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法国不胜而胜”另有原委

2021-06-18 14:58林汣炎
文史博览·文史 2021年4期
关键词:法军清廷内阁

林汣炎

“法國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是关于清末中法战争(1883—1885)结局的一种极常见说法。它的基本情节是:“老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大败法军,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清廷却在此时与法国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但这种说法存在逻辑错误,即把镇南关大捷的胜利,等同于中方在整个中法战争中取胜。

实际上,镇南关大捷是一次很振奋人心的胜利,但并不具备战争转折点式的意义。越南北部战场上的法军并未在此役中受到“伤筋动骨”的重创,而清军实际上是无力继续追击的,因为追击意味着拉长战线,意味着十倍于敌的兵力优势不再存在;同时,法军又在收缩兵力进行增援,到1885年4月中旬,集结在越南北部的法军总数已达2.5万余人。所以乘胜收兵,未尝不是一种好结局。

此外,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倒台,对处于中法战争中的清廷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个好消息。茹费理内阁之所以倒台,是因为法国朝野不满他的软弱(而非民意不喜欢他的好战),反对派希望有一个对华更强硬的内阁,来维护法国在远东的殖民利益。所以,茹费理内阁倒台后,法国议会随即表决通过,拟向越南增派5万军队,并增加军费两亿法郎。

有些著作将“茹费理内阁倒台”与“中国不败而败”放在一起叙述,营造出一种法国国内政局变化对清廷极为有利的印象。这印象,其实只是错觉。

猜你喜欢
法军清廷内阁
法军抓获“伊斯兰国”分支头目
岸田内阁与日本政治走向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海口与内河:鸦片战争期间清廷的水文调查及影响
六角大楼
吉布提成为反海盗最前沿
电脑病毒中断法军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