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智
(海丰县彭湃中学 广东 汕尾 516400)
从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到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印发,足见传统文化的重要.无论是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还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都对传统文化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制于课时等因素的限制,物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够重视.笔者以2020年粤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1节“重力”的教学为例,阐述传统文化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本节课是2020年粤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与之前的粤教版教材相比较,新版教材引入重力并将其置于第1节,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重力的概念等内容,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但学生理性思维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对重心等内容的理解不够准确.因此,本节课应该在引导学生复习初中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学生对重心的理解作为重点开展教学[1].
(1)物理观念: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大小、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能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2)科学思维: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体会引入重心的意义,提高科学推理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悬挂法确定薄板重心,并理解其物理原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重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对欹器的原理分析,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通过孔子与欹器的小故事,领悟“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重心的理解及应用.
制作教学课件,下载相关视频,制作欹器如图1所示,悬挂法确定薄板重心的实验器材,准备平衡玩具.
图1 自制欹器
播放视频《中华瑰宝——欹器》(视频来源:土豆网https://video.tudou.com/v/XNDIzODgyNTgwMA==.html?spm=a2h0k.8191414.0.0& from=s1.8-1-1.2),截取视频中欹器形态变化的几个特殊位置(如图2),向学生提问:欹器为什么会有“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形态变化?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图2 欹器形态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通过PPT展示问题:(1)回忆初中所学内容,思考:什么是力?力能产生什么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表示力?(2)阅读课本62~64页内容,思考: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如何计算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指向何方?什么是重心?重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本节课涉及内容比较简单,且基本上都是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既能提高教学效率,也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但一般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重力是一种非接触力(场力),只要处在重力场中的物体,不管有没有与地球接触都会受到重力作用.
(2)g在初中时由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得到,其单位是N/kg,进入高中后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我们知道g是重力加速度,其单位是m/s2,1 N/kg=1 m/s2,两个单位本质上是相同的.
(3)物体各部分都会受到重力,但在解决具体物理问题时为了使问题简化,我们认为重力集中作用于一点,即重心位置(以教室中常见的一盒粉笔为例),这是一种等效替代的思维方法.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都可以表示力,但与示意图相比,力的图示可以更加准确地表示力的大小,用力的图示表示力时一定要选取标度.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重力等内容的理解更加准确.同时在引入重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等效替代的思维方法,为后续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内容的教学奠定思维基础.
对于质量分布均匀且有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那么如果物体形状不规则或质量分布不均匀,又该如何确定其重心的位置呢?介绍悬挂法确定薄板重心位置的实验方法,并请学生上讲台具体操作(如图3).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图3 学生演示实验
师:悬挂的地图受到哪些力?
生:重力和绳的拉力.
师:初中时学习的二力平衡的内容是什么?
生: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这两个力就构成了二力平衡的关系,即一对平衡力.要使两个力的作用线在同一条直线上,重力的方向一定沿重垂线方向,即重心位于重垂线上(标记出重垂线的方向).换一个位置悬挂地图,同样的方法又可以得到一条重垂线的方向,两条线的交点即为地图重心位置.
设计意图:(1)通过二力平衡的思想理解悬挂法确定薄板重心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既是对初中所学二力平衡知识的复习,也为后续共点力平衡的学习奠定基础.(2)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都知道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学生对实验又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只有去实验室才能做实验,而该实验所用物品:纸板,细线,螺丝钉等,都是生活中常见之物,通过该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可以生活化,从而促进实验探究常态化的进行,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
展示平衡玩具,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如图4).
图4 教师引导
师:平衡玩具受到哪些力?
生:重力和支持力.
师:这两个力是什么关系?
生:一对平衡力.
师:支持力的作用点在玩具的嘴尖,两个力的作用线要在同一条直线上,重力的作用点也应在玩具的嘴尖(如图5),这就是平衡玩具的奥秘,它通过特殊的构造,使得其重心位于嘴尖,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图5 平衡玩具原理分析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由解题向解决物理问题转变,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平衡玩具的展示能够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自制欹器,演示欹器装水过程中形态变化(如图6).利用PPT展示实验过程中截取的图片(如图7),引导学生分析其的物理原理.
图6 教师演示实验
图7 欹器原理分析
师:在装入水的过程中,饮料瓶形态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生:重心位置变了.
师:重心位置具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各抒己见)
师:饮料瓶虽然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但其具有轴对称性,其重心位于中轴线上某一位置.没有装水时,重心在中轴线上,转轴下,为了使重力作用线穿过转轴以达到平衡,瓶身发生倾斜;装入适量水瓶身“直立”,重心位置沿中轴线下降,系统处于稳定平衡;随着水量的增多,重心位置逐渐上升,当重心位于转轴上方时,系统处于不稳定平衡,在装入水的过程中,系统受到扰动发生倾斜,在重力力矩的作用下,倾斜程度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满则覆”的奇妙现象[3].
设计意图:对新课导入时所提问题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引导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播放视频《欹器的启示》(视频来源:土豆网https://video.tudou.com/v/XMTI3Njg1MTU5Mg==.
html?spm=a2h0k.8191414.0.0&from=s1.8-1-1.2).欹器又称“宥坐之器”,是最早的座右铭,孔子虽然不知道欹器所蕴含的物理原理,但他却从中得到了“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引导学生形成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不自满的学习态度.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运用传统文化提高人格修养和道德境界.
教学流程如图8所示.
图8 教学流程图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很多,但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应像春雨润物般无声无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准备,选取最适合教学需求的传统文化素材为教学服务.本节课的教学虽以欹器贯穿始终,但又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新课导入时通过欹器的奇妙现象点燃学生的求知欲,而后又通过自制教具演示欹器形态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物理原理,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孔子与欹器的故事,感悟“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整节课的教学,既使学生感悟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又领略到了知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