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社团调查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6-18 02:42:10宋李翔马可心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社团能力教师

宋李翔,马可心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关键字:综合素质能力;学生社团;综合改革

高校学生社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学生根据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在高校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团体[1].社团是高校学生第二课堂的主战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既有研究表明,社团在微观运行层面存在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缺乏专业人士指导、缺乏场地保障、缺乏经费保障、日常管理薄弱等问题[2].而且,当前高校对社团的定位也与学生非专业能力拓展和可持续能力提升的愿景不相符,仅仅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社团建设仍完全服务于专业知识学习[3].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种理念也应渗透在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当中.形式活泼、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既能陶冶情操,培养同学们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又能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能力锻炼的重要平台[4].现实中,高职院校课程设计的专业化和专门化,导致人才培养更注重专业技能,忽视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整体性,造成学生视野狭窄短浅,实践能力水平低[5].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前高职院校社团建设需要基于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来进行全面改革,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路径.本次研究在信息统计调查、教师座谈、社团会长座谈、知名企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打破了以往社团建设研究的惯性思维,分别从社团发展现状、社团监管指导、社团品牌化、社团指导教师状况、社团内部管理、社团信息化动态管理、社团发展定位等七个方面探究影响社团发展的背后短板,力求从更高层次梳理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社团综合改革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1 研究对象及设计

本次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全校207个社团为主要调查对象,聚焦共性问题,制作出了《社团信息统计表》.其中,面向全校207个学生注册社团指导教师发放《社团信息统计表》,共回收有效文件172份,有效回收率为 83.1%.利用腾讯会议平台,召集全校各个社团指导教师、各二级学院社联指导老师共计149人参加座谈会议.各社团指导老师围绕“社团发展定位、社团课程开设、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发展质量评价、指导教师考核激励”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利用腾讯会议平台,召集校社联全体干部、学生社团主要负责人共226人参加座谈会议.各社团骨干成员和社联分会会长从服务社团学生、提升社团影响力的角度围绕社团第二课堂的定位与发展、信息化平台建设、社团综合测评、社团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同时,对在深圳知名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 58名2019届毕业生开展在校期间社团关联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形式,共回收有效问卷 58份,有效回收率为 100%.调查显示有 89%的毕业生加入过社团,其中 84.6%的人认为个人能力因参加社团活动而得到提升,主要包括:组织能力(82%)、演讲沟通能力(79%)、团队协作能力(75%)、动手能力(74%)、逻辑思维能力(72%),73.1%的人认为参与社团活动对就业后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有所帮助.

在本次调查中,事先对社团可能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生参与社团主干活动会在 24个方面得到成长和锻炼,包括文明礼仪、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爱岗敬业、尊重生命、忠诚善良、诚实守信、责任感、批判思维、审美情趣、知识获取、审美能力、规范意识、科学常识、人文知识、道德常识、法律常识、学习方法、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对172份《社团信息统计表》的数据提取发现,当前我校社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最为突出的是团队协作、知识获取、人际交往、责任感、动手能力等内容.

2 社团发展现状分析

本研究根据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会长两场线上座谈会上对社团综合改革的意见与建议,制作出了《社团信息统计表》.以此为工具,通过对信息统计涉及到的社团基本信息、社团指导教师基本信息、社团会长基本信息、社团发展基础条件、社团主干活动、能力指标要素培养、发展存在的困难等进行分析.截至2020年5月,全校共有207个正式注册学生社团,登记备案各级社联干部及社团干部人数达到410余人.近年来,社团活动已成为深职学生最喜爱的课余活动(第二课堂)载体,活动数量和覆盖面都呈逐年递增趋势.根据统计,2017-2019年,社团活动覆盖学生数分别为 15000人、18000人、20000人;在2018—2019学年举办的各类社团活动达 3526场、日均 9.79场,其中2019—2020半学年举办社团活动达2241场、日均12.45场,活动峰值月举办社团活动达近750场、日均 24.19场.同时,社团也已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路径,2017年—2019年的三年间,学生通过社团培养,在各类、各级比赛中摘金夺银,其中获得国际级奖项4项,国家级奖项146项.以上数据表明,学生社团蓬勃发展,数量众多、类型广泛、内容丰富,已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有效通道.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社团高速发展与活动数字繁荣的背后凸出的现实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团定位不清、缺少发展规划、学生选择社团较为盲目、社团活动多而不精、学校层面对社团的统筹管理不够精准、社团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缺乏系统设计等问题,同样令人担忧.

