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旭辉 白皓
按照精准扶贫“五个一批”要求,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计划五年内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迁人数接近三峡工程水库动态移民人数9倍,着力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截至2020年3月底,全国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266万余套,实现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7万人,搬迁入住率达99%。这些建成时间短、人口相对密集的社区如何提升搬迁后续扶持水平,提升搬迁群众脱贫发展能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工作。
2015年12月,贵州在全国率先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搬迁约188万人(约40万名青少年),比三峡移民多75万,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4.33万,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寨10090个,是全国搬迁人口最多、任务最重省份。截至2020年底,192万人搬迁全部完成,搬迁规模相当于冰岛总人口5倍多。2020年2月,贵州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强调重点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这“四场硬仗”,要求“下大功夫研究问题、破解难题,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攻坚战、啃下硬骨头”。易地搬迁扶贫这场硬仗目标是“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对共青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出重大任务、创造广阔空间。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如此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在缺少借鉴经验的情况下,近年来贵州共青团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所需和搬迁群众所盼,发挥优势,精准深入开展工作,成效显著。贵州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搬迁群众特点和社区治理深层次问题,也对共青团深化工作提出挑战。团贵州省委分别于2018年9月和2019年6月召开“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团建工作推进会”、“贵州共青团服务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推进会”,2020年1月,按照省委部署,实施服务易地搬迁后续工作的“新市民 追梦桥”工程,带领青年人在搬迁社区基本完成“搬得出”的上半场战役,主动谋划、积极探索“留得住、能脱贫”的下半篇文章。
在百万山区农民迁入城镇新居这项巨大工程实施中,贵州以“六个坚持”贯穿其中,走出一条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新路。
坚持省级统贷统还。为解决基层政府和搬迁群众负担,贵州成立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统贷统还”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省级政府全额提供“子弹”,市、县两级政府集中精力抓搬迁,并明确搬迁贫困群众自筹人均不超过2000元。
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瞄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界定迁出地区域条件和搬迁家庭个体条件,以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重点。
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为主,集中和分散安置相结合。城镇化集中安置是贵州的实践探索和模式创新。结合人多地少特殊省情,坚持以经济要素集聚功能强、创业就业机会多、人口承载容量大的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和县城为主进行城镇化集中安置。2016年城镇安置人口占88%,集中安置率99%。2017年新建安置点全部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有的安置点规模上万人,基本上一个安置点就是一个新城区。2018年,全省计划搬迁66.1万人,其中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任务31.7万人,新增搬迁人口34.4万人,规划建设132个安置点,全部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
以毕节市为例。该市共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39个,62123户28480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2556户242172人,占搬迁人口总数85%。搬迁采取集中和分散安置相结合,主要有县城、集镇和村安置三种方式。全市县城集中安置点共19个,规模最大的七星关区柏杨林安置点,搬迁群众6381户2988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87户24995人,占搬迁总人数近84%。全市规模最小的威宁县哲觉镇居乐安置点,有14户72人。
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2017年起,所有安置点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县级负责制,要求所有项目全部由县级政府作为工程实施主体,采取统规统建,保障工程进度,避免过去安置项目由乡镇实施,点多面广分散、制约资源集约化配置,以及因工作经验和技术力量不足带来的工程风险。
堅持让贫困户不因搬迁而负债。为帮助贫困户顺利“挪穷窝”,贵州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实施差别化补助和奖励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2万元,同步搬迁人口人均住房补助1.2万元;签订旧房拆除协议并按期拆除的,人均奖励1.5万元。鳏寡孤独残等特困户先由民政供养服务机构进行安置;不能安置的,由政府提供相应安置房,免费居住。
贵州制定建房标准红线,防止贫困户因搬迁负债。城镇安置的,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
各个移民安置点在保障工程质量基础上,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县城安置的,每平方米控制在1500元以内,农村安置的,每平方米控制在1200元以内。加上简单的装修,基本做到贫困户不花钱便搬进新家。
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围绕脱贫抓搬迁,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让群众能够实现更好发展。为确保每户至少就业1人以上,省人社厅、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帮扶工作的通知》,要求将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就业扶贫工作重中之重。
城镇化集中安置,有不少还是跨行政区域搬迁,移民新型社区人员构成多元,“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眼前现实任务与引领培育下一代的长远根本任务并重,治理难度大。
人员构成多元。
集中安置点青壮年外出打工比较多,社区弱劳动力比较多。毕节市赫章县城三个集中安置点之一的金银山社区,2760户13622人于2018年6月至8月搬迁入住。金银山街道工作组副组长文兵介绍,安置点酗酒人员较多;妇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多;慢性病、重大疾病患者多,因病致贫情况多;还有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特殊群体。
团毕节市委书记饶萍挂职七星关区委副书记,她到七星关区柏杨林安置点调研,社区精神病人、孤儿、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智力残障人员等,让她感受到工作的难度。
跨行政区域搬迁增加了社区治理难度。贵州9个地州脱贫任务最重的黔东南州,所辖16个县市除凯里市以外,其他都是贫困县。凯里在16个县市中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不但要承接本市2.5万人搬迁,还要承接另外15个县2万人跨行政区域搬迁,共4.5万人,分布在61个安置点。在六盘水市,共有7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11万6142人,在贵州这是一个小的县的人数。有的要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有的要从七八个乡镇汇集到一起,带来不少管理上难题。
