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为纲要)首次明确“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提出建立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制度,重视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力量。强调学校应新增服务和支持学生“发展”的新时代职能。《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纲要(试行)》将学生发展指导定义为普通高中学校的基本职能,成为与教学、管理并重的学校功能。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改革要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科学教育发展,注重选拔人才,形成新的考试招生模式,包括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发展指导的内涵开始具体化。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即通常所说的“新课标”,首次对学生发展指导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提出让学校组建专门队伍的要求,同时加强学生生涯规划能力,以及自主发展能力。在教育部发布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明确将“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作为3年攻坚计划之一,强调必须提高普通高中课程选择性,推进“选课走班”制度。《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学校要结合实际,加快建立完善选课走班和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科学的质量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则基本承继了“新课标”的界定,但将其中五项主要指导内容之一的“学业”改为了“学习”,与作为主要指导内容之一的“生涯规划”所涵盖的“学业规划”进行了区分,進一步厘定和明确了学生发展指导的内涵。
这一系列文件与政策均对“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重要性予以了明确,在《纲要》基础上,具体化、清晰化了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内涵。
随着新高考的逐步推行,各省也颁发了《关于做好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意见》或《关于做好普通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意见》,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自我认识和生涯规划意识,真正具有“选择”能力。
按新高考招生制度的设计,高一期末或高二期初,学生需在语数外三门高考科目之外,再按不同规则(3+3或3+1+2)选择三个科目,作为高考录取时的计分科目。实施新高考后,高中生在学科上有了更多选择权,课表不再是千人一面、能更多体现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多样化。这样的改革更利于学生发现、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也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自主选择能力,树立自我发展意识。虽然学生发展指导在近些年一直被强调,也是因为新高考“选科”和志愿填报被学生和家长日益重视,但学生发展指导不能被窄化为志愿填报指导,学生发展指导是一个长期和持续的过程,学校应建立系统化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性的指导,如职业倾向测评、个性化生涯规划、选修课程、高考专业填报指导等方面内容。
学生发展指导在推进的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关注重点,在高一阶段,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测试的时候,可以运用信息系统,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所开设的“学业规划”校本课程,让高一的学生有正确的认识自我,做好选科工作。在高二阶段,学校可以邀请人力资源专家、大学教师及学者进校开展行业、职业与专业方面的讲座,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如进入大学或各种企、事业单位进行职业生涯体验,通过实践,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在高三学年,可以组织专家、校友、学长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志愿填报工作。
总之,普通高中应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在“理想指导、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心理指导”基础上,将涵盖新高考政策解读、升学路径规划、选科指导、志愿填报指导等内容的“学业规划”作为重点纳入到学业规划课程中,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