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被看见

2021-06-19 05:46李超,王聪聪,王骏扬
中国记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孤儿小屋受众

采访手记

扫码阅读《点亮事实孤儿的未来》

打了十几个电话,直到晚上11点,王芳(化名)的手机才接通。但这位妈妈拒绝了记者的见面采访请求。她不希望太多人知道她的这段往事,在儿子18个月时,她和丈夫离婚,此后辗转多地打工。多年来,她心里一直对儿子有所愧疚。2012年,她儿子升入初三,儿子父亲因病去世,她搬回照顾儿子。在儿子的印象中,母亲的概念遥远而模糊,加上当时处于叛逆期,因为学业母子俩经常吵架,最严重的一次儿子甚至动手打了母亲。随后,王芳再次离家。

这是母亲的伤口,也是孩子的伤口。这是“新春走基层”探访七地事实孤儿采访中最触动我们的地方。每个事实孤儿家庭背后都有一段让人难以启齿的悲伤故事,这些故事有警示作用。由于监护缺位,事实孤儿出现问题的概率增加。记者通过走访发现,部分孩子存在抑郁、自我、自卑等心理问题,还有一定数量的孩子厌学甚至出现行为偏差。有的孩子因为家庭监护缺失,被孤立、歧视;有的孩子因为家庭教育缺失,容易成为“问题少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我们身边还有事实孤儿这样的特殊群体,是小康路上容易“掉队”的群体。其实,“事实孤儿”是一个相对冷门的选题,但是在2021年《中国青年报》沉浸式体验新闻《点亮事实孤儿的未来》引发广泛关注和互动参与,在H5页面“点亮心愿”超过237万人次。微博话题“探访事实孤儿的梦想小屋”阅读量达1.2亿、讨论量1.7万。这得益于前期采编高效互动策划Vlog、VR、深度报道等,记者践行“四力”深入7地扎实采访,后方团队对采访素材进行沉浸式呈现,所以产生了持续、深远的传播影响力。

技术为依托,沉浸式内容创新是内核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5G、VR等新兴技术也越发跟媒体业态紧密结合。智能媒体对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大媒体也纷纷要求新闻从业者利用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技术为依托,最重要的创新依然是内容创新。内容是媒介产业最核心的产品和核心竞争力,也是媒介文化影响力的主要承载物,所以提前做好新闻策划是确保新闻报道质量的重要前提。

《点亮事实孤儿的未来》沉浸式新闻共由4个Vlog、3篇图文报道、1篇记者手记、1篇VR报道、1篇深度报道、1个图表读数构成。在记者出发采访前,提前规划了采访线路,选择江苏7个不同年龄段的事实孤儿家庭进行走访,分别在苏南、苏中、苏北,其中有3个在革命老区,既有居住在城市里的孩子,也有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不同区域、不同代表性的案例,团队在前期策划时力争呈现出不同的关注视角。记者首次尝试Vlog出镜,先收集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编辑与视频编导在后方补充采访问题,设计拍摄的镜头要求,然后由记者按照需求及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拍摄,即时发送给视频编辑剪辑制作。相较于文字内容,Vlog有很强的现场感,能直观地让受众了解事实孤儿和梦想小屋的真实情况,而VR报道更是全景式呈现了梦想小屋。

交互、视觉创新设计直抵受众内心

在沉浸式新闻中,视觉设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将一个抽象的社会议题转换为公众可以在微观层面认知和把握的具体问题,如何让一个社会问题触达受众心底,这都离不开视觉化的传达。新媒体时代的阅读习惯多用手指触碰控制屏幕,是动态的。一个作品如何实现有趣的交互和对受众合理的引导很重要,这需要美编和技术人员一起完成。作品的形式、内容仍需要编辑研究决定,从新闻角度策划产品形式,由美编制作设计图,再由技术实现交互效果。

沉浸式新闻的传播是“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是人性与个性的交融”,受众获取信息拥有了极大的自主性与想象力,选择自主性强化了受众对于新闻场景的“代入”体验。《点亮事实孤儿的未来》,以一张地图的形式将徐州、盐城、泰州、南京、镇江、苏州、常熟7地的报道跨空间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设计出的一辆小汽车在地图上的行进,让受众跟随记者的脚步深入事实孤儿的故事。每个地点都是可以点击的,给予受众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同时将深度报道、VR整合到这一页面,用立体的内容创造新的移动阅读。受众可以自由探索,在感人至深的故事语境中,唤起内心的情感认同。

