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嵚
对宋太宗赵光义即位的“合法性”,后世一直争议不少:宋太祖赵匡胤驾崩时,次子赵德昭已经25岁,他为何放着已成年的儿子不管,偏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但笔者认为赵光义的“接班”,放在北宋初年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其实是顺理成章的。
北宋立国之前,中国经历了“五代十国”乱世。其间所谓的“法统”“皇位传承制度”统统成了摆设,在这样的病态乱世里,有兵有权的“骄兵”们,地位急剧上升,叛乱兵变成了家常便饭。“五代十国”的53年,北方的“五代”出了15个皇帝,其中7个是通过兵变篡位上台的。至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一幕,那更是五代时期“骄兵”们的传统把戏,唐明宗、周太祖等人的登基,基本都走的类似套路。
如此风气下,兵将们心中没有朝廷大义,“一不开心就兵变”更成了常见现象,带来战乱不断的后果。因此“黄袍加身”后,深知“骄兵”威胁的宋太祖赵匡胤,用“杯酒釋兵权”的方式解除悍将们的权力,又不惜血本打造出一支忠于大宋朝廷的精锐禁军,更以“宰相需用读书人”的治国理念,削弱地方兵力,竭力消除“骄兵”的隐患。
但直到赵匡胤驾崩时,国家都还没有完成统一,北宋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并不稳固,许多重要的军政改革并未完成。而这一切,也需要大宋选择一位年长且有威望的“继承者”。而赵光义,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至于赵匡胤自己的儿子赵德昭,就算赵匡胤真留下遗诏“传位”给他,这皇位,或许也坐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