特殊人群管理难度大。
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先敬贤社区党支部书记马华锋介绍,安置点群体特殊,弱势群体较多,重病,重残,重学(家里几个大学生),重养(家庭负担重,孩子多)。搬迁群众有的发展动力不足,等靠要。“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困境儿童,空巢老人,重残、重病、精神病人,特殊人群管理难度大”。
城市生活融入能力不强。
搬迁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不少是文盲,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一些搬迁群众进入城镇生活,面临语言交流障碍。文明卫生习惯差,遵纪守法意识不强,农村陋习短期内难改变,集中居住、邻里关系不会处理,城市生活融入能力不强。
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有4个村、86个村民组,1.7万人,贫困户646户、2337人。2006年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搬迁66户、287人,其中搬到乌江社区50户、218人。社区有团员46人,主要是学生和外出务工的青年。2018年成立团支部,1名书记,2名委员。镇团委书记郑亚介绍,来自深山区的群众,行为养成方面,有一些长期不良习惯,亟需做一些沟通培训,生活习惯的引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镇生活。农村都是用柴火,群众到集镇生活,不会用天然气,老年人搬入后,不会用家电,而手机,老人只会接,不会其他操作。“针对这些困难,我们安排志愿者帮助搬迁群众学会使用家电,解决了群众实实在在的困难。”
黔东南州凯里市上马石社区,是凯里市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共7个小区,3万多人,其中上马石小区是凯里市最早的搬迁安置点。州委州政府、市委市政府将法治建设贯穿易地扶贫搬迁全领域、各环节,打造易地扶贫搬迁法治保障工程,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安居乐业提供法治保障。2019年4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在黔东南州召开,上马石小区是观摩点。
上马石小区共有安置房41栋,已安置移民2273户1011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09户4471人。搬迁群众主要来自市内15个乡镇,以及台江、黄平等黔东南州6个县自然条件较差的乡镇,总体文化水平为小学至初中文化。为了搬迁群众能够延续邻里情,增强对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实行“亲情”安置,将同一个地方搬迁的群众集中安置在同一栋楼。
搬迁群众入住安置点已有几年,从自然条件艰苦的农村搬迁到城市,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在党政机关和共青团等社会各界引导帮助下,他们已逐渐适应城市生活,行为方式出现几个新特点。思想观念的改变:搬迁后学会了包容、开放、勇于接受新鲜事物,认识到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在优胜劣汰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搬迁前在农村主要从事农活,无拘无束。搬迁后逐渐转变生活方式,变得守时,守信。行为规范的转变:搬迁后逐渐改变了乱扔垃圾、带小孩随地大小便、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意践踏草坪、乱涂乱画等不文明行为。文明的标准和要求提高:搬迁后逐渐提高了文明用语、文明交通、文明过节等文明程度。
尽管如此,搬迁群众仍有部分農村习俗短时间难以改变,给社区治理带来新问题。搬迁前,群众都在自己家里办理红白喜事,有宽敞的场所,搬迁到安置点后占用道路、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办理红白喜事,放鞭炮产生噪音污染,影响环境卫生。生活杂物乱堆放。搬迁到社区,部分群众生活杂物越来越多,丢弃觉得可惜,堆放在过道及窗台,影响美观,影响城市环境卫生,侵占有限的公共城市空间,对公共安全造成影响。
青少年家庭教育缺失。
搬迁社区青少年家风家教不强、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突出。单亲孩子、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孩子、孤儿,以及父母在本地解决就业的孩子,普遍不同程度缺乏家庭管教。不少留守孩子跟着老人生活,老人不识字,缺乏教育能力,有的孩子父母虽在本地就业、一起生活,由于文化低,又忙于工作,下午放学后、周末、寒暑假,学业也无人辅导,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欠缺。很多家长观念不对,孩子“三观”潜移默化受到家长负面影响。
团凯里市委副书记禹荣彬说,集中安置点的青少年问题是隐性的,现在不是马上显现,但是今后会体现出来,必须现在就进行正面影响。与其他青少年有区别,就是他们会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们正处于“三观”剧变阶段,环境发生变化后,普遍出现成绩跟不上,看到贫富差距,又受到家长的影响,而家长的观念很多又是不对的。家长说这不好那不好,会影响小孩。“围绕搬过来的变化,志愿者问小孩子,发现明显受家长影响。凯里空气好,很安静,但有的孩子受家长影响,就说空气和环境差”。
凯里市上马石小区6~35岁青少年4269人。尽管引进社会组织彩虹之家,由于规模限制,仅能解决40~50人的小学生家长上班无法监管问题,仍然存在很多小学生作业无人辅导。初中生、高中生上学期间不少住校,寒暑假期间无人监管,部分在家玩游戏,浪费时间。
2018年底,贵州省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深化建设“五个体系”,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从搬迁建设向后续脱贫发展和社会融入管理转变。
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合财政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等,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满足搬迁户子女就学需求,确保每个安置点有1个卫生服务机构。
深化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搬迁群众生计方式非农化转变,结合省内外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特点,统筹各相关部门培训资源,推进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逐户建立培训档案,不断提升就业技能。通过就地就近就业、组织化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强化产业配置、托底解决困难人群就业等方式,确保有劳动力家庭1人以上稳定就业。
深化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移民夜校等载体,深入细致做好思想引导,增强搬迁群众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培育感恩奋进、积极向上、自强自立的社会心态和精神风貌。
深化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根据安置点规模和区域实际,合理设置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管理服务单元,强化社会事务、治安管理等职能,将大数据融入社区管理,加强社会风险防范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化基层党建体系建设。坚持安置点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安置点各项工作。合理设置党总支、党支部,配强干部,完善机制,强化功能,确保每个安置点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贵州各级团组织在党组织领导下,围绕“五个体系”建设,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实施“新市民 追梦桥”工程,针对搬迁群体特征,聚焦社区治理难点,瞄准重点,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广泛深入、生龙活虎、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受到党政领导、社区居民、团员青年和社会各界普遍充分的肯定。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群众走出大山,搬入社区生活,社区党组织功能逐渐健全,政务服务配套设施日趋完善,842个易扶搬迁安置点名单中,已有833个易扶点实现团组织覆盖。强化抓好团建是本职、不抓团建是失职、抓不好团建是不称职的观念,明确乡镇团委书记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安置点团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团县委书记作为安置点团建工作主要责任人,确保责任层层落地,工作落实有力。
