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书画文化品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21-06-17 14:55李慧
参花(上) 2021年6期
关键词:通渭县书画发展

摘要:通渭是一个文化大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通渭县书画文化发展具有品牌、群众基础、创作队伍、体制机制等优势。坚持规划先行,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队伍培训,深化交流合作,加强产业培育,加强行业监管,延伸书画产业链,全面实施“1431”文化扶贫工程,使得通渭书画成为蓬勃发展的产业。

关键词:通渭县 书画 发展

一、引言

通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汉元鼎三年至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东汉时期通渭县著名的“夫妻诗人”秦嘉、徐淑为五言诗做出了贡献,清代“陇右真儒”李南晖、开封知府王瓒等文化名人,现代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和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和尚永丰都是通渭人。这些文化名人和科技人才或以能诗善书著称于世,或以清廉为官流芳至今,或以才华横溢驰名学界,对通渭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通渭县属贫困县,被国家列入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但通渭人钟情书画,闲暇时经常习字作画,爱字画、练字画、挂字画是通渭人的乐事。不少农民农忙下地干活,闲余拿笔写字作画,一代一代地传承着中华书法文化,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 “家有冷字不算穷”之说,这一现象被学术界形象地称为“通渭现象”。

接下来,笔者将对通渭县书画文化发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二、通渭书画发展优势

(一)书画品牌优势。近年来,中共通渭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中央到省市传统文化的战略目标,打造丝绸之路,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大市”的战略部署,县委、县政府提出并实施“文旅名县”战略,统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全县文化得到大发展大繁荣。“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甘肃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榜罗镇会议革命遗址”都是全国各个领域对通渭的肯定,并且通渭还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通渭书画文化发展获得了国内书画艺术界的广泛认可,书画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通渭县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二)群众基础优势。通渭人有着“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传统家风,95%的人家墙上挂有中堂和条幅。著名作家贾平凹对通渭文化现象作了肯定,著名作家张贤亮欣然题词:“人间繁华在长安,世上书香数通渭。”

(三)創作队伍优势。一是专业书画人员多;二是农民书画创作队伍庞大;三是青少年书画教育普及率高。

(四)体制机制优势。近年来,通渭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和“协会牵头、画廊聚群、五统一分”的规范化经营方式,全面推进书画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三、通渭书画发展现状

(一)坚持规划先行,找准产业目标定位。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按照紧紧围绕品牌建设,紧盯“打造交易市场、信息发布平台、采风基地、文房四宝、交易市场”的发展目标,高标准、高质量编制《通渭县“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渭县文化产业总体规划》和《通渭县平襄书画小镇》《通渭县墨香温泉小镇》 等文化产业建设规划。通过积极争取将《通渭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甘肃省“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之中,为通渭打造书画文化产业争取到政策支持。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县委、县政府加大投资力度,规划实施了一批文化产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打造通渭书画产品孵化基地。一是规划建设总投资为436亿元、占地3000亩,以书画产业园区为主体的文化综合项目,已完成投资1501亿元,建成了牛谷河书画风情线、秦嘉徐淑公园、南园体育公园、书画文玩城、书画艺术交流中心、悦心国际书画村、天象文化综合体等重点文化项目。其中,悦心国际书画村是通渭书画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投资36亿元建成的悦心画廊和悦心美术馆,已入驻画廊239家。悦心画廊和悦心美术馆是全国市县级规模最大的书画交流基地。二是全力推进“平襄书画小镇”建设,抢抓“平襄书画小镇”被列为甘肃省18个特色小镇之一的机遇,计划投资36亿元,建设书画文化、温泉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中医文化、拓展训练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基地。部分子项目已于2016年开工建设。三是充分发挥通渭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传统民居,遴选20个传统村落,建成了20处陇中风情书画采风基地,吸引全国美术院校师生和全国知名书画家来当地采风写生。

(三)强化队伍培训,传承中华书画文化。近年来,通渭县开展各类书画人才队伍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书画创作水平,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书画文化和培养领军人才奠定雄厚的基础。