“梦想小屋”是共青团江苏省委启动的“梦想改造+”关爱项目,为事实孤儿装修一个房间,并建立3项结对机制,开展“春夏秋冬知行”等6个关爱项目。在沉浸式体验新闻中,编辑策划加入“点亮心愿”的互动环节,并设计“更多助力”跳转至关爱项目的公募链接,更多人能参与互动并付诸实际的公益行动。这个设计拓展了新闻的影响力,唤起了更多公益参与,推动社会建设的热情。

沉浸式新闻不止于被看见

沉浸式新闻面对的是新媒体语境下的“用户”,更加注重用户的参与度。这种交互效果对融媒体作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社交媒体的日益发展,其与网络平台上的新闻报道的联系更加紧密,成为报道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沉浸式新闻在呈现到用户的阅读终端时并没有完成所有报道程序,在其他媒体平台上的拓展成为新闻传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用户的参与(包括点赞、评论、转发等)都构成传播与再生产的重要一环。

中国青年报的《点亮事实孤儿的未来》一经发出,获多方赞誉。作品让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受众都可以受到这个融媒体作品的影响。从数据上来看,议题获得众多关注。新浪微博上,“探访事实孤儿的梦想小屋”话题阅读人数突破1.2亿人次、讨论次数1.7万次。学习强国平台上,《小康路上,事实孤儿“一个也不能少”》《Vlog|探访事实孤儿的“梦想小屋”》两篇均登上学习强国首页,单篇阅读量分别已达448019人次、493371人次。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央广网、新华网(首页)、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平台纷纷转发头版消息报道《关爱“事实孤儿”写进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仅中国青年报“头条号”就有超过335.2万人次浏览过这条新闻。

□上图 2 月2 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李超在江苏盐城阜宁县郭墅镇阜沙村采访事实孤儿俊俊(化名)时,向他的叔叔周洪清了解相关情况。□ 下图 2 月3 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李超赶赴江苏泰兴市黄桥镇大张村采访事实孤儿小曦(化名)的学习生活状况。图为抚养小曦的外婆曹晓兰接受采访。

通过对事实孤儿的跟踪报道,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存在,公益社会人士、热心网友也对事实孤儿的生活状况更加关注。实际上,沉浸式新闻的呈现,与网友、名人的行动共同构成了对于事实孤儿这一报道的完成。沉浸式新闻已经不简单地止于被看见,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对于事实孤儿的关爱帮助行动被进一步触发,从而达到了推动社会建设的效果。

中国女排国家队前队长惠若琪在微博中谈起了接触该项目并参与宣讲的过程。她还希望今年为事实孤儿们举办一次“有爱的运动会”,让他们充满向上生长的力量。在看到事实孤儿阳阳通过简易制作的球框打球的视频与文字报道后,前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胡雪峰转发微博称:“让平凡伟大!”“感动!希望篮球可以陪伴你的成长!”

微博上,还有不少网友表示愿意为事实孤儿提供帮助。一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的医生就在微博中写到:“事实孤儿中如果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因为家庭贫困得不到及时治疗的,我们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佑工程团队承诺一律免费救助。关注事实孤儿,伸出援手,从你我做起。”

著名音乐家李云迪等公益团队都在尝试为事实孤儿提供实质性帮助。在腾讯公益平台,记者发起的“每日一捐”就筹集善款10多万元,全部捐给了江苏省青基会,江苏弘阳集团看到该报道后,记者帮助对接了江苏省青基会。3月24日,弘阳集团捐资1000万元,捐资建设600间“梦想小屋”,同时组织企业员工按属地长期结对帮扶冠名小屋的孩子,每年通过爱心慰问、公益活动等形式,长期关爱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目前,中国青年报社关于“点亮微心愿”的为民办实事“视觉锤”创新项目也启动,将为更多困境儿童提供关爱和帮助。事实孤儿的报道也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相关建议也引起民政部领导高度重视,未来相关政策也将更加完善。

《点亮事实孤儿的未来》将报道内容选题设置成为公众讨论议题,从而获得报道影响力的最大化,更大程度地发挥报道议程设置、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加强沉浸式交互体验带来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在这些事实孤儿的身上,有强劲的内生力量,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向上;更看到国家的制度优势——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沉浸式体验新闻引起了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唤起了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

猜你喜欢
孤儿小屋受众
春天的小屋
山中小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神奇的小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孤儿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
孤儿在这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