围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搬迁社区团组织重点开展感恩教育、培育市民意识,强化对安置点青年的文化引领,增强其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开展感恩教育。组织专职团干部、脱贫攻坚青年先锋讲习员、青年志愿者等优秀青年,在安置点开展政策宣讲、普法宣传、春晖感恩教育等活动,教育引导搬迁群众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开展常识培训。利用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开展双语教学、汉字拼写、家电操作、卫生习惯、交通安全等基本生活常识培训,帮助搬迁群众由乡村居民向城镇市民转变。如:惠水县新民移民社区团组织针对中老年开展扫盲培训。推动春晖乡愁文化馆建设。在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社区居民较多的安置点,建设一批春晖文化乡愁苑,展示春晖文化、地方特色文化、脱贫攻坚文化,加强安置点文化软硬件建设,目前已建成14所。
已经建立的社区团组织逐渐成为党政重要的工作手臂。在毕节市赫章县金银山社区,以15名大学生志愿者为基础,成立团支部,服务已搬迁入住的2760户13622名群众。社区一幢居民楼前,立着一块标牌,上面醒目地印制团徽和团支部服务项目清单,11个服务项目及服务内容、时间清晰可见。
6点钟学校:在下午放学吃饭后,由志愿者对6点钟学校社区学龄儿童重点是留守儿童进行辅导、安全教育,通过游戏互动进行心理辅导。星期日至星期四晚18:00—20:00。
易家风:围绕什么是家风家训、传承良好家风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传承好家风家训等入户服务,以服务促转变,形成全民学习好家风、传家训的浓厚氛围。每月四次。
24小时维权时间:开通工作站24小时维权服务通道,及时为群众维护正当权益。全天候。
爱心理发: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解决其理发需要。每月10号上午9:00—12:00,下午14:30— 17:00。
爱心义诊:定期为社区住户进行义诊,建立相关台账。每月1号。
青年课堂(夜校):开展各类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惠民政策讲解等课堂,为青年创业保驾护航,开展扫盲、推广普通话、主题电影放映。每月3号、18号。
关爱留守老人:进行留守老人档案登记,为其提供日常服务,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生活困难。每天中午12:00—12:30,下午17:30—18:00(需要離家几天,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的,可以到团支部登记)。
环境卫生大比武:开展环境卫生评比活动,提高住户卫生意识,改善社区居住环境。每月15号—20号(不定时间,突击检查)。
移风易俗:开展各类活动,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使其更快适应新的环境,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每月25号。
国学传统:通过开展教学活动,让社区住户了解国学、传承国学、弘扬国学,提高学习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每月2次。
文体活动:依托节假日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融入禁毒宣传、敬老爱幼、安全教育等元素,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增强社区住户的归属感,提高社区住户的幸福感。依托节假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活动。
金银山社区实行“党建带群团、群团带群众”的社会治理“双带模式”,形成“党建+团建+积分”工作机制。社区党员、干部、商户、家庭、群众全部纳入积分管理,设置基础分100分,对居民文明卫生、遵纪守法、家风家教、生活就业等实行“正向考核”,行为习惯好、就业积极、对社区有益的行为进行加分奖励;对干部能力水平、服务质量实行“负向考核”,服务不到位被扣分处理。比如:每月稳定就业加5分、主动清扫垃圾至少加1分、助人为乐加5分。对积分高的家庭和个人,社区在居民培训、就业和孩子入学等方面优先考虑,并且可用积分兑换洗衣机等家电和米、油、衣服、洗衣粉、牙刷、牙膏等生活用品。
“党建+团建+积分”体系由社区党组织引领,运维人员以社区团支部成员为主,团组织还积极汇聚社会力量,丰富积分兑换所需的精神及物质奖励。赫章县金银山街道工作组副组长文兵介绍,党建+积分的治理模式,是针对社区管理难处,经过几个月调研进行的成功探索。把支部建在连上,把群众组织和发动起来。财力、物力、人力都需要上级部门支持,但在开始承担搬迁入住时,很多困难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克服,无非是把群众组织和发动起来,就是用党建引领,以党支部和团支部带领群众。把群众分为几个类别,像老年群体,青壮年劳动力群体,酗酒群体,特别是少先队。成立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建带团建,团建带群众,街道团委书记也是党总支成员。
“为什么赋予团组织这么重的任务?因为服务对象很大,而服务的团队人员过少,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利用共青团的优势。比如居家老人、空巢老人的关爱、服务;青壮年劳动力扶贫车间;妇女和青年的创业培训。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就承接了妇女创业和青年创业培训工作。还有小手拉大手项目,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几个家庭,形成全覆盖。”文兵说。
文兵将“党建+积分”归纳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加法: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居民等十类群体全部纳入积分管理对象。对照积分清单,对居民正向激励为主。减法:在思想观念上减“病”,减去陈旧“病”,重塑价值观;文化上减愚;文明卫生上减“旧”。乘法:围绕“一个党员一面旗”做好乘法;围绕群团大融合做好乘法。共青团、红十字会、科协、社科联等,共建群团工作站,共同开展平安建设、治安巡逻,全力推进培训就业,建实训基地,培训几千人,就业率达到81.8%。除法:规范积分程序,多渠道监督。包括积分查询系统,积分结果运用,“最美居民”等“十个最美”评比。目前,赫章县委已要求所有乡镇和相关部门推广“党建+积分”,成立积分办公室。
文兵说,仅仅靠干部的辛苦指数换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还是有差距的,每天投入工作时间和情感,很多时候仍然束手无策,对社区治理的探索确实很难,不断摸索。积分的录入、公示、兑换活动,积分知识抢答赛等活动,全由共青团完成。脱贫攻坚夜校、“四点半课堂”、扶贫车间、送岗上门,都是共青团。还有劳务输出、社区治安巡逻、卫生评比,成立卫生监督站,设立少先队卫生监督岗,少先队员、团员、党员监督。“这个体系建设,每一个方面都有共青团的身影,做到了人尽其用。在社区、在居民印象中,我敢说,80%以上的家庭,对他们都会十分满意。还有一些居民是精神病患者,无法正常评价,没算入”,“他们成为社区亮丽的风景线,群众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不仅哪里有团员青年,哪里就有服务,而且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服务”。
在六盘水市78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具备条件的建立团组织。市委市政府部署建设“两个社区”(即和谐社区: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平安稳定,精神充实;活力社区:入住充分,就业充足,生活便利,内外相连),团组织结合各个安置点情况,在少年儿童教育、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志愿者服务、文化服务等方面积极工作,成为基层党政干部的左膀右臂。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搬迁社区团组织展现出不俗的战斗力。2020年正月初二,金银山社区团组织带领11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迅速返岗,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团支部书记韩赟说,在社区党支部和疫情防控办公室领导下,发挥青年志愿者文字宣传优势,进行疫情通告写作、宣传材料制作,并在社区微信群等网上联络渠道加强防控抗疫宣传、倡导。韩赟取消订婚仪式,和未婚妻唐姣来到社区工作,他们每天定时联系社区100多位重点隔离观察对象,其中一部分是湖北等重点疫区返乡人员,一部分是社区内1例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他们主要负责统计重点隔离观察对象身体症状,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团组织同时招募36名春节返乡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协助社区做好出入卡点、疫情防控宣传和为居民采购生活必需品等工作。
