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2021-06-18 19:56程煜彭珺马莉李英姬
高教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程煜 彭珺 马莉 李英姬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和升学形势日渐严峻,00后大学生由于不能尽快适应学习、生活环境,容易产生环境适应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日积月累,容易产生如焦虑、自卑、迷茫等心理问题,文章旨在通过本校学生SCL-90问卷调查,总结00后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并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其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研究其对策,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0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2-0193-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employment and enrollment for schools, the situation is getting serious, post-00 college students are unable to adapt to the learn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 quickly.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interpersonal dysfunction accumulates over a long period.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anxiety, inferiority and confusion appear.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through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CL-90 questionnaire survey, summar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fter 2000, and from the society, family, schoo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research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events.

Keywords: post-00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康状态。强调了人的社会适应性是健康的重要指标[1]。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正确、能合理调节和控制情绪、学习兴趣浓厚、适应能力良好、人际关系良好等方面[2]。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所以,在高校开展心理普查,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让他们保持心理健康,是当务之急,也是我们当下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00后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表现

通过对本校“00后大学生”SCL-90问卷(90项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00后大学生们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改变所致的焦虑、退缩

刚进入大学校门,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新生在军训中由于文化、体质、地域等因素的差异,和高中整天坐在课堂上听课相比较,更多的是心理素质上的较量,很多同学出现了焦虑、退缩、甚至逃避的现象,在高强度的训练下,会由于身体的疲劳而出现厌倦的情绪。另外,生活也由原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状况改为群体生活,由于00后独立意识的上升,在失去父母的庇护之后,很容易在寝室及班级活动中出现同学与同学之间或与老师之间的摩擦,这些矛盾都会在学习压力不太重的情况下上升为主要矛盾,成为困扰刚进入大学校园的00后的主要问题。00后大学生通常为高中生中的佼佼者,在大学生活中,应该重新的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定位,大学里人外有人,部分学生容易出现自信心丧失、退缩的情绪,出现退学的情况。由于高校的扩招,师资力量和宿舍条件都可能和大学生心目中的象牙塔相距甚远,大学生要放弃不切合实际的想法,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环境,才能避免不良心理行为的发生。

(二)因学习问题出现的抑郁、迷茫

高中选择专业往往是盲目的,或者由于分数的原因,并没有被自己喜欢的专业录取。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学生发现自己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方向,长期处于痛苦之中,另外,课程负担较重,学习方法的转变,很多学生不能适应自学的学习方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另外,许多同学上大学之后,脱离了紧张的学习环境,往往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终日沉迷于网络,经常逃课,考试时临时突击,成绩不理想就会很失落,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理论脱离实际,都可能造成自暴自弃的情绪。大学的学习生活不同于高中,只是停留在书面上,有好多学校开设了许多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而动手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所以许多同学就容易陷入困境,造成不良情绪,而负面的情绪就容易引起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人际关系不良所致的逃避、自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网絡化”。大学生们通常不用面对面交流,而微信、飞信等社交平台的兴起,更是提供了更加封闭的交流方式,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冷漠。同学之间或者师生之间出现矛盾时,首先考虑投诉来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不从自身找原因,逃避心理过重,抗压能力较差。另外,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及社团活动时,由于00后具有个性张扬的特点,学校给多才多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家都想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己,难免会出现自负心理,在期望值过高的时候,事实往往并未达到预期,所以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产生心理问题。另外,因为性格及生活习惯的不同,00后大多生活条件良好,不知道去迁就别人,所以,在同学之间出现摩擦的时候容易大打出手,受到学校的处分后,容易想不开,出现矛盾心理,又不愿意与人沟通,心理问题日渐严重,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四)恋爱所致的空虚、逆反

恋爱应该是建立在共同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并不是谈恋爱都能成功,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大学生谈恋爱的时候往往是从众心理在作祟,或者是父母意愿,或者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寂寞,或者是生理需要,没有考虑过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父母往往考虑的更全面一些,00后大学生和父母之间的代沟加上叛逆心理,容易在恋爱问题上发生分歧,而大学生在社会经历不是特别丰富的情况下,往往思维比较单一,容易上当受骗,在感情受到挫折的时候,心智还不健全的大学生,经不起打击,常常通过自残或自杀来解决。另一方面,大学生往往经济不独立,一般都需要家里帮助才能继续恋爱,所以,在金钱达不到预期的时候,往往会和家庭产生矛盾。

