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深
1950年10月,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新中国在黑龙江的兵器工业进行了紧急战备搬迁。东北兵工局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于1950年10月21日做出决定:“五一工厂第一制造所”(枪所,即后来的国营626厂,共和国枪械的摇篮)迁往黑龙江北安,建设新枪厂,对外称“庆华工具厂”。
当时的北安,蓝天一顶,荒原一片。整座城只有64000人,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2摄氏度,土層冻结深度达2.5公尺,铁路运输只有齐北、滨北两条铁路线。工厂距车站约两公里,既没有铁路专用线,也没有像样的公路,仅有通向工厂的一条路,还高低不平,沙石路面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当时工厂没有一辆汽车,更没有专用起重设备,要想把上千台设备、上千吨生产工具和材料运进工厂,只能靠人拉肩扛。
工厂的厂址设在北安城东的原日本兵营(也叫日本东大营),先期东北军政大学在这里驻扎,后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该校迁出留给工厂迁建使用。旧兵营的14栋房屋除了不露天之外,门窗已经严重破损,室内堆积着多年的旧炮弹壳,上面覆盖着积尘。院内白雪皑皑,枯草成片,风起时常有山鸡飞出。四周的铁丝网残缺不全,东大门附近的围墙边堆积着各种垃圾,总之厂内没有一点完整的设施。
然而,面对恶劣的天气、复杂的环境、艰难繁重的任务,老一代军工人不畏艰辛、艰苦创业、勇挑重担,为了早日给志愿军战士生产出冲锋枪,开始了北迁建厂的征程。
1950年11月3日,工厂开始了大规模的搬迁。1631名职工,800多名家属,连同1358台设备以及3000多吨材料和工具,陆续到达北安,北安站台上,大批机床设备、工具和材料堆得像山一样。为了不影响铁路正常秩序,全厂打响了一场搬运机器和材料的战斗。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啊!天上下着小雪,人们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戴着手套皮肤还像猫咬一样的疼,稍不注意,手挨上机器就粘掉一块皮。尽管这样艰难,全厂职工喊着号子,能拉的拉,能扛的扛,马爬犁、畜力车、撬杠、滚木和绞盘齐上阵……在距厂两公里的路段上黑压压挤满了抢运机器设备和材料的工人。劳动号子声伴着北风的呼啸声显得格外嘹亮,北安人看了,无不伸出大拇指:“这是哪来的汉子?真厉害!”
就这样,从1950年11月3日拆下第一台设备,到12月18日把最后一台机床从北安站运进工厂,老军工人仅仅用了45天。
1950年12月19日,他们开始了全面的复厂复产建设。在复厂建设中,除冲压和枪管厂房交给施工队外,其余工程全部由职工们自己完成,毫无疑问这又是一场硬仗,但是他们硬是克服种种困难,胜利完成了建厂、复厂工作。
据资料统计,从1951年6月至1953年12月,工厂总计生产了50式7.62毫米冲锋枪358261支。同时工厂还按计划试制了54式7.62毫米手枪,以及猎枪、卡宾枪等新式武器。其间,按照边生产、边运输的方针,生产一批就运往朝鲜战场一批,战士们拿着我们自己生产的50式冲锋枪乐得合不拢嘴,这种枪精度高、射程远,而且打一万发子弹枪管也不产生裂纹。
庆华工具厂生产50式冲锋枪的事迹迅速传到了北京,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朱德总司令决定亲自到庆华工具厂慰问日日夜夜为前线生产冲锋枪的工人们。
1952年9月3日,在抗美援朝最紧张的时刻,朱德总司令专程从北京来到生产冲锋枪的庆华工具厂。
上午8时,中共黑龙江省委通知庆华工具厂党委“朱德总司令要视察626厂,专列将于今天上午10时到达”。听到这个消息后,全厂一片欢腾,工人们说:“我们只在报纸上看到他老人家的笑容,高大魁伟的身材,今天真的要一睹老人家的风采!”
在大家翘首企盼中,朱德乘坐的专列于上午10时准时到达北安车站。只见朱德身着灰色制服,脚穿一双青布鞋,走下专列,满面春风地走向欢迎的人群,与前来迎接的厂党委书记李志坚等人亲切握手。那时庆华工具厂仅有一辆美式吉普和一辆新拨来的苏式消防车,当李志坚拉开美式吉普的车门请朱德总司令上车时,朱德看了一眼,却出人意料地走向苏式消防车,自己拉开车门坐进了副驾驶室。就这样,朱德坐着消防车从北安车站直达庆华工具厂。
来到工厂后,朱总司令不顾旅途的劳累,径直到车间看望工人们。走进204车间,李志坚把曾经上报纸且被树为“安全生产红旗标兵”的高文桥班组事迹介绍给朱德总司令,他听后高兴地握住高文桥的手,亲切勉励全组同志要戒骄戒躁,进一步搞好安全生产,继续保持先锋模范作用。
接着,朱德来到总装车间,对欢迎他的人群大声说:“同志们!你们为抗美援朝做出了贡献,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来看望大家!”听到朱德那充满温暖而又亲切的问候,工人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在总装车间,朱德仔细查看了车间的每一道工序,详细询问了产品的性能和日产量。在一排排刚刚打完精度的冲锋枪前,他停住了脚步,手抚着枪托,语重心长地对厂党委书记李志坚、厂长孙云龙等人说:“现在部队很需要你们的产品,你们的产量还要再高一些,质量再好一点,还要抓紧研制新产品,保证战争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朱德视察完车间后,又来到厂部办公室听取汇报。当技术人员汇报到工厂用国产钢材替代进口材料生产某一零件而且质量完全达到技术标准时,朱德高度赞扬了工人们的聪明才智。当汇报到工厂迁建工作时,他高兴地说:“你们干得不错,请你们向全厂工人转达党中央、毛主席的问候!”说完,他对厂长孙云龙说:“我看你这么面熟呀!好像在哪里见过?”接着突然“啊”了一声,“想起来了,在延安!你就是有名的‘八大工匠之一、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接着朱德又关心地询问起职工的生活情况。李志坚汇报说:“职工吃住困难都解决了,文娱生活正在逐步改善。目前,正在建工人文化宫,我们想等文化宫落成后,请总司令给题个名。”朱德听完笑着说:“这好办,以后有机会到北京找我就成。”
时间过得很快,朱德要乘专列回北京了。临行前,他对厂长孙云龙说:“小孙厂长,把你们生产的冲锋枪送给我一支做纪念好吗?”孙厂长立即挑选了一支刚刚生产的冲锋枪,送给了朱德。朱德接过枪仔细看着,抚摸着枪身说:“抗美援朝形势很好,你们还要努力生产,支援前线!”
1953年12月30日,工人文化宫落成。党委书记李志坚专程去北京找到朱总司令。朱德看到远道而来的工人代表,欣然写下了“文化宫”“朱德”5个大字。
也就是从那时起,“文化宫”“朱德”这5个大字就一直悬挂在厂文化宫大楼的上方,成为全厂6万名职工家属永恒的记忆!
(责任编辑: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