六盘水市水城区老鹰山街道新业社区团支部书记吴所谓正月初一就通知所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准时返岗。她带领社区5名青年志愿者进行返乡务工人员信息登记,详细了解登记对象乘坐交通工具、身体状况、家庭成员等信息,对湖北、武汉返乡人员重点登记。团支部通过网上征集、自愿报名方式招募20位社区志愿者,许多是返鄉大学生。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大一学生唐家军主动报名加入,他是一名为社区青少年服务的“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志愿者,同时他还和志愿者们一起参与社区封闭管理、夜间安全巡逻、卡点疫情监测等工作。
因为“希望工程·陪伴行动”、脱贫攻坚夜校、志愿服务等工作有活力、受欢迎、影响大,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里大事小事都有群众和青年找团组织,团组织负责人常常“一呼百应”。团组织正在这些新生的搬迁社区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团干部成为社区里群众信任、党政关心的有生力量。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少年儿童是团组织最重要的服务对象。2018年起,团贵州省委指导各级团组织在有条件的搬迁社区开设“四点半课堂”。社区的孩子们在附近配套学校上学,每天放学后不用再走山路回家,省下的时间在“四点半课堂”学习舞蹈、健身、趣味阅读等课程。志愿者能帮孩子们辅导作业,家长可以就近安心打工,团组织带领青年,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介入社区事务,引领社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2019年6月,团贵州省委启动实施“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升级原有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学生课业辅导的“四点半课堂”,通过开设感恩教育、红色故事会、心理辅导、互动英语、民族文化、礼仪教育、自我保护、手工制作、舞蹈、绘画、体育、音乐等特色课程,使搬迁社区少年儿童课余时间有人陪伴、兴趣特长有人指导、感恩奋进有人加油,帮助孩子尽快融入新环境。
两年来,以“希望工程·陪伴行动”为抓手的团属品牌活动,每天开展,成为许多搬迁社区独具特色的人文地标。在铜仁市印江县普同社区,患有眼疾的9岁儿童田志,在团组织“希望工程·陪伴行动”活动中,逐渐打开心扉,变得開朗外向,团干部与其家人沟通后,确定了手术治疗方案。眼疾治愈后,田志在社区服务中心微心愿墙上写下“我要做一名眼科医生”的愿望,立志未来要帮助更多人重见光明。
毕节市赫章县白果二小五年级学生朱余2019年站在了贵州省少先队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主题活动晚会上,她表演舞蹈《浅吟春雨》,自信的表情和优美的舞姿赢得观众热烈掌声。朱余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像电视里的舞蹈家一样翩翩起舞,但以前受家庭条件限制,一直没有机会学舞蹈。脱贫攻坚让她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圆了她学舞蹈的梦。她走出了从前的内向自卑,变成一个热情开朗的孩子,当上少先队大队长,也是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舞蹈队队长。2019年暑假,朱余还带领13名少先队员,参加县里组织、到21个边远村小开展的“巡回表演”。
六盘水市7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11.6万多移民,团市委在规模较大的25个安置点建立“四点半课堂”,整合教育资源,对适龄儿童开展音乐、舞蹈、绘画等第二课堂教育。一是就近的学校教师作为志愿者参与。二是整合市县两级校外培训资源。团市委青少年活动中心每年培训孩子3000人,有36个购买服务的外聘老师(在各个中小学、市场上有声誉的老师)。团市委组建外聘老师小分队,到搬迁安置点做巡回培训和巡回演出,作为购买服务内容,规定每人每年四个场次。
团市委书记李睿说:“‘四点半课堂自己感觉办得不错。不少父母来感谢我们这个课堂,觉得孩子变勤快了,爱干净了,抓住了孩子,就抓住了父母”,“我们找到了方式方法,整合了教育资源,正在思考这里面怎么扎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毕节市赫章县有1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9784户,51156人,3个在县,10个在乡,2个在中心村。其中建档立卡9233户,47622人,占93.08%。6~35岁29873人,占总人口58.4%。0~6岁4050人,占7.92%。所有安置点都成立团支部。
团赫章县委书记詹先彬介绍,县里建了6个希望小课堂,覆盖2000多名小学生(因为人数太多,资源有限,不能达到全覆盖)。希望小课堂与社区少先队联合主办,项目化实施,聘请就近学校34个志愿者教师,教音乐、舞蹈等,主要做兴趣辅导,让孩子从农村搬出后,有第一拨潜力激发,帮孩子尽快融入社区,进行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理念的灌输。孩子既保留了在农村纯朴的的本性,自己的创造力也有了新的提高,把孩子也吸引到社区管理中来。有些搬迁户想回家,放心不下家里的土地,孩子不想回,大人走不了,起到积极作用。解决了家长务工之忧,增强了内生动力。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润滑了干群关系,和谐了社区氛围。
黔东南州有6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其中60个已建立团组织,另一个正在建立。全州有29所“四点半课堂”,每周、每天都在开展活动。团凯里市委副书记禹荣彬说,移民孩子有明显变化:开朗自信了;有了集体意识;讲规矩,守秩序了;学习提升了。有的孩子“明明以前很调皮,但是现在变乖了”,“家长也有变化,懂得怎样进行家庭教育和儿童保护的理念”。
黔东南州凯里市5个移民安置点均建立团支部,团市委依托希望小课堂,广泛开展10项青少年服务。
课业辅导。上马石社区自2018年8月起常态化开展课业辅导,开学期间每天下午面向移民儿童开放,安排社工和志愿者进行课业辅导,解决移民家长难以辅导家庭作业的问题。
希望小课堂。在上马石社区开办希望戏剧小课堂,在清泉社区开办希望阅读小课堂。邀请专业志愿者为移民儿童进行戏剧培训,通过戏剧方式,让儿童在不同角色的表演中,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分析问题。同时围绕儿童保护、城市融入主题,编排3个戏剧节目,在社区展演,促进移民青少年健康成长。
主题教育活动。采取寓教于乐方式,围绕感恩教育、自强教育、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先后开展移民青少年城市观影体验、我为社区种棵树、探访社区服务中心等活动50余场。
开展社区展演。不定期举行儿童文艺表演活动、才艺展示活动,为移民青少年搭建风采展示的舞台。2019年以来开展和参加社区展演10余场。
培育兴趣社团。组织有兴趣爱好的青少年组成红领巾小百灵、小书虫、小健将等7个兴趣社团,开展兴趣提升活动。
图书借阅。在上马石社区设置图书吧,在清泉社区建立图书室,培养儿童阅读兴趣。青少年可以借阅图书,也可以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分享。
小小志愿者。传播志愿服务精神,组织移民青少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建设出一份力,培养主人翁意识。上马石社区建立38人的小小志愿者服务队,主要参与各项儿童活动的服务工作。
儿童委员会。在上马石社区建立儿童委员会,由儿童自己竞选、投票选举产生。社工和志愿者辅导儿童委员会自主策划活动、组织活动、建设阵地。
家长俱乐部。建立家长俱乐部微信群,积极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每年举办移民家长家庭教育培训。2019年以来开展5期培训,并举行青年篮球赛等文体活动,促进移民社交融入。
个案跟踪。对有轻微违法、家庭暴力等特殊困境的青少年进行个案跟踪,由专业社工建立跟踪档案,定期干预引导,目前已开展个案9个。
团组织引进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入驻上马石、杭州路、清泉3个移民社區,申请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善行贵州项目、“希望工程·陪伴行动”等项目支持,共计经费60余万元,用于服务移民儿童及其家庭。
上马石社区有儿童2096人,社区服务中心联合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儿童委员会选举和换届。通过自主报名、现场抽签、口才演讲、才艺展示、快问快答、无记名投票等环节,儿童全面展示能力和才艺,由社工专业评委和儿童大众评委现场投票,最终选出儿童委员会成员。儿童委员会在社工、团组织和社区服务中心指导下,带领社区少年儿童开展歌舞表演、志愿服务、文明行为宣讲等活动。
2019年11月16日下午,社区儿童委员会换届选举,几十名移民的孩子在现场竞选、投票,气氛热烈。孩子们精心准备竞选小海报,吴淑婷小朋友竞选小小志愿者团长和红领巾小记者团长。她在竞选小海报上写道:“我是一个活泼、直接能发出男孩声音的女孩,您觉得有一个会说苗语的小记者团长,怎样!投我一票吧!”评委现场提问环节,能够清晰表达自己想为社区做哪些具体事情的儿童更受青睐。许多儿童在竞选结束后说,会对竞选时的承诺负责,会珍惜评委们投给自己的选票。
儿童委员会促进了儿童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第二届儿童委员会有了第一届的经验,管理更加规范,融合儿童的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为做好社区少年儿童思想引领打下基础。社区团干部介绍,有一个小孩非常叛逆,社工要他干什么,他就不干。但当天在儿童委员会换届现场,变得非常守秩序。
