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坚泉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团委,广东 广州 510300)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仅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还将带动高校思政教育方式转型升级;着眼于新的历史方位,党建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支持。由此,基于大数据视域,党建全面引领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能够为思政教育把握方向、夯实基础,培育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人才。
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要途径,对于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以党建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营造良好校风、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坚守理想高地,推动高校事业健康发展。
新时代,应深化思政教育内涵,提高学生政治素养。一方面,党建通过大数据,有利于优化思政日常教育与考核方式。个体思维会随着环境与时间变化而改变。[1]高校学生的政治立场正确或坚定与否是政治素养的核心体现。由此,强化日常思政教育与改善考核方式,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增强学生政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这要求党组织应严抓高校思政教育,督促高校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海量信息,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通过筛选适宜的活动宣传新时代政治知识,增强学生政治素养。另一方面,党建可为高校思政教育锤炼教师队伍,使学生享有良好的师资资源。政治立场坚定者实施思政教学,有助于提高思政师资队伍水平,增强思政教学质量。在党建引领下,高校提高对思政教师的政治审核标准,组建高质量思政教师队伍,必然带动学生提升政治素养。
党的优良作风之一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利于追寻真理、弥补不足、维持组织健康发展。习近平曾提出“照镜子、正衣冠”要求,说明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作风尤为必要。[2]反观当下,部分高校中“七个有之”不正之风问题较为突出,甚至已经出现在部分学生干部身上。面对这种不良风气,党建能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引领高校思政教育治理,带领师生共同抵制不良习气与不正之风。高校可在党建的引领下,从线上平台发起话题讨论,鼓励师生积极发言,深入探讨并运用理性思维批评不良行为。在此期间,可利用大数据预测功能发现新问题,了解学生的想法,分析学生未来发展情况。大数据预测功能可极大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预测能力,有助于营造良好校风。通过广泛收集高校或学生的数据,党建引领高校用大数据技术提取、对比与量化数据,探究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从直观表现形式中总结数据间内在联系,根据具象化模型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轨迹。这种预测方式有助于高校及时把握学生特点,做出“着眼当下,把握未来”的预判,营造良好校园风气。
党建提升高校学生政治认同感主要是借助思政教育活动,提高受教育对象综合素养,推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繁荣。[3]纷杂的网络环境容易使学生产生迷茫,扰乱学生对于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感。党建通过大数据技术及时获取高校师生信息,有利于增强师生的“四个自信”。“四个自信”作为政治认同的重要体现,可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4]在道路自信方面,在党建引导下高校思政教育应带领师生根据党的建设过程与革命实践,充分认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与重要性;在理论自信方面,在党建引领下高校思政教育应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方法,使广大师生及时获取最先进的思想理论;在制度自信方面,在党建引领下高校思政教育应正确解读中国特色,科学认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区别,深刻理解中华特色制度的优势。在文化自信方面,在党建引领下高校思政教育应熟练运用优秀文化提高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党与人民的共同理想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党的政治灵魂主要由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信念共同构成,为国家健康发展提供力量之源。大数据时代,党建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可有效为师生提供外部力量源泉,结合自身内部力量确立个人理想信念。[5]一方面,党建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增强对于中华优秀历史的教学,能促使学生既深入理解与分析外部世界发展变化,又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记载党建整体信息,还能对个体思政理想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另一方面,党建引领高校思政教育能让学生明白一切现代化建设困难均为暂时问题,完成远大抱负应积极从日常学习与工作中做起。
作为基层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现阶段党建引领高校思政教育中仍存在许多根本性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引领效果欠佳导致思政教学质量提高有限、引领机制不完善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监管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对于思政的学习需求。
党建引领思政教育需要明确引领功能,并充分实施引领作用以达到引领目标。当前,尽管党建为增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重要手段,但是党建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存在脱节问题,导致引领功能尚不明确。党建在引领高校思政教育时,出现各自为政或各行其是的尴尬局面,说明尚未形成党建合理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党建引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与目标间存在差距。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教育方式较为落后、教育内容具有局限性、教育过程不够科学等。若能抓住思政理论课作为党建发挥引领作用的抓手,结合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持久性与普遍性,党建活动可顺利发挥积极影响力,同时强化党建引领的感染力、生命力与吸引力。
高校过于重视不同岗位各自的工作职责,对于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工作的关注度不足,致使引领机制不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往往更注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并对该群体提出更高要求,而对其他学生身上投入的精力较少。高校思政教育管理部门在开展思政教学时,较为关注对于学生的覆盖范围,并保障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教学内容与形式。因此,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存在职责差异,会为党建发挥引领作用带来阻碍。同时,党建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组织部门不同,容易受到部门利益的干扰一旦出现问题,两个部门之间容易相互推卸责任。若部门之间展开合作,通过党建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获得良好成绩时属于共赢结果。此外,党建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有待加强。党建与思政教育虽具有一些共性,但从工作开展来看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在发挥引领作用时,党建与思政教育之间的组织权责没有形成合力,对于学生群体宣传及人才培育准备不够充分。
