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及立德树人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要求,我们已经认识到学生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协同合作与密切配合,教育的诸多问题表现在学校,但根子可能在家庭、在社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明确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进一步说明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教育十几年的班主任老师,我也充分认识到,如果老师和家长就孩子教育问题步调一致,通力合作,那么学生通常会在和谐的氛圍中健康成长。如果中间出现诸多问题,沟通不畅,那么学生在学业、心理方面就会表现出很多问题。所以班主任老师,在班集体建立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如何团结学生家长,共建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班级,在这样的一个集体中,老师和家长会自然地生发出教育孩子的幸福感,学生才会心态阳光、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和家长一起建立起这样一个班集体呢?
1.要明确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界限,规划好职责范围
在家庭、家长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现状下,明确学校教育管理、家长参与的责任边界,才能实现家校有关系的和谐互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早睡早起,做事不拖拉,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阅读、做亲子游戏等。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学校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明确自己在教育学生过程的职责,如在校期间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教师要及时把握教育时机,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找出冲突的原因,教育孩子要友好相处,切不可错失教育时机,把责任推卸给家长。明确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职责范围,可以让家长信任学校,相信家校都是全心全意为了培养孩子成才与成长。
案例:
小明是一个比较聪明的男孩,但语文成绩总是不理想,尤其是作文,家长非常着急,问我怎么办?其实通过上课的反馈情况来看,小明不是学习能力有问题,主要是不爱看书,平时阅读积累太少。我就建议小明妈妈培养起小明的阅读习惯,小明妈妈说:“也买了很书,但小明不愿意看,逼着他看,他也不愿意看。”这时我问道:“平时你和小明爸爸有没有看书的习惯?”“我们平时工作那么忙,回家又要做家务,哪有时间看书。”“那你们平时在孩子面前看手机吗?”“那当然要看看了。”“其实,只要你们放下手机,拿起一本书,那么就是给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样。”“那如果我们看书了,小明还不愿意看怎么办?”“你可以把你看的书的内容讲给他,让他去讨论其中的人物与事件,孩子一定会喜欢上这种形式的。”通过与小明妈妈的沟通,小明妈妈也意识到了问题,愿意和孩子一起爱上阅读。在学校,我也经常和小明交流,问他最近读了什么书?有本书很好,有时间找来读一读和老师说说你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通过这样的过程,小明渐渐地爱上了阅读。
2.与家长经常沟通,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
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普遍很高,不仅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业成绩,还希望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对于学校来说,一般也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办学目标。但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学校的课程体系普遍是建立在科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劳逸结合,有张有弛。而社会上的很多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所设置的要求与目标往往超出学生的年龄接受范围,如果孩子又不是很喜欢,就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学生在校的上课状态。所以教师平时就要多观察学生,如果出现上述状况,要与家长多沟通,以教师多年的工作经验,建议家长不要盲目攀比,还是从孩子自身兴趣出发;如果学生在校的文化课学习已经很吃力,那么可以建议学生回家主要以复习巩固为主,不要再去学习一些拔高的课程。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践行因材施教原则,对于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看到那个更好的自己,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加重要。
案例:
小丽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非常注重对她的培养。小丽除了平时上课外,还要去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整个周末都被各种补习班与兴趣班占满了。但小丽平时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由于本身性格就比较内向,所以每天看到她的时候都感觉她心情不好,闷闷不乐。有次课间小丽他们组打扫完卫生,班级被他们收拾得特别干净,于是我奖励他们每人一块糖,小丽也特别开心。于是我说:“小丽,你笑起来那么好看,平时为什么不多笑一笑?”“老师,我也想,但一想到我每天都要去那些我不喜欢的班,我就开心不起来。”“那这样,老师看看有没什么办法能让小丽每天都开开心心的。”放学后,趁着小丽妈妈来接孩子 ,我们就聊了起来,我说起小丽的表现与成绩,小丽妈妈说:“是想让她能够变得更优秀,所以才会对她要求比较高。”“我想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但每个孩子都有可承受的能力范围。从小丽的日常作业来看,她的字还需要再加强,有些基本知识还需要再巩固。如果按课内要求把该掌握的知识掌握了,小丽也会有信心把以后的知识学好。”过了一段时间后,小丽高兴地来我说,她的妈妈把两门她不喜欢的课给退了,现在她有更多的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了。
3.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做好心理疏导与规划
其实基础教育改革实施多年,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由于剧场效应,教育的内卷化严重,就造成了家长越来越焦虑,害怕孩子在哪一步落后,这种情绪或多或少地会投射到孩子身上,无形中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教师要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在与家长沟通时,从学生的优点入手,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家长建立起对孩子的信心,从内心生发出自己的孩子也很优秀的观念,这样就会从很大程度上缓解家长教育孩子的焦虑。反过来,学生生活在一个气氛比较融洽的家庭,那么学生在校就会表现得积极,乐于探索,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案例:
小园在我们班是一名中等生,各方面都不太突出,性子也很慢,做什么事都不着急不着慌。与小园的妈妈交流的时候,小园妈妈表现得很焦虑,她是一位全职妈妈,平时小园爸爸工作比较忙,无心管教孩子,教育孩子的重任都落在了小园妈妈的身上,小园妈妈从心里有一种作为全职妈妈一定要把孩子的成绩搞上去,要比别人优秀,否则就是自己的失责的想法。和她沟通,其实完全可以感觉到她的压力与教育孩子的焦虑,但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小园,让她很失望。其实小园身上有很多优点,盲目地攀比让小园妈妈看不到小园身上的这些特质,为了缓解小园妈妈这种情绪,我就经常利用放学接孩子时,和她交流,主要就是告诉她小园在学校的良好表现,如“今天值日小园特别认真,地扫得很干净。”“小园今天的字有进步,工整了不少。”“小园今天的计算很准确。”等等。通过这样的表扬,让小园妈妈感受到小园在一点一滴的进步,孩子表现这么棒,我也表达了希望她在家里多夸夸小园的想法。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小园每天都在进步着,越来越开朗自信,亲子关系也和谐了不少。
家校社在教育孩子方面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哪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教师要起到桥梁作用,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利于成长的环境,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工作中积累与家长沟通的经验,消除家长对学校的认识误区,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编辑/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