“希望工程·陪伴行动”起到的“带动小手、拉起大手”作用,让团干部们印象深刻。团毕节市委书记饶萍说,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的小学一层楼都给了“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她已联系中央团校老师,协调师资支持。她说,“希望工程·陪伴行动”是抓思想引领的切入点。大家都关注孩子,小手拉大手,通过孩子的教育、陪伴,把大人拉起来。有的大人不愿意来夜校,就让他开家长会,针对孩子怎么教育,来影响他,通过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带动父母和身边成人。
团贵州省委创新实施“希望工程·陪伴行动”项目,建设179个项目点,服务青少年10余万人次。根据服务项目情况,每个示范点支持1~5万元经费。正如贵州一名团干部所说,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孩子是明天的新市民,不管在他们心里种什么种子,都会发芽,长成苍天大树。贵州团组织探索深化的“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已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少年儿童融入新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让搬迁社区群众更加信任希望工程品牌,也让搬迁社区少年儿童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面临的最直观问题是,曾经散居在大山深处的村民变成聚居在社区的居民,大量农村人口告别传统农耕生活,步入城市社区,生活环境转变太大,许多居民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都跟不上新的社区生活,社区民政、治安、就业等都面临重大压力。
类似国外开办的社区教育,除了“希望工程·陪伴行动”等团属品牌项目,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也正在社区治理中起到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教育功效。这样的社区教育形式既通过课程设置定点、定向地教育一部分人,也通过这些受到教育的人影响更多居民、家庭,最终希望唤醒整个社区的文明自觉和对致富新路的追求。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2017年8月,团贵州省委按照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共青团要将夜校办到农村去”的指示,在黔南州山都县阳基村开始建立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第一年主要在深度贫困村,后来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期都在集中安置点。目前全省各级团组织建成夜校368所,分布在72个县(市、区),155个行政村和21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涵盖16个深度贫困县和20个极贫乡镇。登记在册学员28862人,开展教学40516课时,培训群众521099人(次)。
团省委制定夜校“有教学场地、有配套设施、有统一标识、有组织架构、有志愿队伍、有授课教师、有管理制度、有学习计划、有登记台账、有学员活动”十有标准,团县(区)委书记任夜校校长,更核心的是青年志愿者,每校必须配两个青年志愿者。也办了一些流动夜校,老百姓集中起来坐不住,来夜校多了,不愿意再来,就三五个人在家里办学,开围炉会、院坝会。
夜校既面向社区青壮年,也面向老人儿童,由青年志愿者或邀请周边学校教师、相关领域专家等授课,内容结合当地具体需求,包括政策宣讲、识字算术、普通话推广、技能培训、产业调整、岗位信息等,要求每周授课两次。夜校活动的深化,加速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适应新生活的步伐。
在遵义市正安县瑞濠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课程包括餐饮服务、扫盲、珠绣技能培训、安全知识、反邪教、禁毒教育、女童保护等。累计培训2520人次,为搬迁群众提供社区教育学习、人际交流的有效平台,帮助贫困群众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就业创业技能,居民正在从农民向市民过渡,融入社区生活。
在铜仁市印江县普同社区,团支部成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田宏叶每晚七点半至八点半都会带领社区居民跳舞,这是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的重要活动。现在,居民的金钱杆舞蹈、土家摆手舞已十分熟练,社区团组织利用这样的机会贴近群众,又开设教居民使用智能手机的“手机课堂”,越来越多居民使用智能手机,各项政策和各类社区活动现在都能快速通知到人,社区居民的联系紧密了起来。
铜仁市碧江区响塘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招募到10余名教师支教,他们来自碧江区各企事业单位,结合市场需要和搬迁安置点群众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扫盲再教育、科学知识教学、政策宣讲、职业技能培训等课程。一方面立起发展的志,讲明说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尽快适应城市生活的意义,另一方面引入保安、家政、孕育师、中式烹饪、手工制作等培训,实现就业创业324人,就业创业率67%,月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
团毕节市纳雍县委与利园街道办事处联合举办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系列活动,每期近60名搬迁群众参加。鸽子花风情小镇搬迁群众黄发琼说:“夜校办得真好,我在老师教导下,能写下自己姓名了,以后办事情再也不用请人帮忙代签名字。”
在毕节市赫章县,1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均建立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其中团省委建立14所,赫章县自建1所。铁匠乡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青年工作站)2018年1月开班,面向坪子社区288户1646名搬迁群众(2016年底至2017年底搬迁,来自中井村、高原村等7个村)开展工作。2018年8月,夜校从一间教室扩建为2间,另一间是社区儿童之家。
夜校(工作站)宣传墙上列明特色项目:思想引领工程、关爱帮扶行动、医疗扶助行动、圆梦助学行动、开展创新型助力脱贫攻坚活动、便民利民行动。课程:开展扫盲继续教育,推广普通话,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学习使用汉语,让村民听得懂广播,看得懂电视,提高贫困人口文化技能水平;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讲授实用农业常识、养殖技术、提高农民致富技能。目标:发挥“青春助力脱贫攻坚”夜校(工作站)“桥头堡”作用,汇聚青春力量,服务贫困群众;探索解决基层团组织“四缺”瓶颈制约,夯实共青团基层组织;促进基层团干部和青年志愿者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锻炼成长,服务引导青少年自立成才。
搬迁社区聚集着散居在深山间的村民,村民们长期养成各自的生活习惯,伴有不同程度的嗜酒、赌博、好吃懒做、小偷小摸等不良嗜好,有的涉及縣域间跨区域搬迁的社区,还有不同地区很难帮扶的刁难户、后进户。这些搬迁居民的入住,一方面形成新的社区矛盾,另一方面影响着整个社区风气。
团组织带领青年从“志智双扶”入手,正在用柔性方式改变居民身上的不良嗜好,激发其脱贫内生动力。
七星关区柏杨林安置点团支部用志愿服务项目带动嗜酒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青年志愿者对这些重点人群着重进行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宣传,上门讲解防火、防电、防盗、出行安全知识,组织他们参加社区文艺活动,并带动他们向街坊四邻传递融入新市民生活的信息,一些嗜酒居民行为有所改观。
赫章县金银山社区团支部书记韩赟对居民杨红泽印象深刻。杨红泽47岁,有20多年“酒龄”,酒后经常打骂妻子,曾经醉酒后对志愿者说:“你管那么多干啥,我在老家喝死都没人管”。在社区“党建+团建+积分”体系中,由于杨红泽不积极工作、酒后滋事,导致家庭积分被扣到不及格,孩子失去优先进入“四点半课堂”资格。“孩子在家哭了,对着她爸说,都怪你,我去不了‘四点半课堂。”妻子周珍会回忆,刚开始杨红泽还凶孩子,后来孩子天天给父亲讲道理、做工作,杨红泽害怕耽误孩子前途,慢慢开始转变。目前杨红泽在六盘水市水城区打工,开始挣钱补贴家用,也学会了控制自己喝酒。
金银山街道工作组副组长文兵说:“金银山社区的团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是一群跟酒鬼打交道的人,转化了一部分酒鬼”,“积分转化,有一个酒鬼评上了社区最美居民”,“一个出走的妇女听说丈夫戒酒了,不相信”。
毕节市黔西县锦绣花都移民社区可安置3865户,超过1.6万人从深山搬到这里。团组织做的第一件事是摸清团员青年底数,组织青年志愿者从小事做起,挨家挨户收集群众需求。下水管道漏水、不会调试电视信号、锁坏了不知怎么修、“楼下在家养鸡我家经常有臭味”……家家户户鸡毛蒜皮的事都记在小本上,能现场解决的帮忙解决,需要维修师傅上门的及时反馈给社区管理部门,需要化解矛盾的多次上门做工作、讲道理。曾有人问社区团组织:为什么要做这些社区管理部门做的事?长久的工作保障从哪里来?
