出系列文字报道外,我们还制作了Vlog视频报道和长图漫画,以融媒体形式,面向海内外呈现所见所闻所感。

《新春走基层Vlog:从浙江义乌走向世界》以记者视角为主线,将三个地点三段不同的故事进行了串联。

“爆单”的铁路口岸是怎么样的?和外国友人一起DIY红灯笼是种怎样的体验?快递小哥和网店客服是如何“就地过年”的?

带着上述疑问,习惯于文字表达的记者,首次从幕后走到台前,出镜讲述,通过日常口语化的表达与叙述,用一种直观而亲切的新方式,带领受众走进义乌,希望可以拉近受众与新闻之间的距离,提升新闻的互动性和沉浸感。

为避免“流水账”式的枯燥播报,在Vlog内容排布上,我们也做到张弛有度,让“画面”多说话、让受访者多“出镜”,间或穿插记者解说的内容,增加了Vlog整体的可看性。5分钟的视频里,集合了不少难得一见、富有冲击力的画面,也让我们的报道主题更为立体生动。

长图漫画《义乌“联合国社区”里的新年愿望清单》则以三位外国友人的“新年愿望”为切入点,展现了义乌“联合国社区”中,外国友人欢庆中国年的美好氛围。

漫画不长,滑动一两分钟就能看完,却浓缩了三位外国友人不同的经历。与传统漫画一幅一幅展现内容不同,我们采用“长图”的形式,一图到底地进行展现,具有独特的连贯性。全文融合近十张人物图片,并在每张人物图片上插入对话框,“对话+旁白”的形式让受众感受更加真实。同时,长图整体以暖色调为主,也映衬出新春温暖的氛围。

在“短促文化”盛行的当下,我们希望“以画代话”,直观地将外国友人对中国的“表白”和“点赞”传达给受众,给受众带来更为轻松的阅读体验。

例如,喜爱中国文化的阿富汗姑娘丽娜说,这次疫情让她坚定了学习中医文化的信念,“希望学成之后可以回阿富汗,帮助更多的人”;也门小伙巴达说,经过此次疫情,想找一个中国媳妇,真正在中国扎下根;同样来自也门的傲山则计划着,等境外疫情好转,就把远在埃及的妻女接到义乌,全家在义乌开一个餐馆,一起奔赴更好的未来。

这些朴素的愿望源自外国友人内心深处的感动和对中国的信任。在义乌,正是因为有像他们这些外国友人的春节记忆,才共同构成了“世界超市”的特殊年味。

通过亲身经历义乌春节的新变化,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战“疫”成果的不易,以及透射出大国担当;通过亲身实地探访忙碌的“世界超市”,我们亦对未来充满信心。

接下去,我们依旧希望可以抓住特殊之年的新现象,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聚合”发力,形成内容丰富的融媒体产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四力义乌友人
下车镇赴义乌招商引资
致友人(组诗)
义乌展
《戏答友人》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友人伤足有赠》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医改警惕“四力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