(五)就业问题所致的自负、偏执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已经从过去的包分配转变成双向选择的模式。大学生就业时往往对自身期待过高,渴望被重视,在用人单位提供的条件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00后大学生由于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被北、上、广等大城市所吸引,面对大城市的金钱诱惑,容易不惜一切代价去北漂,然而,事实并不是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大城市工作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00后多以自我为中心,面对一些问题时,往往归咎于社会的不公平,给自己造成心理负担。另外,有很多学生在找工作时过分依赖亲属,一旦愿望达不到预期,就会出现自负、焦虑、偏执等心理问题。

(六)生活压力所致的自卑、虚荣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的差异,南、北方贫富差距大,会给大学生生活水平造成很大差异,长期的对比,就会形成自卑、虚荣心理,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利欲熏心导致心理失衡。贫困容易形成敏感、多疑的性格,导致交流困难,自卑心理导致人与人之间沟通障碍,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现在有许多大学生的家境不是太好,比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在经济出现困难的时候,经常一边上学,一边打工。大学生由于还没有走向社会,经常会遇到劳务纠纷,经济纠纷,在这些纠纷没有解决的时候,就容易思想负担过重,产生心理问题。

二、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00后较80、90后生活环境优越,面对网络的崛起,00后生活在信息与网络化的社会里,互联网的发展,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极大的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但也容易被一些负面的东西所影响,成为了大学生吐槽的主要出口。在步入大学校园后,对于新的环境、人际关系会感到不适应,面对逐渐增加的就业压力、考研压力,00后在繁重的学业下,无法走出阴霾,逐渐产生自卑、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这些情绪主要来自于对现实的认识偏差,长期的心理落差导致情绪的不满足。另外,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大,南方的同学往往生活条件更优越一些,在互相攀比中,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中国由于封建社会的影响,“重男轻女”现象普遍,有研究表明,我国关于高校女学生由于心理问题产生的不良事件不断发生,更引起了社会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3]。

(二)家庭因素

00后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愿意和他人沟通。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以个人利益为重。高中阶段,学校往往只抓分数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理疏导,面对挫折和困难往往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又不愿意向他人求助,往往走向极端,导致犯罪率逐年上升。现在,很多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业余时间在校外打工,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常常出现攀比心理,尤其体现在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上。00后步入大学后,许多家长把孩子交给了学校,从帮孩子学习转为经济上的支持,家长的转变,导致对子女的心理教育缺失,大学生虽然在身体上成熟,但是心理上还不完善,学校和家庭没有很好的对接,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另外,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单亲的家庭氛围往往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三)学校因素

高中教学因为升学的原因,主要是填鸭式教育,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埋下了健康隐患。升入大学之后,由于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加之周围环境的变化,心理问题往往更加突出,由于长期的压抑,而产生厌学,抑郁等心理问题。面对挫折,产生消极应对心理,一旦消极的方式习惯化,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就会出现。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往往唯分数论,忽略了他们还即将成为社会人时心理方面的变化,这时,如果学校能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指路人,适时地加以引导,让心理医生及时排遣他们心灵中的苦闷,就会让他们不再误入歧途,走向极端。高校在开设心理课程的时候,往往是广泛性较强,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往往缺乏针对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数量较少,不够专业,和心理疾病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大批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不愿意向人倾诉,在出现心理疾病的时候,已经为时过晚,发生意外时才被人察觉。另外,心理医生的短缺也必然导致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疏导,在远离家庭的时候,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也必然导致心理问题。

(四)个人因素

00后往往从小在赞扬声中长大,是父母的掌中宝,祖辈的过分溺爱铸就了他们自尊心过强,适应能力较差的性格,學生初来大学,缺乏经验,看事情往往过于片面,遇到问题的时候,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爱情观、人生观往往易受周围人影响,心灵比较脆弱和敏感,容易感情上受到创伤,做出极端的选择,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对于刚进入大学门槛的00后来说,不能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缺乏目标性,成绩大起大落,逐渐产生了心理落差,出现焦虑、厌学等心理问题。另外,每个人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从此一蹶不振,不思进取,而有的人能意志坚定、顽强拼搏。由于社会活动的增加,大学生并不健全的人格,会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脱离了高中紧张的学习环境,没有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就会出现恋爱受挫、沉迷于网络等现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心理问题。