社区团支部负责人说,通过走访发现,搬迁群众普遍对新的生活环境“又爱又怕”,爱是因为看到长远的发展机会,怕是因为刚步入新生活摸不着头绪,不少人存在“能不能适应新生活”的恐惧。普通人眼里的生活琐事,在搬迁群众眼里可能是“我要不要留下来”的大事,精准的帮忙让搬迁群众非常温暖。
县财政为社区群团工作站匹配了基本工作经费,随着收集到的群众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社区团组织开始有计划地开展“城市融入”系列活动,促进邻里之间和睦友好、青少年自我保护、社区文明习惯养成都是活动主题。“最重要的成果在于社区里的年轻人开始关心社区大小事,年轻的面孔成了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时任团黔西县委书记曾涛说。
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赫章县金银山社区的广播响起歌声:“防范疫情莫乱跑,冠状病毒不得了;人多不要凑热闹,合理饮食休息好;不串门、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发热咳嗽早重视,就医隔离早治疗;生活服务需解决,小红帽们随时到”。传唱这首防疫宣传歌谣的,是一位90后山歌女孩吉贵英。
吉贵英出生于赫章县古达乡一个农民家庭,性格外向开朗,从小就爱好唱歌,把山歌唱给更多人听,一直是她的梦想。搬到金银山社区来之前,她是一个在快手短视频平台上有着不少粉丝的“小歌手”,喜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乡里百姓的生活,天生的原生态嗓音,被大家称之为“山歌百灵鸟”。
“以前村里条件不好,网络不发达,山歌只能唱给自己听、周边的乡亲听。政府有了好政策,随父母搬到新社区以后,条件好了,有网络,社区还有广播,经常组织各种文艺活动,我有了更好的舞台,参加比赛还得了一些奖,让我更有信心要把山歌唱好,把党的政策宣传好。”2018年10月,吉贵英随家人搬迁到金银山社区,过去,她的山歌传唱的都是一些通俗的民间曲调,随着搬迁生活的改变,吉贵英知道山歌也有新功能,国家政策、法律知识、身边新事等,都能被编入山歌,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唱,老百姓更喜闻乐见。
目前,吉贵英的“快手”粉丝已有20.4万余人。搬到新社区后,社区新生活和社区干部、志愿者的基层工作给她提供了更多创作灵感。作为一名社区青年,她加入社区团支部组建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担任文明网宣员。她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带领社区青年以山歌形式,编写社区“居规民约”,协助社区管理。社区宣传橱窗可见她编写和传唱的山歌:
遵纪守法歌:遵纪守法君须记,弘扬正气抑歪斜。信谣传谣不可为,反对低俗崇高洁。不拉帮派不结社,化解私怨立公德。不搞迷信不赌博,黑恶黄毒要杜绝。
文明卫生歌:爱护环境讲秩序,倾倒垃圾依规矩。脏水污水不乱泼,室内室外常保洁。生活垃圾不乱扔,胡乱堆放受谴责。饲养宠物要杜绝,切莫引发受众议。
邻里和睦歌:移民搬迁政策好,搬出大山齐欢笑。四方兄弟成近邻,常来常往家里坐。背人之话不可说,当面鼓来对面锣。互敬互谅如兄弟,相處是缘为依托。
家风家教歌:孝敬老人莫耽搁,做好榜样子孙学。青春少年勤于学,掌握知识报家国。诚实为本信为诺,志向高远明善恶。修正家风去糟粕,光明正大不怯懦。
移风易俗歌:文明新风进社区,陈规陋习要摒弃。高价彩礼共抵制,滥办酒席如盗窃。封建迷信不抬头,杜绝浪费和攀比。节约办事受赞誉,破除陋习创新意。
息息相关歌:及时交付医社保,生老患病不用急。使用水电不违规,水电通畅心欢喜。优生优育素质高,服好兵役报社稷。交通规则不忘记,出行安全家人喜。
立志奋斗歌:坐等救助不争气,人人相避躲得急。技能培训要积极,就业创业立志气。美好幸福双手造,亲朋好友夸第一。自己致富真可喜,帮助他人同受益。
感恩励志歌:爱国爱党爱集体,紧跟党走志不移。社区为家齐努力,万众一心争第一。建好银山我奉献,共建共享新社区。党的恩情记心头,书记话语牢牢记。
围绕推动搬迁群众生计方式的“非农化”转变,帮助有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团组织发起大量实用性强的就业创业帮助活动。
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优先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招收学员,到贵阳参加团省委举办的“多彩贵州·创在乡土”青年技能免费培训项目,涵盖挖掘机、装载机、焊接、家政服务等实用技能,时长1至2个月,场场爆满。许多青年结束培训就找到就业机会,月收入稳定在3000元以上,带动家庭脱贫。今年以来,已培训搬迁安置点青年200余人。
团省委选派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创业导师到搬迁安置点授课,讲解创业政策、分享创业经验、进行创业指导。在一个安置点,笔者看到,培训讲师正在给“新市民”做家政培训。经过一个月左右培训,这些“新市民”能够具备基础的家政服务知识,有的留守妇女背着婴儿来参加培训,掌握一门谋生技能,是她们搬得出、留得住的长久保障。
帮助安置点青年就业。团省委牵头开展“千校万岗进校园”活动,汇总企业用工信息,在各大高校发布,重点帮助来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贫困大学生就业。2019年3月31日,团贵州省委、贵州省人社厅、贵州省学生联合会在贵州财经大学主办2019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第二届千校万岗(贵州)进校园双选会,来自全省国家级贫困县的大学贫困学子8000余人参加。开磷集团、贵州首钢、中铁五局、中铁八局、工商银行、通源集团等154家单位在活动现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1万多个,涉及财会、销售、医疗、电商、教育、建筑设计、互联网等领域。活动收到求职信息登记表5691份,达成意向性就业2839人次,政策咨询 7000余人次。
团省委正谋划利用团组织自身资源和社会合作机构等资源,建立全省用工企业信息库,做好就业岗位开发、就业信息供给、就业政策解读、劳务输出组织、合法权益维护等服务,引导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青年实现就业。同时联合企事业单位为搬迁社区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和见习岗位,搭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实践历练的平台。一些共青团东西部扶贫协作就业援助项目,也为搬迁社区大学生提供就业及技能培训服务。
扶持安置点产业发展。动员引导各级青联、青企协、青农协成员和春晖使者,发挥资金技术等优势,优先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发展产业,帮助搬迁社区青年就近就业。
铜仁团组织以“同心战贫困·赤子报春晖”理念,全域打造春晖产业园,创新开展网上造林模式,开展“我为家乡捐棵树·同心共建春晖林”等活动,募集社会资金35.7万元,在碧江区坝黄镇坝黄社区发展春晖产业,打造枇杷基地280亩1.1万株,产业链接600余人。万山区旺家花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微工厂2020年2月13日复工复产,由于疫情影响,许多企业复工初期都面临“用工荒”,春晖使者廖景伟的景航服装有限公司却没有此类烦恼,微工厂就在社区内,社区青年出了家门便能进入车间,既方便上班,也便于疫情防控。因为疫情,一直在广东中山务工的何茂喜和陈香夫妇决定留在家乡,在景航服装有限公司工作。“虽然现在工资相对在广东的时候少一点,但房租、日常开支等也少了很多,关键是离家近,天天都能看到孩子,”何茂喜说。
发挥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作用。发现和组织搬迁安置点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加大培育和支持力度,增强其致富带动能力,发挥其社区群众自治带头人作用。截至目前,贵州共建立省、市、县级“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78个,会员4163名,涵盖返乡创业青年、农技专家和涉农企业家等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工作,需求多样,面广量大,完全由团組织唱“独角戏”,事倍功半、难以为继,必须坚持“众筹”思维,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集合各方力量,共筑服务基础,做强服务品牌。
贵州团组织整合社会力量实施的学生助学、快乐体育园地、希望图书室等“硬件项目”,青少年思想引领、综合素质提升等“软件项目”,正助力贵州省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大体系,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落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团组织积极筹集资金用于实施公益项目,社会力量的加入有助于社会各界了解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现实状况、面临问题和发展需求,与党政形成帮扶合力。