任意一种工作在落实与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具备健全的监管体系。党建引领工作并不例外,但却与高校普通专业课教学工作不同。党建工作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理解与接受一定的内容,最终工作成果难以通过普通的试卷考试反映出来。现阶段,我国的各大机构与单位均积极落实从严治党工作。但是,高校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学生党务工作人员欠缺现象,致使部分党务工作徒有表面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健全、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高校对于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无法提供全方面的思政教育,致使对于整体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引领工作的实际效果欠佳,难以提升整体高校学生的政治素养。
大数据视域下,党建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具备较强的组织力,做到发言有依据,做事有追随,工作有认可。更为重要的是,党建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模式构建离不开系统的完善。因此,本文尝试在党建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必要性基础上,针对引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大数据视域下的新模式,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加强党组织纪律、党组织领导以及党组织制度建设。(见图1)
第一,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纪律性。高校坚持以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应及时学习新时代党建知识并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坚持立德育人原则,通过实践达成育人目标。引入大数据技术正确收集思政教学资料,形成思政教育数据库,为教师提供全方面、多维度的思政教育资源。党建引领高校思政教育遵循教与学同时进行原则,完成政治工作与教学体系的钎衔接,从而达到高质量教育水准。第二,重视思政教育规律。党建引领高校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各种渠道的思政教育信息,构成涵盖师生基本信息、需求及喜好的数据库,能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内在规律。教师在收集思政教育信息时需整合数据收集渠道,不仅要涉及现代党建要求,还要包括思政教育目标。收集数据越全面,教育决策越有利于学生发展。新时代党建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就是强化政治与意识形态教育,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实现学生综合性成长并成为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另外,为发挥大数据时代党建引领作用,高校应根据新要求与新目标更新思政教学系统,利用大数据反映的规律推动思政教育发展。
第一,树立正确政绩观。党建应承担绝对领导使命,引导高校思政教育,精细化处理数据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由于“双一流”高校建设,大多数高校重科研轻思政教育问题较为严重。教育部门应及时采集信息,结合思政教育数据库重新制定高校评估体系,强化思政教育地位,有利于加快高校观念转变速度。党组织应主动收集有关信息,及时分析思政教育发展方向,强化领导地位。通过精细化处理数据,党组织应健全领导机制与实施民主集中制,加快落实和落细各项思政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高校应加强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以及师生党支部之间的交流沟通效率,保障信息快速且完整地层层传递下去,将相关思政教育决策落实到位。第二,升级党建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接机制。地方党委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形成良好对接机制,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提供良好条件,保障发展方向正确。高校应加强数据精细化处理力度,重视校内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定期与地方党委联系。教师可向学生解读党的最新政策,解答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多与学生及党委干部沟通。高校应提高思政教育工作地位,基于思政教育数据库信息,加大综合考评中思政教育考核比重。党政干部年度考核与岗位级别变动应以党建情况为主要依据,鼓励每位党建干部既做好本职工作,又积极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健全运行追责机制,围绕思政教育工作明确责任、设计、督责、问责机制,确保每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在党建组织者带领下,高校思政教师可共同广泛收集学生动态信息,梳理数据中的群体差异,分析不同群体诉求,并制定针对性引领方法,避免漫灌导致的资源浪费。例如,通过微信点到点传播模式,党建干部与高校思政教师开展信息精准传递,实现私人订制式交流。
第一,党建引领高校思政教育落实工作制度,增强制度实效性。高校若不紧抓落实,仅仅将制度呈现在纸上、墙上以及抽屉里,难以发挥制度的管控力。由于健全思政教育制度是促进制度落实的第一步,高校可根据党建制度完善与执行高校思政教育制度,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大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同样具备党员身份,而党规与高校思政者工作制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可以共享一部分思政教育数据库的信息。执行治党制度有助于深化高校思政教育制度落实,弥补高校思政教育制度空缺。例如,某个高校思政者散布损害我党形象的言论,虽不构成政务处分违法,那么党规党纪可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治理,增强高校思政制度实效性。第二,党建引领能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强化制度科学性。党建引领高校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表现,从政治视角看问题。高校应深入有效处理学生遇到的思想困惑,提高思政教育数据库利用率,消除低效教育活动。借助党建干部、教师、学生互联互通的大数据服务平台,高校可获取大批量学生发展诉求,进而制定针对性活动。同时,高校可通过大数据服务平台破除信息壁垒,增加共享资源量,提升处理问题效率。依据较为健全的党建制度,高校思政教育制度谋划可增加系统性,提升制度的协同性。高校可在党建引领下,组建地方、高校、院系、师生党组织之间的联动机制,通过大数据服务平台高效交换信息,升级工作效率。这种工作模式可保障思政教育任务快速传达到每一层,提高落实速度,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制度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激发党建生机,以党建引领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是高校组织发展、教师学生发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迫切需求,也是大数据视域下党的政治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积极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首先,各级高校党组织应重视引领高校思政教育,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导航定向。其次,党建以思想建设为灵魂,领导高校思政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最后,党建的核心在于组织制度,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协同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