3 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1 监管指导不到位,信息化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学校除了对学生社团在成立注册审查、激励机制、惩戒制度等方面进行管理之外,相对处于一种放任发展的状态,精细化流程闭环管理有待形成,尤其是急需构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过程性监管体系.社团运行中主要依靠人工完成基础信息的收集、统计、传递,社团及会员注册、社团活动备案、涉外活动审批、活动赞助经费审批及管理、社团课程培训监管、活动数据动态管控分析、两级管理等方面均存在此现象,不仅繁琐重复、效率低、时效性差,而且不能体现学生主体,模式单一,管理枯燥乏味,同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3.2 品牌项目不突出,品牌社团难以形成

根据调查,我校社团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持久性不强、层次也不高、特色不鲜明、缺乏创新意识,社团活动定位不够准确、目标不够清晰,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引导和规划,导致高质量社团活动少,有影响力的社团少,同学参与社团活动评价反馈低,无法形成品牌效应,不能被广大学生所认可和接受,社团发展的持续驱动力有待提升.根据麦克斯报告数据,我校2017、2018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过“社团活动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比例(34%、35%),仅比没有参加任何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比例高,相比“社会实践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比例(70%、66%)差距明显,见图1.

图1 我校2017、2018届毕业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比例

3.3 指导教师专业性不强,培养培训的扶持力度有待提升

我校严格执行并落实上级文件中要求,每个社团配备一名社团指导教师.社团指导老师基本来源于各学院团委的辅导员老师和相关的专任教师.指导教师一方面大部分不具备指导该社团的专业技能(仅有37.2%具有相关资质),一方面又受时间精力、教学任务的限制,无法对社团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指导.同时,由于扶持经费的匮乏,以及社团的公益性质等也导致教师力量配备不足,积极性不够.通过对全校社团指导教师142人的线上座谈会调研发现,社团指导老师集中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团指导教师缺乏社团指导方面系统化的订单式培训;二是社团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无法在职称评聘上得到体现;三是社团指导教师工作缺少专项补助,导致师资队伍流动性大,水平层次不齐,工作主动性弱,具体指导工作仅凭“热情”和“奉献”.

3.4 社团内部管理松散,干部的专业性和引领性有待提高

研究发现,当前社团管理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内部管理不够完善.突出表现为财务管理混乱、负责人换届不够民主,对会员的激励不够,小团体现象严重.社团干部是我校学生干部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骨干干部数量已达410余人,直接参与学校近半数校园文化活动,但由于社团本身的特性造成学生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社会责任感不强,担当意识薄弱,时间合理分配能力差,抗压能力不足,从而导致社团干部内部涣散,自我认可度低,学生干部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不充分.校社联、全校社团会长共226人线上座谈会显示共性问题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社团学生干部综合能力中,最缺乏的是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演讲沟通能力;二是社团学生干部选聘机制存在漏洞;三是社团学生干部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健全,社团课程资源缺乏,没有实现全覆盖.

3.5 没有形成动态监管机制,精细化指导有待加强

我校近三年社团数量和活动数量呈现双增长的趋势,但学生对社团活动满意度却逐年下降,其突出原因主要是社团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严重滞后,导致活动开展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动态管控成为空谈,低质量社团,甚至是“僵尸”社团长期存在.同时还存在社团活动设计不科学、不合理,社团内部运行管理制度不全面、不到位,社团资源运用随意性强,社团活动质量低,社团活动内容主题大量重叠,活动缺乏吸引力和持续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社团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也使得社团作为第二课堂主阵地的作用不断弱化.

3.6 社团发展定位不清晰,分层引导机制有待形成

社团近年来在“粗放”模式下发展,在“开放”模式下管理,缺少整体发展规划,社团定位不清晰,类型划分科学性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育人功能、未发挥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营造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作用,造成了学校社团“一院一定位”、“专业课补习班”现象的存在.根据社团自身发展方向和定位进行细致的指导和帮助还不够,未能深入贯彻“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做出特色”的工作思路,导致社团发展呈现出同质化问题严重.同时在社团管理上更偏重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功能而相对轻视甚至可以说忽略其服务功能,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 社团改革提升对策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学生社团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传统管理模式下,高校社团只注重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升,暴露出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短板,需通过研究和构建指标体系,选取国内外一流社团建设案例,开展对标研究和差距分析,坚持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以拓展学生非专业能力、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宗旨,以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动态交互平台为支撑,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形成特色”为基本思路,实现高职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4.1 强化党的领导,确立立德树人目标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强化学生社团的政治建设,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并在社团的组织管理、工作开展中充分贯彻和落实党的领导[6].加强对社团建设的统筹指导,成立社团建设与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之间的社团工作联席会议沟通协调机制,稳步落实社团综合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联合、整合现有研究力量,组建社团育人研究中心,实施开展社团思政教育和育人研究工作,将社团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发挥育人作用.成立“学生社团团员学校”,加强广大社团团员,尤其是优秀学生社团骨干成员的思想引领、理想信念养成和社会能力培养,适时联合有关行业、企业,探索成立学生非专业能力培训学院.优先扶持成立和发展思政教育类社团,将思政类社团建设深入到课堂、社区的角角落落,推动课程思政落到实处、落到细微处.