助学项目帮助许多搬迁社区考上大学的孩子入学。团贵州省委积极整合爱心企业力量,设立“中国茅台·国之栋梁”、“习酒·我的大学”等公益助学项目,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资金资助,解决许多移民家庭后顾之忧,通过挖掘受助学生成长的故事,也激励更多青少年朝着梦想奋斗。
理想信念教育在搬迁社区青少年心中埋下自信的种子。团省委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2019年、2020年分别招募1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基层,进行为期1至3年的志愿服务,这批志愿者超过一半进入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工作,成为社区青少年思想引领的重要力量。同时,团省委整合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款,为社区开展“希望工程·陪伴行动”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志愿者建立社区活动阵地,加强青年之家、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等团属阵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建设,开展感恩教育、红色故事会等思想引领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
丰富的人文活动使搬迁社区青少年有更多接触世界的机会。许多研究生支教团开展带搬迁社区孩子们看电影、参观海洋馆等活动,陪他们一起快乐地开眼界、长知识。贵州省各级青联为搬迁社区捐赠希望图书室,配备的书籍绝大多数为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名著、绘本。一些青年医生在搬迁社区开展健康知识讲座。金融从业者进入搬迁社区普及防范金融诈骗、套路贷等知识。
团组织开展系列公益活动过程中,社会各行业对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帮助搬迁社区发展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目前,贵州各级团组织在搬迁社区开展的系列公益行动受到广泛好评,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帮助搬迁社区发展的队伍,在全社会初步形成良好的关爱氛围。
同时,在越来越多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团组织在党组织领导下,发挥青年人热情高、活力足的优势,积极主动争取工会、妇联等其他群团组织支持,协调推进帮扶工作,形成合力。
为了整合资源,凝聚力量,为党政分忧,为群众解难,2019年7月,团毕节市委牵头,联合十家群团组织,起草《凝聚群团力量助推深度贫困地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工作实施方案》,市委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周建琨批示:“思路很好!望认真推动、不断总结、创造经验”。这项工作纳入毕节市委2019-2020年改革项目,制定出台《毕节市凝聚群团力量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方案》,牵头领导为分管共青团的市委副书记,责任单位为团市委,参与单位为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文联、市工商联、市社科联、市科协、市残联、市侨联、市红十字会等其他9家群团组织。
毕节市整合10家群团部门资源,联合县级群团部门,已在1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20个极贫乡镇、贫困发生率30%以上的53个贫困村建立群团工作站,安排专兼职工作人员1057人(含大学生志愿者等专职384人、兼职140人、社会志愿者533人),整合投入资金1384万元,实施就业创业、学业资助、医疗救助、阳光护航、志智双扶、亮丽家园“六项行动”,重点项目35个,协助填补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退出的短板弱项,走出一条凝聚群团力量助推脱贫攻坚的路子。
“阳光护航”行动整合“四点半学校”“希望小课堂”“穗毕研学交流营”“护蕾计划”等特色项目,对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小学生为主的学生群体开展课业辅导,创造快乐生活和健康成长环境。目前已建设“希望小课堂”32个,固定服务志愿者近200名,覆盖学生3.8万余人次。
毕节市群团工作站已组织开展技能培训200余次,培训群众11680余人次,帮助2714名群众实现就业;资助贫困大学生2937名、发放助学金1355万余元;签约服务48719名残疾人;聘请教师115人,举办扫盲班176期,开展双语教学等594场次,覆盖群众5600余人次;环境卫生志愿服务惠及7000多个家庭。
大批青年志愿者在贵州团组织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十分突出的作用。他们以火热的心、浓烈的爱、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为搬迁群众奔波、操劳,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宝贵的专业知识、青春活力,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新时代洪流中奏响嘹亮的青春之歌。在艰苦岁月磨砺中,在与人民群众共同生活中,在突破困难、解决矛盾、创新创造中,他们的心智在锻造,品格在砥砺,才干在增长,思想引领日新月异,实践育人水滴石穿。
他们当中,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有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有贵州省万名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层项目成员,有社区周边学校的教师,有当地基层干部,有本地和在外地上学的大中专院校学生,等等。无论是专职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还是利用下班后、周末、寒暑假等休息时间开展志愿服务的教师、干部、学生,大家都在当地团组织带领下,尽心尽责,发光发热。
秦静2017年7月从贵州大学科技学院毕业,参加贵州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曾担任赫章县铁匠乡脱贫攻坚夜校负责人。赫章是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毕节市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她调研了解鐵匠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移民特点和需求,设计开展3期就业技能培训、4期关爱移民儿童“四点半课堂”、4期快乐少年寒暑假兴趣班、3次文艺汇演,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开展全乡的元宵文艺活动,吸引2000余人参加。通过举办活动,她建立移民微信群,在微信群里实时推送党的方针、扶贫政策、就业岗位、夜校活动等信息服务,拓宽了共青团团结联系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众的渠道。
负责脱贫攻坚夜校以来,秦静以“小手拉大手”方式招收学员近400名,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家长与学生,培训惠及群众2000余人。她白天为贫困户孩子辅导功课,助力孩子学业有成;晚上为安置点群众开设政策宣讲班、亲子扫盲班。夜校让搬迁群众学到环保知识、惠民政策知识、安全知识、就业技能,社区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很大转变。“搬迁群众殷珍秀从无业游民到主动申请工作挣钱,侯玉蝶同学从被动打扫卫生到主动爱护卫生,朱文华从向他宣传国家政策到主动关心国家大事、为搬迁社区也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看着人们幸福地生活着,我也得到快乐,这是我最大的收获。”秦静说。
秦静曾经跟全乡的志愿者商量,举办一次夜校回访活动,一是为了传送好家风,二是听听搬迁户对夜校的看法和意见。“可是他们都很忙,所以我只能一个人去实现它了。于是夜晚8点,我独自踏上了回访之路。走访贫困家庭是我的出发点,送去良好的家风微课堂是我的目标,要想给孩子一个金色童年,走进孩子家,了解孩子监护人是首要。只有家风和校风都好了,孩子才会阳光幸福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经过一次又一次家访,从家长一开始的不认可到后来家长的放心,从家长口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夜校的肯定,对我们的感谢。孩子也一天天成长起来,从以前的自卑到现在的自信。看见他们快乐地成长,我就满足了”。
夜校有个孩子叫朱丽丽,她说:“来到夜校一年了,这一年里我没想过要离开四点半兴趣辅导班,因为我每天都想见到我们的秦老师!她教我们跳舞,教我们学习,还陪我们玩,我打心底喜欢她!”