1.加大农民书画技能培训。针对通渭书画文化群众基础雄厚的特征,对农民书画创作者和有一定书画基础的民间艺人、乡土人才进行全面培训,提高其创作技能和水平,同时结合书画爱好特长,对“两后生”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书画创作、手工装裱、装框制作、皮影制作、剪纸、砖雕、壁画、烙画等技能培训班,不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引导书画专业人员培训。鼓励县内书画家到中美协、中书协、清华美院等全国知名的书画培训机构学习,开阔眼界,提升技能,全县书画创作的整体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邀请全国知名书画家来通渭采风写生,进行书画交流的同时,举办各类书画讲座、交流笔会,为通渭书画爱好者传经送宝。通过培训,每年入围中书协、省书协会员人数达10人左右。

(四)深化交流合作,放大通渭书画影响力。一是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全方位推介通渭书画文化。一是加强与专业媒体的合作。通渭曾先后在人民网书画频道、新华网书画频道、《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旅游报》等专业媒体上发表书画作品、刊登书画专版、举办书画专栏、发表理论文章800多件(篇)。二是与国家主流媒体合作,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媒体发表报道通渭书画现象的文章和新闻有200多篇(条)。三是依托新兴网络媒体开展书画宣传,在中国通渭网、通渭政府网分别开设通渭书画专栏,推介书画名家,宣传文化动态。二是坚持“走出去”办展。通渭县自1986年第一次在省会兰州举办书画展以来,几乎每年都安排相关部门在省外举办书画展览活动,曾先后在多地举办展览,1992年12月25日,在中国美术馆成功地举办首届“甘肃省通渭县农民书画展”。这次进京展览为期7天,共展出68位作者的101幅作品。1993年12月,文化部在吉林长春召开的全国书画之乡工作会议上,通渭县被正式宣布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从此,通渭书画文化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三是坚持“请进来”办节,推动书画基地建设。2004年甘肃文化大省宣传周期间在通渭县举办了通渭农民书画艺术节活动。2011年开始,通渭县与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共同合作,通过邀请全国书画名家采风交流,举办了国家级展览、文房四宝展览、敦煌壁画展、唐卡展、文化旅游商品展等各类展会。引来书画界名流,各界收藏人士来通渭开展书画交易,把书画艺术节办成了全国书画家的隆重集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盛会,也是文化客商的商品交流大会。四是建立区域协作。加强与全国书画产业发展先进县、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友好市县的合作。

(五)加强产业培育,建立激励机制。一是在重点文化建设项目、重点文化企业,通过以奖代补、政府贴息等形式,对文化骨干企业进行扶助。二是完善书画从业人员奖励激励机制,为提高全县文艺工作人员,特别是书画创作人员的积极性,从2014年开始,县委、县政府设立“秦嘉徐淑文艺奖”,对全县各类文艺作品和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六)延伸书画产业链,壮大县域经济。充分发挥书画品牌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丰富书画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变“品牌优势”为“经济优势”,不断延伸书画文化的产业链条。从“十一五”开始,通渭县以书画为主的文化产业列入县域经济特色的优势产业之一。一是加大书画与民间文化艺术的完美结合。通渭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推动书画向书画装裱、画框制作和文房四宝经营等方面延伸;向麦秆画、内画、皮影、剪纸、木雕等民间文化艺术方面创意拓展。二是书画与旅游的结合。按照红色旅游、温泉旅游等特色资源的深度融合,依托通渭特有的民俗风情优势,打造了20处陇中风情书画基地,吸引艺术家们来通渭写生,吸引外来人口旅游,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书画与互联网的结合,拓宽通渭书画销售渠道。在阿里巴巴、京东和书画超市等网站建立通渭书画店,多渠道、多形式营销通渭书画及非遗作品。

(七)全面实施“1431”文化扶贫工程,助推精准脱贫攻坚、“扶智”与“扶志”相融合。通渭的书画产业在政府正确的规划引领下,在自身健全的文化机制下,再加上正面的宣传报道,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在各种有利条件的推动下快速地发展起来。为今天通渭文化的繁荣开辟了新篇章,更为通渭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作者简介:李慧,女,硕士研究生,甘肃省通渭县美术馆,中级,研究方向:美术)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通渭县书画发展
三个好朋友
李鹏鹏书法作品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通渭县苹果优质高效建园技术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