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杀入支付市场 “最后一公里”瓶颈待破

2021-06-18 07:42黄嘉祥
决策探索 2021年5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支付宝货币

黄嘉祥

数字货币成为“地方两会”的高频词。

继北京市长陈吉宁1月23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数字货币试点应用”之后,广东、上海多地在各自的“地方两会”上均提及要推进数字货币试点。

1月24日,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全力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打造数字货币创新试验区。

4天前的1月20日,继罗湖区、福田区之后,深圳龙华区启动了深圳第三轮2000万元数字货币红包测试,数字货币在深圳的测试已按下了快进键。

实际上,自201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便谋划研究数字货币,6年磨一剑,终于在2020年试点落地。2020年10月,人民银行联合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红包试点,标志着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数字货币试点正式开启。之后,苏州、雄安新区、北京等地相继测试推广,2021年或将迎来“数字货币大势之年”,如今上海、成都等城市的数字货币试点也已提上了日程。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曾表示,央行推出数字货币,不仅仅是一个支付工具,它与数字金融和数字经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新经济的“发动机”,数字货币将极大地促进相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的皇冠,那么数字货币就是数字金融皇冠上的明珠”。

然而,从目前推广的情况来看,数字货币普及和落地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一方面是在技术上尚须更新修正,另一方面是应用场景缺乏和用户习惯有待培养。

从数字货币的推广方式来看,虽采用了类似微信支付当年发红包方式推广,但推广速度和力度均不及微信支付,距离全面推广落地还需迈过诸多关卡;如何与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共存,也成为数字货币推广路途上的一道考验。

掀起新支付之战

在当下各地政府竞逐数字货币试点的热潮中,深圳无疑拔得头筹。

2020年10月以来,人民银行相继联合深圳罗湖区、福田区和龙华区启动数字货币大规模测试,发放总额分别为1000万元、1822.65万元和2000万元,每个红包金额为200元。

同时,数字货币还在苏州、北京、雄安新区等地进行了测试,2021年更是加快了推广的步伐。

数字货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相比,其性质相当于现金,本质具有支付功能。

一定程度上,数字货币无形中掀起了新一轮的移动支付战争,数字货币的推广方式,与当年微信支付的推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微信支付诞生之前,支付宝在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占据绝对的先发优势,直至微信支付的出现才改变这一局面。

这场移动支付的战争从2014年开始打响。2014年伊始,彼时已拥有6亿用户的微信上线了“新年红包”产品,并借助春节长假引发了广泛传播,打响了腾讯和阿里的移动支付市场之争。

为了争夺移动支付更多“入口”,腾讯在入股滴滴之后,率先洒下大量补贴,在滴滴(原名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之间的补贴大战中,成立仅一年的微信支付以14亿元人民币的补贴为代价,凭借社交入口和出行的高频场景,将微信支付的用户数拉升至1亿。腾讯投资美团后,后者也同样成为了微信支付抢夺线下市场份额的一大利器,依靠美团接入了各类商业业态的末端。

在之后几年的时间里,微信支付还发动了一连串的攻势,通过各种补贴,争夺各种线上、线下消费场景,逐渐从支付宝手中抢下移动支付市场份额。2016年12月,马化腾宣布微信支付在线下支付份额已全面超过支付宝。根据易观数据,2013年支付宝的市场份额接近80%,2017年支付宝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到了54%左右。自此,形成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分天下的局面。

从推广方式来看,微信支付凭借腾讯背后的巨大流量及投资生态,抢占了团购外卖、旅游、生活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等各个领域的移动支付市场,打赢了这一场支付战争。

反观数字货币的推广,亦可看到当年微信支付争夺移动支付市场的影子。从深圳、苏州等地的试点来看,同样是通过发红包的形式来吸引用户,促使用户线下消费,目前其使用范围已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涉及范围基本上与微信支付无异。

缺乏“互联网基因”?