为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铁匠乡脱贫攻坚夜校与人社部门共同开展厨师就业技能培训班和家政就业扶贫班,每期培训都邀请专业老师到夜校为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授课,授课方式为理论+实操。学员林进进通过学习创业技能,自己开了一家浴室,学员聂祥敏通过学习技能,拉动朋友出资金,他出技术,开了一家手工制作公司。“看见夜校出来的这些成绩,让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目标。我告诉自己,只要有这种力量,继续前进,实现脱贫奔小康的路不再遥远”,秦静说。
秦静说:“我申请来到乡村服务,晃眼间,3年时间过去,西部计划志愿者最多服务年限只有3年。我与这里有着不可分割的感情,特别是我们夜校的那些孩子。以前是孩子觉得我们夜校活动多,好玩才来,现在是因为一种感情把我们深深牵连在一起。不管白天晚上,他们只要看见我在教室里,就跑过来与我聊天,一脸的笑容,特别可爱。其实有时候真想一直留在这里,把他们送出大山了,我再走。可是发现每一期开班都有不同的学生,我们之间都有说不出的感情,送走了一批,又来一批。每一次离开,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不舍。”
“我爱我的工作,我甚至会把放假时间利用起来给孩子们补补功课,而孩子们都是自愿来这个班,跟我们一起学习,一下课,他們就拉着我去买东西吃。有时候甚至觉得我不再是他们的老师,而是跟他们一样,都是10多岁的孩子。有时候我甚至把自己看为他们的姐姐。如果有人看到这里,肯定会想,我都快30岁了,还装什么嫩?我想说,你不是我,你不曾体会。”
“曾经有人问我:志愿者工资补贴不高,你为什么要这么努力?也许他们觉得我很傻,可是我就想实现我当初大学里的一个梦想,我想在这里留下我的回忆,为社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青春是很宝贵,但是如果是拿有意义的事换青春,我觉得值。我也会到期离开这里,但是我走得舒心,走得无悔。志愿服务三年,虽然中间有风风雨雨,但是一路前行,我始终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为脱贫攻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坚守初衷。未来有时间,我要常来看看孩子们。如果有一天他们不在这里了,我真心祝福他们的路能越走越远,一路前途光明,也希望他们能不负祖国期待,做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黔东南州6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了22所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27所青年之家。扫盲行动,创业就业,双语教育,技术培训,以及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日常咨询和各种服务,志愿者在其中发挥很大作用。
黔南州贵定县有六个镇、两个街道,布依族、苗族人口占31%,8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均建立团组织和青年之家,服务9823名搬迁群众。团支部配备一名党员任书记,两名大学生志愿者任成员,组建十支志愿者特色服务队。社区管理委员会+楼长+志愿者架构,每个单元楼划为网格。发动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剪纸、手工艺教学,城市融入行动,法律法规、生活常识等普及宣传。进行实地感知教学,把小朋友、老人带到消防队、档案馆参观感受,组织专业人士开展心理疏导。
团组织调研了解,学生从农村到城市上学,学习环境改善,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成绩在班上中等偏下,有一定心理负担,学习成绩、生活条件与城市小朋友对比,有落差。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感帮扶,成立亲情聊天室。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姥姥带孩子,志愿者帮孩子与父母视频通话。开展思想引领,“小手拉大手、文明家家有”活动,是全省第一家。开展志智双扶,思想扶贫到户,党员教育到人,文明教育到家。开展家训传诵,老老少少诵党恩。团组织联合人社、工信部门,将扶贫车间办到搬迁安置点,志愿者服务也融入其中。“志愿者工作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中取得实效”,团县委书记马龙说。
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脱贫攻坚夜校2019年8月15日开班,每周两期,每期多时二十五六人,少时十五六人,至2019年11月16日,已举办28期,培训300余人次。主要是为小学生传授知识、辅导作业,孩子喜欢玩手机,引导孩子培养学习习惯,教孩子学习正确的东西;宣传脱贫攻坚政策;传输教育、医疗、就业等信息,包括附近某某工厂近期招多少人,招哪一部分人。团区委书记兼任夜校校长,镇党委组织委员兼任副校长、总调度,其他10名志愿者担任授课教师,包括3名省、市两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4名在乌江中学支教的中国海洋大学第十期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乌江小学的老师,乌江社区的干部。
团凯里市委通过“共青团+社工+志愿者”模式,强化在5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工作力量。以党建带团建为核心,建立健全移民小区团组织,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社工提供专业支持,在志愿服务中发挥骨干作用,提升服务的专业性、持续性。志愿者是服务的主体力量。
联系学生志愿者和移民小区结对,提供丰富的志愿者支持,其中贵州电子职业信息技术学院志愿服务队与清江移民小区、杭州移民社区结对,凯里市一职校与上马石社区结对。发动干部职工志愿者到社区报到,目前凯里市正在广泛开展,到上马石社区报到的干部职工志愿者有357人。争取志愿服务组织支持,黔东南州爱心义工联合会安排义工在上马石社区驻点开展服务。争取企业志愿者支持,先后有哲耳根戏剧培训机构、优贝图书馆、灵舞竞一培训机构,组织志愿者到小区开展相关专业志愿服务。为每个移民小区配备1~3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
团凯里市委整合志愿者资源,广泛服务移民群众需求。除“四点半课堂”以外,依托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期,惠及450余人;通过微信、宣传栏等平台,每月推送1次就业岗位信息;同时依托凯里青年众创空间、农村青年经纪人培育计划,开展移民青年创业孵化服务。开展城市融入系列志愿服务活动,2019年以来,组织志愿者开展家电维修、爱心义剪、文明宣传、城市体验、消防安全、文艺演出等各类服务20余场。
在凯里市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团支部、社工、志愿者已形成有机整体,互相联动开展活动,举办两场移民小区志愿者培训,提升志愿者专业水平;在大学生志愿者中建立骨干队伍,保障活动持续开展。在上马石小区,贴在台江楼褐黄色外墙上的志愿者标识和22个红色大字分外醒目: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
黔东南州凯里市开怀街道党委书记肖凯以辖区上马石社区为例,充分肯定社區团组织把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做到了主动服务、整体推动、持续延伸。他认为,团组织的工作细微而重要,从农村搬到城市之后,在社区居民融入城市新生活方面,基层团组织通过一系列服务手段参与社区治理,增强了群众的发展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团组织的工作成效得到社区居民认可。
2019年,团贵州省委推动实施万名志愿者服务基层项目,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地方计划,在2018年2800多名青年志愿者基础上(国家计划近1500人,地方计划1400多人),2019年和2020年,均保证1万人规模。两年两万人,每年需要资金4亿元,两年8亿元,省、市(州)、县(区)三级财政以5:2:3的比例出资。
事实说明,志愿服务行动是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的重要抓手,青年志愿者在实际工作中熟悉社区文化、懂得青年需求、驻点社区生活、善于发动群众,起到延伸党政工作半径作用,各项社区志愿服务行动将管理制度“硬性约束”化作搬迁群众自觉行动,逐步实现社区柔性自治。
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开展团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困难多、条件差,贵州共青团近年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用扬鞭自奋蹄,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实践历程,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积累了经验,也锻炼了广大团干部和青年志愿者,增进了他们持续做好工作的信心。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将是一项意义深远、经年累月、巨变无声的艰苦事业,随着后续扶持不断向纵深推进,共青团服务搬迁社区各项工作的价值将日益凸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将更加突出。如何深化思想政治引领和“志智双扶”,激发社区青少年内生动力,引领青少年主动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如何深化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团组织服务标准,进一步做好党政与群众的桥梁纽带;如何做到攥紧搬迁社区青年的就业创业之手,破除各项壁垒,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如何发挥紧密联系青少年优势,在特殊群体帮扶中为党政提供更多决策参考;如何做到进一步推动政策制定,巩固现有工作格局和态势,贵州共青团正在进一步深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