三、对策

根据大学生常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法,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政府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加强对市场准确度的把握,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就业,定期对就业市场调研,通过对生源地和毕业生实际情况的问卷调查,把握人才所想、所需,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物质上的援助,帮助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保证就业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及有序进行。同时,要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制定招生计划,为大学生安排合适岗位的同时,确保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公平竞争,通过对人事制度进行规范,促进人才流动,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政府应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培训,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制定法律法规,规范用人市场。运用减税等政策,支持私企接收应届生。加快户籍、社保、职称评审、税收等制度的改革,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采取多重优惠政策,比如晋升职称的优惠政策、购房优惠政策,提高工资政策等,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肥沃的土壤。

(二)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是个体的主要社会网络,是人基本生活的起点,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使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帮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向好的方向发展。家长的处事方式,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大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能够多给他们一些关怀,往往能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对大学生道德、习惯行为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健全的家庭氛围,易对大學生并不健全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学校和家庭配合,才会有对症下药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远离孤僻、多疑的性格,从而更贴近社会。应鼓励学生广泛交友,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开阔自己的眼界,主动和老师、同学交往,多参加社团活动。不要沉迷于网络,分清虚幻和现实的关系,处理好学业和爱情的关系。有许多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长期不在学生身边,只能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导致子女利欲熏心,从而产生偏执、孤僻的性格特征,如果发现的不及时,就会让子女走向极端,大学生尚处在情绪敏感的时期,心理方面还处在向社会过渡的阶段,要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才能避免许多不良事件的发生。父母要尊重子女的想法,更新就业观念,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更深入的接触社会,明确自身的定位。并且要及时和辅导员沟通,努力创造和谐和健康的生活环境,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和关爱,能有效的避免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人心身放松,对消极的心理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优秀的校风和学风,丰富文化内涵都可以增加同学们的兴趣,可以使人心情舒畅,加强精神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外部环境对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在不断增强,而学校所在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即外在大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宏观系统[5]。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净化大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更加健康的情况下茁壮成长,鼓励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同学们告别孤僻、自闭、冷漠等心理障碍,让他们在团体活动中更加自信,学会团结协作,把年轻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来,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更加的热爱大学生活。增加校园专业心理医生的数量,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形成“学校、心理医生、辅导员、学生”一体的模式,不定期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过知识竞赛、网络答题等途径加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校园网建设,改善网络环境,过滤不良信息,通过网络、微信等渠道传播正能量,定期进行择业观、恋爱观及就业方面的辅导,让同学们能够明确目标,利用网络学习,诚信交流,避免网络诈骗。一旦遇到心理问题,能够及时和辅导老师和心理医生沟通,求助于同学和老师,以避免自杀、自残等行为的发生。针对每个年级不同的心理特点,开设心理课程,定期心理辅导。定期开展学术活动,通过组织各种比赛、社会实践、学术交流、讲座,让同学们多接触社会,扩大交际范围,改善适应能力,提高抗压能力,加强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找准自身定位,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优点和缺点,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价值观,知己知彼,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大学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大家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遇到事情积极的应对,不断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认清自己。有研究表明, 应对方式是个体应对内外环境要求及情绪困扰而采取的方法和策略,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对身心健康起着保护作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皆与多种心身症状密切相关[4]。近年来,学霸寝室的报道屡见不鲜,经常有“全寝室保研”的新闻出现,我们应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和不断实践,通过和别人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向好的方向发展,言行一致,克服不良情绪,形成良好的校风,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扬长避短。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做好人生规划,明确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有目的的去实现自我,修正理想中的我的过高标准,不断趋近现实中的我。要做一个有目标、有担当的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当代大学生。

总之,我们应该认清现阶段高校心理教育的现状,虽然近些年来,高校心理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更贴近于实际,但是较欧美等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高校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理素质作为一种综合的心理品质,既决定着个体心理的水平,也制约着其他能力品质的形成与发展[6]。分析00后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无论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都应该找到合适的方法,研究出改进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新时代的00后大学生承载着全中国人民的希望,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灌输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及正确的目标,当他们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的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摆脱心理上的困扰,才能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于琪,侯雪艳.沈阳医学院高职新生适应问题与心理健康的干预对策[J].中国校医,2009(8):395-396.

[2]杨丹,王子靖.“90后”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101-102.

[3]王婷玉.00后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引导对策[J].心理素养,2019(4):89-92.

[4]Garnefski N, Kraaij V.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comparative study of five specific sampl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6(40):1659-1669.

[5]BRONF ENBRENNER U.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J].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1989(6):187-249.

[6]王鑫强,王洁,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素质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启示[J].教育评论,2016(3):105-108.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