当然,数字货币的推广与微信支付也有诸多不同之处,其没有像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更没有腾讯旗下投资生态圈,数字货币更多是和地方政府合作。

目前来看,数字货币更偏爱线下场景。在深圳三轮试点中,数字货币红包均仅限线下使用,而在北京地区的试点中也仅限线下使用,目前只有苏州在线上支付场景取得突破。

在苏州数字货币试点中,京东数科成为首个与六大行均开展合作并接入数字货币电商平台消费试点场景的科技公司。实际上,探索线上支付场景也是数字货币接下来试点的方向之一。

据媒体报道,成都将在1月27日开启数字货币红包活动,本次成都数字货币红包共计发放5000万元,政府发放3000万线下消费红包,而京东则发放2000万线上消费红包。

“数字经济时代,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也不例外,因此,从线上去推广数字货币,培养用户的支付习惯,获得更多底层用户的支持是大有意义的,顺应数字经济的潮流发力科技创新,这也是数字货币未来推广的一大趋势。”1月25日,小花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

从推广方式和速度来看,数字货币与微信支付相比,还缺乏“互联网”基因。

苏筱芮表示,从目前进度来看,数字货币仅由“技术部门”对外公开亮相,而由技术部门“自产自销”,这在大型互联网公司是不可能之事。从互联网巨头的扩张之路来看,技术部研发过后,还有产品部、市场部、运营部、品牌公关部、客户服务部等一系列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广科技产品。

“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数字货币还处于小范围测试状态,并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成熟条件。”苏筱芮表示,数字货币是一种底层工具,这也注定其只有跟场景结合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苏筱芮表示,尽管目前数字货币陆续接入各类商业场景,但都是第三方场景,并非自营场景。数字货币如果想要打破第三方支付壁垒,想要破除线下“码牌林立”之现象,就需要遵循互联网产品推广的基本逻辑,需要致力于构建自营生态及场景,打造自身的生态圈。

对于数字货币来说,获取新增用户并非当下挑战,如何留住用户才是推广中的一道难题。

一位中签数字货币红包的深圳市民介绍说,在线下使用数字货币红包消费后就卸载了相关的APP,目前还没看到其他可使用场景。

因此,数字货币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实现用户留存,如何在少数科技公司于小额支付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进行突破,这考验着官方如何构建自营生态圈,如何培养起市場用户的使用习惯。

与第三方支付共存之道

伴随着数字货币试点不断加速,必然会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带来冲击和挑战,其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方式如何共存,成为了当前的一个问题。

中信证券在近期的研报中表示,数字货币应用范围扩大,预计试点区域有望拓展。相对于目前的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具有消费便捷、安全性高、便于监控等优势,近期测试频率持续上升,技术成熟度不断完善,预计未来数字货币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实际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曾表示,微信、支付宝和央行数字货币不存在竞争关系。微信、支付宝和数字货币不是一个维度上的,微信和支付宝是金融基础设施,是钱包,而数字货币是支付工具,是钱包的内容。

不过,多位受访专家均表示,数字货币本身具有一个支付体系,且旨在打破第三方支付壁垒,必然会和其他任何第三方支付平台形成竞争关系,而数字货币如何跟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有序协同,法律上还有待进一步明确。而微信支付、支付宝亦担心数字货币推出之后,会快速替代前者。

实际上,在数字货币多地推进试点之际,第三方支付行业监管也在不断升级。

1月20日,央行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首次提出支付领域反垄断,明确界定相关市场范围以及市场支配地位认定标准,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同时,《条例》对支付功能作了重新划分定位。

一位金融人士指出,《条例》的出台实际上与数字货币加速推广有内在的关联,且近期监管层多次强调“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数字货币切入移动支付领域,亦是为了改变当前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两家独大的局面,承担起涉及国计民生领域的移动支付。

1月25日,中央财经大学数字财经研究中心主任陈波表示,数字货币背后是以央行、商业银行为主导的支付网络,其背后的银行自有生态体系跟支付宝及微信完全不同,所以数字货币是非常有特色的存在,但将来能占据多少市场份额,还是要由市场来决定,目前还很难做出判断。

“数字货币的发展空间很大,但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央行怎么去推进,也取决于老百姓的认可程度。”陈波说。

同日,区块链与数字货币研究者杨俊表示,二者将会在竞合关系中发展壮大,第三方支付已深入各大消费场景且具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支付便捷性已体现得淋漓尽致;数字货币则处于初期,不论是用户的接受程度和消费场景都有待进一步普及。数字货币以法币数字化应用为使命,第三方支付则是以便捷的支付服务为根本,两者因不同的定位将会长期共存。

对于数字货币与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共存方式,苏筱芮表示,数字货币作为具有官方背景的金融科技产物,将承载更多具有国计民生性质的社会职能,后续不排除数字货币切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这样的官方场景,为官方平台提供底层账户体系与支付功能,一方面能够增强政府服务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形成国家级大数据平台。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支付宝货币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古代的货币
奇客巴士支付宝旗舰店
古代的货币
我的支付宝
支付宝这样进医院
支付宝进医院:好还是不好?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