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干部”成了热词,隔一阵子火一次,次次都刷新人们的认知。最近出圈的,是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学生会干部。视频中,该干部站在淋不到雨的屋檐下,双手插在裤兜里,冲着淋雨同学吼:“吵什么吵啊,都给我淋着!”这边吼着,那边还对个别同学处以俯卧撑的体罚。这还像一个学生吗?即便是现实中“真材实料”的干部也不能、不敢、不会这样做吧!如今的学生干部,怎么会变成这样子呢?
很多批评者都指责此类学生干部的油腻。有人甚至斷言,当下,不管是大公司招聘,还是年轻人相亲,“学生干部免谈”已成了一条潜在规则。学生干部成了“装腔作势”“不学无术”“眼高手低”“阿谀奉承”的代名词。
现在这跨度有点大,我上学那会儿似乎并不是这样。当年,我也是一名学生干部,从小当到完成所有学业之后的那种,属于“资深干部”。我翻来覆去看人家在那里抖威风、耍派头,硬是想不起自己为啥没有一点类似的“高光时刻”。
是不是很窝囊?好像有一点。我这个学生干部,几乎总是在老师与同学间和稀泥。学校也好,老师也罢,总有一些指令、要求过于刚性,比如,安排的事务过于繁杂,比如,强调纪律格外严厉等。原样二传是可以的,很多人也都在那样做。不过我似乎往往会从中调剂周旋化解一番,力度减了,色彩淡了,方法也更柔和了。这样,各方面都易于接受。此外,我会和其他学生干部一起,把生病的同学用担架抬上慢车车厢,送回老家休养;我也会和同学在春天远足,在夏天的星空下说古道今。
那一年,我和另一名学生干部张罗着实习事宜,发现财务多算给我们几百元,我们主动退还回去,却被会计一通抢白,原来,发现钱不对数,她已经把账目做平了……也不是没有被同学们疏远过,但只要你的心和大家在一起,哪怕有点误会也会烟消云散。
是的,学生干部不是“官”,也不是密探、打手,更不是职业学生、班主任。其所操心的,固然有班级“公共事务”,也有一定的“管理职能”,要做到“政令畅通”,确保“落实到位”,但这样的比附只是为了叙述方便而已,并非学校事务的全部。
本质上,“学生干部”只不过是一个学生而已,并无必然的管理职能与责任伦理。尽管学生干部会帮助班主任老师、学校有关方面处理一些事务,但并不是责任主体,也不必勇于任事。搞不清这个职责边界,就必然会出现越俎代庖的尴尬。就像之前成都某校的“学生会杨主席”,官威大得离谱,同学都不能叫他;或者像中山大学学生会干部一样,分什么“正部长级”“副部长级”,实则是一场误会。
当然,学生缺乏辨识能力,或者被胳膊上的几道杠弄得晕晕乎乎,尚且可以说是一种权力带来的轻微晕眩,但老师、校方其实不应该糊涂或装糊涂。故意把学校整得像官场一样,参照官场那一套,在学生中做预演,搞得层级森严,要么是管制思维使然,要么就是别有用心。
话说回来,我做学生干部时,好像也曾有过张狂的时候,当时觉得自己好了不起,能够对这么多人发号施令。幸好,有个老师及时棒喝:“别忘了你只是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