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娜
扎根大庆油田50余载,他创造了许多个第一次,带领团队不断将中国石油开采技术推上世界一流的阶梯,他就是首位石油工程院士王德民。2016年4月12日,茫茫太空又多了一颗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王德民星。當王德民学生时代的照片意外走红网络,人们这才发现,这位“史上最帅院士”的科研成果,远比其颜值更加闪耀。
1937年2月,王德民出生于河北唐山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是医生,父亲王世贵在留美学医期间认识了瑞士姑娘文安清,婚后一起回到了中国。
在如今看来秒杀电影明星的混血长相,却对当时的王德民造成了不小困扰。因为常被大家误认为是外国人,所以没有人愿意跟他玩,这也使得他把更多时间放在学习上,初中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保送北京第二十六中学。王德民不仅学习成绩好,还喜欢参加体育运动,是学校的篮球健将和短跑运动员。1955年夏天,王德民以数学100分、物理98分、化学96分的高考成绩被北京石油学院录取。
在大学校园里,王德民的成绩依然耀眼,是学校的风云人物。那时实行5分制,他门门功课都是5分。学习之余,他还经常帮助和辅导其他同学。毕业之后,校方希望他留校工作,并开出了优渥的条件,但他想都不想就一口拒绝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石油资源匮乏,外国专家更是断定“中国是陆相沉积的地质构造,不会有大油田”。1959年9月,从东北大地上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大庆发现了油田!1960年,大庆油田正式投入开发。但由于此前我国没有发现过大型油田,在石油开采方面极度落后,且缺乏大量专业人才,开发初期一度陷入困境。
到大庆去,到祖国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是王德民在毕业前夕就暗自下定的决心。1960年9月,大学毕业的王德民踏上了从北京开往黑龙江的列车。
到大庆油田报到之后,和王德民一起来的同学大多被分配到了科研单位,他却因为身份问题被分配到基层的试井队,干起了劳动强度最大的挖油工作。王德民没有一句怨言,反而觉得在现场能够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解决办法,这些都是在科研单位里学不到的。
当时,大庆石油会战刚刚开展半年左右,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王德民白天和工人们一起来回抬着两百多斤重的绞车和仪器上井测试,晚上睡在漏雨的牛棚里。冬天下仪器,最冷时达零下40摄氏度,为了保证仪器的运转,王德民脱下棉袄给井口保温,用身体捂开冰冻的防喷管,为此他患上了关节炎,常常半夜疼醒。
为了系统地掌握国内外的石油开采方法和适应范围,王德民一有时间就往图书资料室跑,他几乎查遍了当时能够找到的美国和苏联关于这方面的所有资料,为此他还自学了俄语。
王德民在工作中发现,试井运用“赫诺法”计算的油层压力值误差普遍偏高。他心想,外国有外国的方法,我们就不能有自己的方法吗?经过100多天的钻研,1961年,王德民独立推导出符合大庆油田实情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经过鉴定,新的计算方法被定为“松辽法”,并很快在全油田应用推广。实践证明,“松辽法”比“赫诺法”精确两倍。
那一年,王德民只有24岁。
此后,王德民又接连推导出多种提高测压效率新算法。他的“松辽法”一直沿用至今,累计使用100多万次。
即使面对接下来的种种逆境,王德民也从未放弃石油研究工作。1970年初,经过数千次的实验,王德民获得了20多项科研成果。
大庆油田投入开发之后,王德民运用他研究的一整套开采技术,使采收率达到40%以上,一举打破国际采油权威作出“大庆采油率只有32%”的断言。尽管如此,王德民并不满足,他深知世界上任何油田都无法逃脱资源越采越少的问题,于是日夜思考着如何采出剩下60%的油,“采油就好像洗衣服,用冷水洗是洗不净的,要想洗得更干净,只好用化学的办法。”
这个化学的办法就是世界性难题三次采油。王德民上学时就听说过这项技术,当时被老师称为“未来的技术”,没想到三十年之后依旧如此。研究这项被美国以及其他石油强国否定的技术,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加上大庆石油含蜡多,遇冷很容易凝固,三次采油难上加难。曾有一名外国专家说,只有把大庆油田搬到赤道上,三次采油才有可能成功。
各方质疑声并没有让王德民停下探索的脚步,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王德民的三次采油技术终于可以实际应用了。1993年,投资十几个亿的厂房建了起来。然而现实却给大家泼了冷水:比麦芽糖还黏稠的聚合物在注入地下时根本不下去。
很多人以为原油就像一条流淌在地下的河,事实上,原油存在于地下极微小的孔道中,孔道尺寸仅为几微米。为此,王德民从理论与实践上解决了注聚合物后出现的地面流程不适应和井下管柱严重偏磨的若干难题,建成了世界上应用聚合物驱油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工艺最先进的三次采油生产基地,使大庆油田连续27年高产稳产5000万吨以上,创出了世界同类型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聚合物驱油技术的成功运用,相当于又为中国找到了一个储量上亿吨级的新油田。
2006年,大庆油田凭借聚合物驱油技术,创造出石油最高采收率近70%的“世界奇迹”。而王德民,就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
王德民带着全家人扎根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一待便是半个世纪。
在儿子王研眼中,父亲不苟言笑,是“一个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工作的人”,小时候很怕他。慢慢长大之后,王研才知道自己名字里的“研”字,寄托了父亲对自己的殷切期望从事科研工作。王研没有让父亲失望,大学毕业后一直留在大庆油田潜心钻研,现是大庆油田采油一厂总工程师。
王德民先后多次拒绝了国外大公司的高薪聘请,始终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石油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谁能给我这么广阔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的才干?只有中国。”
有人问王德民,怎么不调去北京那样的大城市,这样知名度会更高。“大庆现场需要解决新问题,对我所学专业时刻都是一种挑战。”王德民说到这儿笑了,说他自己也说不上是学什么专业的。的确,几十年科研工作下来,他已涉及数学、仪表、机械、化学、流体力学、采油工程、油藏工程、地面工程等20多个专业。为了大庆油田的采油需要,他一直不知疲倦地学习着。
1994年,中国工程院正式诞生了。在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名单中,时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的王德民的名字赫然在列。
自2000年起,王德民不再担任大庆油田的主要领导,但事实上,他一天也没有离开过科研岗位。21世纪以来,王德民致力研究的泡沫复合驱、二元复合驱、同井注采等四次采油新工艺,均已投入应用性试验。
2016年4月12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1023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德民星”。这是一项世界公认的崇高荣誉。自此,宇宙星空又多了一颗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王德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中国油田分层开采和化学驱油技术的奠基人。”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命名公报中一段不到两百字的英文,凝练地概括了王德民对中国石油开采技术的历史性、开拓性、基础性贡献。在命名仪式上,年近八旬的王德民激动地说道,“虽然我年事已高,但在未来的日子里,仍将心系石油、立足油田,坚持不懈地献身祖国石油事业,勇攀石油科技高峰。”
生活中,王德民是一个极为自律的人,因为忙于工作没时间锻炼,他便坚持每天爬楼梯,“没有好身体,我还有那么多的科研项目怎么办?”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每年享有一次公费旅游休假的待遇,他却从未享受过。妻子也很无奈,“他的眼里只有石油。”
如今,84岁的王德民是东北石油大学的特聘教授,经常在讲台前一讲就是一个上午,精神奕奕,“这里需要我,离不开我,我干起来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