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文
日前,在深改组会议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获得通过。与此前零敲碎打不同,这是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就教育评价出台的纲领性文件,其中的核心与关键就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至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如何将改革落地,除了教育系统内部的努力外,有三个非教育问题,尤其重要,否则教育评价改革难以落到实处。
1.要落实好教育评价改革,需要社会评价改革配套进行,否则教育评价改革寸步难行。
教育评价只是社会评价的一部分,如果整个社会评价没有同步改革调整,教育评价改革必然事倍功半,甚至被束之高阁。如果企业的录用仍是以学历为门槛,薪酬体系仍是以学历为衡量标准,求职者如何不追求学历?教育评价改革如何能冲破制约?前几年,上海为了留住人才,落户政策规定清华北大的本科毕业生可以直接落户,这种做法几乎就等于用高考分数评价人才的高低好坏。选调生是各级省委组织部门为地方培养的后备干部,各地省级选调生也基本严格限定于985高校毕业生,比如江苏省限定在15所985高校,上海限定在10所985高校。
如果地方政府仍然以学历论人才,老百姓的思想根本无法转变,上名校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学校必然追分数与升学率,怎么可能对教师落实过程与增值评价?
在此次改革的总体方案中,除了教育評价改革,明确提出了“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要求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
社会评价如果没有配套改革,教育也必然被裹挟,难以完成教育评价改革的使命与目的。
2.要落实好教育评价改革,还需要着力破解诚信问题,确保改革不危及公平公正。
高考唯分数评价显然不合理,也是目前高考制度最大的弊病。2014年高考改革启动,其中明确提出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即不唯分数,综合评价录取。但是在实施中,变成了“两依据,一参考”,分数还是录取的核心,综合评价变成了“一参考”,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如果不完全参考分数,公平公正无法保证。
近几年,教育部严管各种特殊类招生,其中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加强分数评价的主导价值,目的还是为了保公平。比如去年新推出的强基计划明确提出,高考分数占比不得低于85%,校测最多只能占15%,两者相加后大家排队录取,最大可能压缩了高校的自由裁量权。
其实不止是高考,对教师的评价也习惯了数数,数论文、数项目经费、数“帽子”,不一而足。不止是教育界,整个社会的评价也更喜欢数数,比如对官员的GDP考核、招商引资额,等等。简单量化考核的背后,是诚信的缺失,因为诚信的缺失,多数老百姓不相信一切软的尺子,即定性评价,更相信刚性的尺子,即定量评价(数字),才是唯分数评价的根本原因所在。
要破解唯分数,推行综合评价必须要解决好公平公正的问题,也是关键,否则,再好、再科学的综合评价都无法实施,会危及公平,会遭到全社会的反对。
3.要落实好教育评价改革,还要防止功利文化扭曲评价改革。
新高考改革强调学生的选择权,让考生在史地政物化生中自选3门,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但遗憾的是,多数学生为保证分数最大化,导致物理学科的选考人数大幅下降。第三批启动高考改革的8各省份,不得不改3+3为3+1+2,物理学科作为限选科目。
功利文化是无法回避、不容否认的现实。取消了考试,学校看竞赛成绩,就全民奥赛;看科技创新能力,各种科技竞赛便风起云涌,写论文、搞发明专利。前些年,自主招生不唯成绩评价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遭遇了功利主义的围剿。虽然最高年度仅有20 000多人的招生量,但却带动产生了超过数千家自主招生培训机构,专门做针对性面试培训、论文撰写发表、专利申请,等等,最后完全扭曲了自主招生,也导致自主招生的终结。
功利文化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消亡的,任何制度设计都需要对此有所考虑、有所防范,否则必然衍生新的问题,导致评价改革半途而废。
教育评价改革必然是复杂的,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绝不应该只是教育部门的事情,教育评价改革,最后也要守住公平公正的底线,否则人民无法答应。
编辑/王 波