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武汉东湖高新区”)于1988年创建成立,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区。30多年弹指一挥间,从我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通信国际标准,到第一款商用存储芯片、全球首款128层闪层芯片……一大批高技术核心产业在长江岸边蓬勃生长,催生出了518平方公里的“中国光谷”。
如今的武汉东湖高新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谷光纤光缆占全国市场的66%、国际市场的25%,销量世界第一,培育出中国信科、长飞光纤、华工科技、华工激光等全球知名的行业领军企业,成为全国10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之一,是享誉世界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和宜业宜居之城。
今年一季度,武汉东湖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2.91亿元,同比增长87.9%,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市第一;外贸进出口额435.64亿元,同比增长92.2%,总量排在全市第一位。此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招商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反弹、加速回升,经济发展韧劲十足、活力十足。
在高新大道和森林大道之间,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医学中心已初现雏形,5层楼的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正在进行外部平整,内部装修进入尾声,预计今年6月交付验收。这是今年在光谷科创大走廊上启动建设的两个大科学装置之一。
迈入“十四五”开局之年以来,武汉东湖高新区以争创第五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目标,勇担国家战略使命,奋力自主创新,打造国之重器。光谷、珞珈、江城、东湖、九峰山5个湖北实验室加速发展,国内农业领域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神农设施”完成预研,武汉国家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上半年投用。武汉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正全力以赴下好创新“先手棋”,力争上半年持续启动科学装置等先行项目。
“与钢铁和汽车的产业使命不同,光谷的使命自诞生便具有双重性——既要抓科技,也要搞经济;既要能顶天,还要能立地。”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大学教授李光说,所谓“顶天”,就是要在科技创新上不断突破“无人区”,代表中国科技参与世界竞争;所谓“立地”,则是要探索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将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近年,全球、全国“首创现象”不断在光谷诞生,包括全国第一条主攻折叠显示屏6代柔性显示面板生产线、全球首款128层三维闪存芯片、全国首个400G硅光模块、全球首款5G折叠屏翻盖手机量产、全球首例手术人工血管光谷造、全国首台超高场动物磁共振成像仪等。
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园
如今,随着逐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东湖科学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等逐渐建成,“中国光谷”正迈向“世界光谷”。
2月20日,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光谷“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以东湖科学城为主导引领光谷创新发展,至2025年,光谷GDP冲刺4000亿元大关,实现经济倍增。
“十四五”期间,光谷的三大发展任务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产城融合,打造创新、富强、美丽“三个光谷”升级版。未来5年,光谷将形成“一城主导、两廊支撑、三板升级、四方协同”创新发展格局。“一城主导”即东湖科学城;“两廊支撑”即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与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到2025年,其力争建成4个大科学装置、策划新建4个大科学装置,争取获批建设国家实验室,建成30个左右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集聚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家,基本建成东湖科学城。届时,光谷研发投入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将达10%以上,发明专利拥有量翻一番,高企总数达到1万家,上市企业100家。
围绕产业发展,光谷将在支柱产业上,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产业,形成“光芯屏端网”与生命健康两大万亿产业集群;在新兴业态上,推进数字经济与新消费深度融合;在未来产业上,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生物、空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催生若干引领未来的原创性产业,形成若干新业态、新模式。
围绕产城一体,光谷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生态、社保体系等将全面提升,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多个重大交通枢纽工程将加快建设,完善与鄂州机场、天河机场、武汉火车站等核心交通枢纽的路网连接,同时推进光谷长江大桥、高铁光谷南站等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地铁19号线、空中轨道与地铁9号线、13号线、29号线规划建设。此外,高新区还将建设光谷人民医院及一批学校,南北绵延长达10公里、总面积约465公顷的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将成为光谷最美城中花园。力争到2035年,东湖科学城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城,成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的耀眼明珠,肩负起武汉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支撑。
光谷正形成“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和数字经济优势产业集聚态势。今年2月,光谷正式发布《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总体发展规划》,为光谷未来30年创新发展制定蓝图。核心区建设同步启动,将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为纽带,形成拉动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协同发展的湖北全域创新格局。
2008年11月,武汉东南的二妃山下,光谷生物城奠基。当时,有人质疑:“金融危机寒流弥漫,生物城能搞起来?”光谷顶住压力,“放眼全球,生物是继信息产业之后最大潜力股!”
13年过去了,光谷生物城不仅活了下来,还走在了全国生物产业基地前列,跃上了世界舞台,成为即将突破2000亿元的大产业。国药、迈瑞、联影、华大、恒瑞等国内顶尖生物医药企业已实现“武汉会师”;药明康德华中总部、禾元生物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cGMP生产线等项目开工建设,将分别打造成全球领先的药物化学和新兴化学技术平台及全球首个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生产线。
目前,光谷生物城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2000余家。这些企业释放磁吸效应,拉动上下游产业链快速聚集。同时,腾讯全资子公司落户光谷,将建设数字产业总部;提前3个月,天马公司最新实验线的极致弯折半径折叠屏手机在光谷“点亮”;金山办公全业务线进入光谷,在光谷注册公司11家;武汉光谷量子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出量子通信核心器件样品,已搭建生产线进行产业化……
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无中生有”逆势崛起,得益于观念的突破和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它不仅让光谷再次见识了创新的魔力,也坚定了光谷将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动力之本、发展之源的信心和决心。
“无违无禁即可”“倾其所有、一步到位”。光谷先后出台“新黄金十条”“招商十条”“政务十条”“互联网+十条”“光谷硬核科技十条”等一系列“十条”新政,堪称“光谷十条”现象。梳理这些支撑光谷创新的制度供给就能发现,这些鼓励盘活人才、资本等的政策,为光谷营商环境的改善、创新生态体系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
当前,围绕自主可控、国产替代发展“硬核科技”已成为国家鼓励科技和产业创新的重点,国内各主要城市均在加速推进芯片、人工智能、基础软件、脑科学和类脑科学、量子技术等“硬核科技”产业谋划培育。这也将是未来东湖科学城和光谷科创大走廊的关键竞争力。
如今,武汉东湖高新区拥有4名诺贝尔奖得主、64名中外院士、1699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6000个海内外人才团队、1万名在企博士,让光谷“每天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