4.2 坚持科学定位,坚守第二课堂阵地

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社团大多追求形式上的繁荣,超出了自己的把控能力,“重数量、轻质量”,无力帮助社团实现文化内涵升级,进而出现“有心无力”甚至“无心无力”的局面[7],进而导致社团建设缺少整体发展规划,社团定位不清晰,类型划分科学性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育人功能、未发挥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营造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作用,造成了学校社团“一院一定位”、“专业课补习班”现象的存在.对此,应坚持社团作为立德树人的“第二课堂”主阵地地位,实现社团育人的目标,社团的科学定位是首要任务.应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开展社团“增、停、整、理”工作,根据国家最新要求和学校实际,重新梳理现有社团,以思政教育类、社会交际类、时尚创意类、创新创业类、益智休闲类、文化传播类、公益科普类社团为重点,科学分类.

4.3 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社团发展基础

经费紧张、专属活动场地缺乏已成为制约社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要求,社团活动经费应全部由学校社团建设专项经费承担,结合学生活动特点,建议适当上浮社团活动经费标准,充分调动参与社团建设的指导教师与同学的积极性,扶优扶强,鼓励一批有条件的社团率先发展壮大起来.全面提升社团活动空间,一是进一步梳理现有场地,加强校级沟通协调机制,按照“共享共建”的原则,依托校内各部门、各学院现有场地,拓展社团活动空间;二是参照国内、外知名高校社团活动场地样板,按照“创新专属”的思路,建设学生社团活动中心,实现立体建设、功能复合的第二课堂的“梦想之家”.

4.4 深化全面育人,推动社团特色发展

当前社团活动设计不科学、不合理,社团活动质量低,社团活动内容主题大量重叠,活动缺乏吸引力和持续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社团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也使得社团作为第二课堂主阵地的作用不断弱化.因此,必须深化“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于学生非专业能力拓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丰富“智、体、美、劳”教育,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育和智力教育相得益彰.建设一批有利于提升技能大赛水平、增强体魄与智力、提升艺术素养与文化创意、落实劳动素质评价标准的品牌特色社团.同时,打造一批社团精品项目和校内外社团育人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社团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4.5 构建网络体系,实现社团云端智慧管理

近年来,学生社团数量和活动数量虽呈现双增长的趋势,但学生对社团活动满意度却逐年下降,其突出原因主要是社团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严重滞后,导致活动开展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动态管控成为空谈.因此,建设一个非专业能力拓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社团大数据平台并与之配套的社团会员管理系统、社团管理系统(含专业对接、企业对接系统)、社团人才测评系统,从而实现社团动态智慧管理显得十分迫切.在社团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全覆盖的前提下,使得每位学生毕业时都能通过平台的大数据计算和成长维度分析,形成一份自己的大学阶段非专业能力拓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报告,与第一课堂形成的毕业证书实现互补.

4.6 规范教师准入,落实社团增效赋能

社团虽能严格执行并落实上级文件中要求,每个社团配备一名社团指导教师.但一方面大部分教师不具备指导该社团的专业技能,一方面又受时间精力、教学任务的限制,指导教师无法对社团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指导.因此,需要研究制定符合学生社团定位和发展的指导教师选聘机制,对接社团综合改革需求,实施社团指导教师订单式、全覆盖、分类分阶段培训提升项目.改变之前的单一认定模式,借鉴上海财经大学的工作经验,根据《学术成果认定办法》相关规定,对教师在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中的工作量予以认定[8],将社团指导教师的选聘纳入职称晋升轨道,将社团指导成果与学术成果认定贯通,社团指导经历被纳入职称评聘考核必要条件.

4.7 汇集精品课程,建设社团资源广场

由于培训时间较为缺乏,而针对普通社团干部尚无集中性的、成体系的培训活动,从而导致社团会员获得感不高,干部内部涣散,自我认可度低,学生干部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不充分,导致社团活动质量也随之大打折扣.结合社团发展状况,应整合校内外优秀师资力量,组建卓越培训团队,紧密围绕青年学生成长需求和能力提升的目标,以讲堂、工作坊、集中培训、网络课堂等方式推进社团活动课程化[9],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需求嵌入课程标准和教学过程,开发、丰富社团思政课、社团项目化社会实践课、社团可持续发展能力课,引进社团高端通识能力培训课程,形成线上社团培养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输出和成果转化目标.

猜你喜欢
社团能力教师
缤纷社团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军事文摘(2017年16期)2018-01-19 05:10:15
K-BOT拼插社团
中学生(2016年13期)2016-12-01 07:03:51
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